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1-1)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記(1-1)

2019年03月11日

監學法師慈悲!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研究《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這門課程。蕅益大師說:「佛法貴在親證」。我們學了那麼多的教理之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學了之後要去實踐,實踐我們所學的道理,來調伏我們的煩惱,這是最珍貴的事情。

就像我們上半個學期學了天臺的《教觀綱宗》,學了那麼多的教法,那麼多修行的理論我們都知道了。那再來怎麼樣將這些修行理論,會歸到我們的身心當中去,變成我們內心的一個部分呢?這個很重要。我們知道理論只是建立正知見,但是正見並不代表就有正念。正見只是說對於修行的理論你知道了,而且還只是粗分的知道。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實修產生正念的話,第一個,你所瞭解的永遠只是粗分的瞭解;第二個,你所知道的道理沒有辦法運用在調伏煩惱、安定身心上,對你來說這些道理就只是純理論。所以「佛法貴在親證」,這個親證是很重要。親證我們過去所學的藏通別圓這些教觀的法門,因此之故,我們在學完《教觀綱宗》之後,接著要來學《小止觀》,這個就是引導我們如何親證我們所學的方法。

相信各位過去也聽了很多經論,或者自己看,或者聽法師開示,但是很多人會覺得說,經論道理知道是知道,但總覺得跟自己的心隔了那麼一層。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拿來實踐,而這個實踐的善巧方便,必須要學習。就像教理你要學習,修行止觀、實修的善巧方便也是一樣要學習的,它有一套很精密的理論。這個就是我們學習《小止觀》,希望親證我們所學的目標。

當你能夠親證所學的時候,佛法才能住世。因為佛法住世主要的依據就是教、證二量這兩種法,教法住世跟證法住世。

教法住世是說,有人能夠深入地去學習經論裡面所闡釋的道理,這是教法;另外一個是證法,就是學習之後,能夠親證他所學的理論。有教、證二法的住世,佛法才能住世。我們既然發菩提心,使佛法住世是我們每個發菩提心佛教徒的職責,所以不管就著自利、就著利他來說,學習止觀的法門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來解釋標題,先看到:

附表一:解釋經題。

這個經題是: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我們可以把「止觀」跟「坐禪」這兩個分開來說。其實修止觀就是坐禪,坐禪就是修止觀。可以說坐禪是名相,這個名相底下所詮的意義就是止觀。也就是說什麼是坐禪呢?就是修止觀。

有的人會覺得說這個“坐禪”,或者禪宗的禪法,好像跟止觀沒關係,好像止觀只有天臺才在說,其實不是的。所有的法門都不離開止觀,包括我們淨土法門也是一樣,都不離開止觀的範圍。所以坐禪是個名字,這個名字下面所詮的意義就是修止觀,我們可以這樣子大判。也就是說這個課程要引導我們怎麼樣去修止觀的方法。

我們首先來解釋「止觀」這兩個字的意思。從這個意義當中,我們同時也是瞭解止觀的操作方法、一個基本的原則。

先看到第一個這個「止」,止的基本定義:

以善緣心,心一境性,諸三摩地,悉皆攝為奢摩他品。

這個道理我跟各位解說一下,這每個字都很重要!

第一個善緣心。「善緣心」就是說你在修止的時候,也就是俗稱「修定」,修定的時候必須要有個所緣境,這個「緣心」是說你必須要有個所緣境,為心所緣。就像我們念佛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曉得念佛的所緣境在哪裡,事實上念佛的所緣境就是你心中佛號的聲音——嘴巴念的聲音,耳朵聽進去,這只是一個助緣,最要緊的是心中佛號的聲音。像印光大師說:心念、口誦、耳聽。你嘴巴念耳朵聽回去,是幫助「心」中佛號聲音的這個影像(更清晰)。修止必須要有個所緣境,然後你在這個所緣境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這個時候才有辦法得到定。

反過來說,為什麼我們沒有定?因為我們心是渙散的,東想西想,不管忙的時候,不管閑的時候,都是東想西想,妄想一大堆,所以我們沒有定。現在反過來訓練我們的心,就像馴獸師訓練猴子一樣,猴子本來上上下下跳來跳去,馴獸師訓練它,讓它能夠安定下來。所以要安定下來必須要有個所緣境,而且這個所緣境必須是善的,叫「善緣心」,善的所緣境。

像有的人說,他打麻將可以一打打好幾個小時,這個叫專注嗎?當然不是,因為這個不是個好的所緣境。我先講「所緣境」這三個字的意思,「所」就是所以的所,「緣」就是攀緣的緣,「境」就是境界的境。你所攀緣的境界。

所謂善的所緣境,是說當你的心安住在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能夠越來越放鬆、越來越專注。各位有沒有聽說誰打麻將打到入定的?不可能的事情啊。或者有的人他說:我看電視、看電影,可以看一天、看一個晚上。這個叫做定嗎?這個不是。因為這樣子的所緣境,它是渙散的,第一個;

第二個,這樣子的所緣境會帶動你內心的貪瞋癡。不管打麻將也好、看電影、看電視也好,會帶動你內心的貪瞋癡,都會影響內心的寂靜,這都不是真正的定。

真正的定必須是好的所緣境,像觀佛號,心中佛號;或者呼吸;或者看佛像;甚至不只是事相,還有理觀。就像《廣論》裡面所說「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五蘊等義」,隨著你所生起定解的五蘊等等的意義。比如說你觀察色、受、想、行、識的任何一個法,然後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這個我們到後面會慢慢介紹。總之就是這些好的所緣境,心安住在上面的時候,你能夠安定、能夠放鬆,甚至久而久之你會產生輕安樂,那一定是像佛號、或者呼吸、或者佛像、或者是安住在如、空性的理等等的,這個叫「善緣心」。

所以在念佛的時候,要知道我們的所緣境就是佛號——心中的佛號,這要很清楚。為什麼強調是心中的佛號呢?因為我們花了一輩子努力來念佛,是為了臨終那一關,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嘴巴是念不出聲音的,大部分都是心中的佛號,然後旁人助念,在旁邊推,推動你心中的佛號。

當然,佛號之餘還要有信願的心。信願行,佛號是個媒介。所以你在臨終,內心很虛弱,念力很弱的時候,佛號還能夠不斷不斷、綿綿密密地生起,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平常身心狀況很好的時候,就不斷不斷地去操作這件事情。不管在坐中、在動中,不斷不斷操作,讓佛號綿綿密密地在心中安住。所以,心中佛號是我們念佛的所緣境。這個就是「善緣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ZhibknVg/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問:法師慈悲!當所緣境被妄想轉移了或模糊了,要再提起找回,法師您說不要太用力。請問什麼是太用力? 所以有妄想,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狀態,也不必太過於急切地想要消滅妄想。有妄想的時候,你看到它,練習不要追著它跑就好了。你的心正知,不斷地檢查,看到它起,放掉它;看到它起,放掉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用力。
所以就是說,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剛有一點點沉或者一點點浮你就發現了,這時候趕快攝念回來就好了,不需要這些對治。前面講的這些止觀對治是已經到了第二階段,攝念攝不回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所緣境暫停,然後用止或者觀來對治。 另一方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有正念正知,正知的警覺性要夠。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所以我們要練習能夠放鬆,這也是一種修行。當然放鬆跟放逸不一樣,放逸是到處攀緣,放鬆是專注的情況之下,專注而放鬆。 四肢和軀幹調整好以後,再來就是面部,「閉口,舌抵上牙齦」。
問:法師慈悲!當所緣境被妄想轉移了或模糊了,要再提起找回,法師您說不要太用力。請問什麼是太用力? 所以有妄想,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狀態,也不必太過於急切地想要消滅妄想。有妄想的時候,你看到它,練習不要追著它跑就好了。你的心正知,不斷地檢查,看到它起,放掉它;看到它起,放掉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用力。
所以就是說,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剛有一點點沉或者一點點浮你就發現了,這時候趕快攝念回來就好了,不需要這些對治。前面講的這些止觀對治是已經到了第二階段,攝念攝不回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所緣境暫停,然後用止或者觀來對治。 另一方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有正念正知,正知的警覺性要夠。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從長遠來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應當儘量來保持這種專注而放鬆的心態。因為你坐禪時候的身心狀態,一定是你平常狀態的一個延續。 專注就是說練習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安住在當下。先確認現在所緣境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聽課,或者在廚房煮飯,或者在拜佛,在早晚課,你眼前在做什麼,就守住所緣境這一件事情。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