說直白點,液化應該在有成果後花時間去固化,解放的加速代表沒有時間固化,於是舊的秩序被瓦解,新的建立不起來,沒有一個人願意服從新秩序,畢竟支持解放的新秩序,是實質上的少數派,絕大多數人的想法,純粹是對舊秩序的不耐。
談到這邊,我們可以把時間與空間連續性的問題,拉回到最原始的討論,什麼是「勞動」?
勞動的行為自古以來都有,但勞動的概念被發明出來還不到300年,農業時代的人對於勞動的想法,是不會被現代人認知為「勞動」的,更接近於「求生」。求生是最高價值,勞動是為了生存的必要手段,所謂的勞動剩餘,只有極少數的上層才存在。
工業革命解放時空間,勞工始有勞動剩餘
我們這樣想即可,一個社會有99%的人,勞動成果都轉為生存必要,即便不收稅也沒有多少勞動剩餘。與有50%的人都有勞動剩餘、90%的人有勞動剩餘的社會相比,可以套用同一種勞動理論?這想必不行。
在天災引發的饑荒動輒影響數百萬人生存的年代,豐年的產出要轉為荒年的儲備,要有勞動剩餘,得要社會夠進步,技術進步到足以用工具產出超過生存所需,才會有上層階級的存在。而這種社會也不穩定,連續災荒十年夠產生革命,讓上層階級崩塌。
換句話說,現代的勞動概念,從工業時代才開始萌芽,大量產能促成人均生產力爆發,勞動才出現剩餘,剩餘的轉化為時間與空間,可以去做其他事,才有了把勞動抽離出生產的概念。
由此可知,豐富的文化活動可以從中下層中爆發,並非壓抑所致,而是物質面可供支撐。不同社會的奴隸,生活水準當然不同,會出現所謂的奴隸文化,也必然是這個社會的奴隸生活條件可以支撐。在勉強求溫飽的一天裡,納粹集中營內的猶太人,能創造出璀璨的文化?
現代的產出太高了,工業國家的程度差異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以往可以透過戰爭、掠奪,工業化後的強國已經不可能被非工業化國家擊敗,歷史中的文明被野蠻人征服不復存在。後來工業國家透過經濟市場,用不同的手段去促成另一種的掠奪。
收入本有階級之分,齊頭式平等捏造不公平想像
手段不同,本質也不同,不能因為好像都是被掠奪,就稱之本質一樣。用刀槍強迫你接受,與販賣優質廉價產品引誘你接受,兩者的思維、運作模式完全不一樣。
- 編:前現代帝國與工業帝國的差異
如果我們輕易的把得失,購買之於販賣,看成受害者與加害者,並沒有對比性。征服一個國家後,全民打入奴隸階級,和開放市場後缺乏競爭力,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變成好像是他國的奴隸,不能相提並論。而我們卻可以輕易的在各種議題討論中,簡化此類行為,原因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