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組的鋼彈模型沒有比買現成的要好,你不會把自己親手做的折現出售。練習馬拉松那麼多年也沒資格參加奧運,開心就好。價值無法標價,你也不想要販賣屬於自己的快樂,而根據自己能力所及,盡力而為達到的成果,如同孩子幼稚園的母親節卡片,笨拙又可愛,值得裱框起來。當一個人以為興趣可以透過購買輕易達成,填不滿的慾望就會燃燒成恨意,最後蔓延他人。 恨天恨地恨社會,就是不恨自己。
迷惘可以經由人生歷練慢慢釐清,幻想也能透過社會現實修正,但若心中那名為恨的種子發芽,後患無窮。
因為恨,學生會找尋各種理由,解釋自己學習上的不順、生活中的不如意、感情上的挫敗……恨會讓你把焦點放到其他人身上,忽略自己能力並未達標,無視他人條件更好。
愛比恨困難,愛需要付出與承擔,恨不需要。停止無責任的正面教育,讓學童面對現實定位自己
一個很愛學生的導師,會竭力的在課業、生活上協助學生,即便他的作法不見得正確,最起碼他有付出心力,承擔班級學生這幾年的大小事。
學生要恨導師就簡單不少,只要說沒有受到足夠關注即可,若有幾個人臭味相投,彼此訴說對導師的恨意,就能相互印證其恨意是有根據的。
如何消除恨意?跟安西教練的名言一樣:「更上層樓,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愚蠢」
一個會對世界充滿仇恨的學生,多半不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多數人在求學過程中,藉由不斷的測驗,是可以判斷出自己智力水準落在哪個範圍。現在的術科課程,也能辨別同學之間,誰的手較巧,誰又比較有藝術天分。不是說沒有遺漏,至少在義務教育中,絕大多數的能力都可以被辨別。
所以,正常學生不會有那麼大的恨,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問題是家長不見得願意,打開媒體與網路,有許多人不贊同你認清命運。學生會遇到很多正面鼓勵,負面鼓吹,要你搏下去,為自己的未來打開一片新天地。
教育體制應該做的,是在課程中讓學生能夠看到真實的世界,把所謂的「比爾蓋茲大學輟學在車庫創業」這種故事,徹底的揭露出來,不要再騙小孩了。

運氣也是實力,沒那麼多懷才不遇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1年的時間讓一個5C的學生變成5A,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5B變5A都非常困難,5A++更不用說。那為何放大到社會,老師就想描繪一幅「白手起家」的美夢?將中外數十年來的各種勵志故事攤開來看,100個白手起家的案例中,真正的毫無背景、沒有資產,一路爬到富豪的有幾個?
我們都知道,如果是天縱之才,那也不是不可能。但在教育體制這麼多年,學生還沒認清自己不是那塊料,就是老師的錯,是家長的錯,是社會的過失。既然多數人都不是天才,那在能力所及內,從無到有就已經很了不起,從原本階級向上多爬兩階已算不錯。
現代有那麼多自認懷才不遇者,多半是在上述情境中裂解了。一方面清楚自己不過是成績好中那一個,並沒有很特別,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可能是那個命運之子。結果就是激烈衝突,對現狀總是不滿。
為何?這又回到前面說的,整個社會如果都在鼓勵發家致富,媒體傳播的都是快速賺錢才是王道,那就有什麼好多說的?畢竟,人類很難跳脫自己的經驗,如果身邊的資訊盡是這種,自然會相信有可能輪到自己。
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看到「特例」那麼多,當然會覺得自己也有機會。越是沒認清自己的,越會這樣想。而這跟成績沒有太大關係,筆者自己的學生,會在網路上發神經,大談不公不義,抱怨自身際遇者,成績好壞皆有。
自我膨脹帶來欲望膨脹,認份才能知足
關鍵在於,他本身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跟現在的工作,取得的待遇已經是可預期範圍,並沒有特別好或不好。因為沒有發現,總是往上看,對生活水準的期望值拉太高,導致消費支出超過收入,美其名「對未來的投資」。
當然在每個月結信用卡帳單與看薪資時,感到無比痛苦。
一直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改變,但薪資卻沒有上漲,每個月都是赤字,當然會埋怨,久了就有恨。
作為老師,偶而去看看以前學生的發文,翻翻他們的生活點滴,真有那麼多必要支出?年薪60萬的每年寒暑假都想出國玩,沒錢出去就抱怨景氣差、貧富差距大、政商勾結。這抱怨根本就不是來自於關心社會,只是沒錢出去日本七天六夜很沮喪罷了。
要怪誰?怪沒有進科技業,跟著領大筆獎金。那,你當年的學歷進得去嗎?怪自己沒有讀科技業相關科系,那當年成績可以嗎?怪成績為何不行,你當初怎麼就不多努力些。
筆者不是只對考不上好大學的學生這樣說,考進去的也一樣,已經在科技業,薪資所得在前10%,抱怨的項目跟他年薪60萬的國中同學沒什麼差異,只是消費對象、娛樂項目的花錢程度不同而已。就老師來看,你們兩位根本是同個模子刻出來的,完全在追求物質享受,有多少錢就花多少。
「他抱怨沒法日本七日遊,你抱怨無法歐洲半月旅。」
- 編:很不想用這間的影片,但水管上此類新聞九成是這間發布的,其心可想而知。
改變雖難仍能作為,別讓學童帶迷惘幻想進社會
那,我們教育體制有在這當中做出什麼努力?筆者自己算有,上課都會把真實世界放給同學看,不停地修正他們從家庭、社會、媒體得到的資訊。但筆者也同樣有另外的壓力,偶而會收到不要對學生太負面的建議,家長還會說別談這些多練考科。
同事們明白嗎?多數都很明白這問題,只是難以改變。教育局會有壓力,家長也有,你講太過分還會被噹,如果要談政治社會時事,一個不好就上新聞。
筆者自己是認為,教育體制可以做得更多,主要是在態度上,以及資訊的公開程度,學生需要被呵護,但不是永遠放在溫室裡面,等他畢業後才說怎麼你們無法承受風霜。
至於網路時代的媒體到底造就多少這種禍害,呵。
這還用說嗎?
筆者只能在教育體制中,加減努力罷了。寫這個主題,也只是希望家長與讀者,看到後能多想想,培養一個孩子不知道量力而為,無法評斷自身能力,對未來的重重迷惘變成無盡幻想……
這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