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4)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54)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當然後面還有,如果在正知當中發現有沉或者掉——掉就是浮了——那我們該怎麼對治?用止來對治的方法,或用觀來對治的方法,或者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我們前面已經講了一些,其實還有很多。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我發現,大家畢竟是出家眾,有戒體在,戒行在,天天在一起用功,所以這個狀態都是比較好。我們現在就是說要慢慢要學習這種止觀的理論,讓它更加好。明瞭分、寂靜分都不斷提升,乃至漸漸能夠成就三摩地。

念佛當中成就三摩地,我們前面講到的這些只是「信願行」當中的「行」,也就是行行。事實上還要有慧行。

慧行就是信願,就像蕅祖講的:得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所以慧行也就是信願的生起。信願怎麼生起呢?就是在你這個寂靜心成就之後,接著要去修毗婆舍那的觀。

今天本來是打算前面稍微提示一下,等到靜一靜以後就敲木魚開靜帶觀修。後來我覺得前面講得比較久,再講觀修就太多了,所以就把該注意的講一講,然後就直接止靜了。但是各位要知道,止靜事實上是為了修觀的前方便。這個我們要知道。

在修觀當中,去觀察娑婆世界的不淨、苦、無常、無我,或者觀察極樂世界的功德,名號功德、淨土功德、阿彌陀佛正報功德、菩薩正報功德等等,在這當中漸漸培養信願的心。

在毗婆舍那的觀當中成就信願的心之後,以後在念佛之前就可以稍微憶念一下。比如說我憶念一下名號的功德,或者淨土的功德,你覺得特別相應的語句憶念一下,然後開始念佛。

如果你之前修毗婆舍那的觀,觀淨土功德這些有覺受的話,你稍微憶念一下,就能夠帶動這個覺受,然後以這種覺受來帶動你後面的佛號。這樣的話你在念佛當中就能夠漸漸地加入憶佛的心,真的是有那種如子憶母的心。

所以不是說念佛法門不需要善巧方便,其實不是的,它有止有觀。我們這兩天講的只是修止的部分而已,那還有觀。觀成就之後,止跟觀同時修,這時候念佛就能夠有信願行同時具足。

你這樣子的話,在止當中能夠明瞭寂靜、寂靜明瞭,具足兩分的功德,心跟鏡子一樣。在鏡子一樣的心當中再去修毗婆舍那的觀,這時候對阿彌陀佛的覺受就能夠漸漸生起。

5會員
154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再來呢適宜「少量多餐」。前面已經講過,剛開始坐禪的時候少量多餐,讓你的心對每一次靜坐都充滿期待。
那這個是正知。正念正知是整個修禪的一個重點。正念,所緣境清晰分明地顯現;正知,要不斷地檢查所緣境在不在,是否有沉掉。如果有沉掉,要根據初、中、後三種不同程度,採取相應的對治方法。
初學的人會跟著妄想跑,越是初學跑得越遠越久。慢慢修行久了,隨著妄想跑的距離越來越短,越來越短,乃至妄想一起來,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不跟著它跑。甚至到最後心很敏銳,感覺妄想或者昏沉快起來的時候,馬上就能夠轉。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或言持戒為重,或言多聞為重,或言十二頭陀為重,或言禪定為重,如是各各所行為貴,更不復勤求涅槃。」
第二個「調息」,就是三次「吐納」,跟前面入禪一樣,慢慢地吸氣,漸漸吐氣,從口鼻吐出來,同時觀想每個毛孔都在排氣,做三次吐納。 第三個「調身」。調身第一個就是「微微動身」,前面強調過了,我們在打坐的時候,不能夠突然大動作,搞不好氣會岔掉。所以剛剛起坐的時候,動身是微微的,身體順時針輕輕地動一動這樣子。
再來呢適宜「少量多餐」。前面已經講過,剛開始坐禪的時候少量多餐,讓你的心對每一次靜坐都充滿期待。
那這個是正知。正念正知是整個修禪的一個重點。正念,所緣境清晰分明地顯現;正知,要不斷地檢查所緣境在不在,是否有沉掉。如果有沉掉,要根據初、中、後三種不同程度,採取相應的對治方法。
初學的人會跟著妄想跑,越是初學跑得越遠越久。慢慢修行久了,隨著妄想跑的距離越來越短,越來越短,乃至妄想一起來,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不跟著它跑。甚至到最後心很敏銳,感覺妄想或者昏沉快起來的時候,馬上就能夠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像有的人打坐昏沉,他只要一盤腿坐下來,很快頭就低下來了,很快就進入狀況,就算睡飽之後打坐還是一樣。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養成昏沉的習慣。你打妄想還好一點,至少你還能夠對治,昏沉的話,心中一片混沌,這就很難對治了。所以閉目的時候,你要注意不能昏沉,容易昏沉的就打開來看佛像。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比如說我們觀察呼吸。觀呼吸的時候,隨著你的心越來越定,你呼吸的相狀從氣相到息相,綿綿密密,若有若無,若存若亡。這個息相會越來越細,但是同時你能觀照的心也更加敏銳,所以你這個息的所緣境應該還是非常清楚的。你可以看到它從粗到細,可以看得清楚。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像有的人打坐昏沉,他只要一盤腿坐下來,很快頭就低下來了,很快就進入狀況,就算睡飽之後打坐還是一樣。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養成昏沉的習慣。你打妄想還好一點,至少你還能夠對治,昏沉的話,心中一片混沌,這就很難對治了。所以閉目的時候,你要注意不能昏沉,容易昏沉的就打開來看佛像。
所以在坐之前,要像這裡說的這樣,先調一下四肢。其實入禪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打坐。一些小細節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比如腿沒放好,或手沒放好,身體歪一邊,你覺得沒什麼,但是它對後面靜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可能因此氣脈不通或者混亂,進而影響到我們心的寂靜。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