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7)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57)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問:戒律接圓教的禪觀修法。

師父答:持戒怎麼跟圓教相應,簡單講,就是你觀察三輪體空,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性所顯,這樣子。

問:我們高雄很熱,有些人開了冷氣後還要再吹電風扇,他受得了別人也受不了。這樣打坐對身體好嗎?但是流汗浹背的打坐也不是辦法,應如何對治?

師父答:打坐的時候確實不能夠電風扇直吹的。如果真的覺得熱你就吹牆壁再反射過來,絕對不要貪涼直接吹。

打坐汗流浹背的話,其實我覺得你如果說按照我們這個方法去修,一般不會有汗流浹背的情況。汗流浹背往往是因為內心的燥,不一定是因為外面熱。你看南傳國家,泰國、緬甸也挺熱的,他們也不一定開冷氣,也是在山林樹下打坐。主要是你心要調好,心調好的時候就不會這麼樣的燥。

心怎麼調?就是用我們前面講的方法。

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如果坐不太住,包括腿疼,包括全身冒汗,其實有時候不見得是外在的環境關係,也不是腳的關係,而是你心的問題。

你的心沒有調好,或者太急,就是太急躁太用力;或者很燥,天氣本來很熱,你不斷想著好熱、好熱……不斷加持這個熱的感覺,不斷告訴自己我好熱,我好熱……這個時候就越來越熱。

就是說,我們打坐的時候開電風扇開冷氣,讓體感溫度不要那麼高,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第一個注意不要直吹,冷氣跟風扇一樣,都不要直吹。第二個是有冷氣跟風扇之後,就不要再想熱的事情,就算有熱的感覺,你也轉念把它當做一個妄想,不是強壓,而是轉念不去管它,安住在你的所緣境上面,這是根本之道。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師父答:昏沉的時候,你等到昏沉了再想對治,那已經來不及了。頭腦都不清楚,你還怎麼對治?應該是說靜坐覺得快不行的時候就要對治。

那怎麼知道快不行了?就是在正知的時候去檢查。有時候精神不太好,檢查心的能力還不夠,這時候可以看看你的頭有沒有低垂。當頭部低垂,尤其是嚴重低垂的時候,通常就是快要昏沉或者沉沒了。沉沒就是說所緣境還在,但是已經不清楚了。

這時候就是趕快身體坐正,然後把所緣境提高。比如說平常佛號,念佛的時候觀想所緣境,聲音從丹田出來,這時候你可以觀想從鼻子這邊出來,甚至有時候注意頭頂。但頭頂不能太久,頭頂注意一下子,精神好了再降下來,降到鼻端或者是丹田、心窩這裡。


5會員
154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