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6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6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問:打坐時肩頸酸痛,挺直腰脊肉繃緊,一放鬆就會彎腰駝背,應如何對治?

師父答:肩頸酸痛,挺直腰脊就緊繃,你可以試試把坐墊墊高一點看看。有時候坐墊太低的時候就會彎腰駝背,這時候你把坐墊墊高,自然就能夠挺直。

實際上這還是跟心有關係。你打坐的時候腳疼啊,腰酸啊,背弓啊這些,事實上都跟你的心有關。根本來說還是從調心下手,正念正知。從調心來下手,這是重點。

問:法師慈悲!當所緣境被妄想轉移了或模糊了,要再提起找回,法師您說不要太用力。請問什麼是太用力?

師父答:比如說我這個是看書用的眼鏡,度數不是很夠,只有近處的看得清楚,但是我要為了看上面的字,我盯著它仔細看,用力地看,這叫用力。

或者比如我手上抓這個滑鼠,滑鼠你抓住不讓它掉下去就可以了,你不需要用力抓、抓、抓……抓到最後沒力量了,啪!掉到地上為止,不需要。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你掌握所緣境,就像《廣論》說的,安住在最下行相。什麼叫最下行相?就是說你安住在五分或者七分的清晰度就可以了。你當下能夠安住的明瞭分可能就五分到七分,沒有關係,就安住在五分或者七分的明瞭分當中就好,不要要求太高,說我一定要馬上有八分九分的明瞭性,不需要。

你越用力越適得其反,太用力的時候,寂靜分就失去了。失去了寂靜分,你的明瞭分可能提升了一點點,但沒有寂靜分你一樣沒有辦法入定,而且會很燥。你會覺得好熱,高雄怎麼最近天氣越來越熱?!這個就是用力。

就是說,如果妄想來了,你不要說:哎呀,我不要起妄想,或者甚至我要壓它,或者說妄想怎麼那麼多?不需要。你想這些就是在頭上加頭,妄想上再加個妄想。

妄想來了,你就看著它起來,不要理它,它自然過去;它起來,不要理它,自然過去。你不要說為什麼妄想這麼多,很正常。你要麼是睡覺,不然就得到三摩地,不然就是死人,這幾類不會有妄想,其他都會有妄想,多少的差別而已。

所以有妄想,你要知道這是正常的狀態,也不必太過於急切地想要消滅妄想。有妄想的時候,你看到它,練習不要追著它跑就好了。你的心正知,不斷地檢查,看到它起,放掉它;看到它起,放掉它……這樣的話你就不會太用力。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QDQpbsegA/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以就是說,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剛有一點點沉或者一點點浮你就發現了,這時候趕快攝念回來就好了,不需要這些對治。前面講的這些止觀對治是已經到了第二階段,攝念攝不回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所緣境暫停,然後用止或者觀來對治。 另一方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有正念正知,正知的警覺性要夠。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所以就是說,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剛有一點點沉或者一點點浮你就發現了,這時候趕快攝念回來就好了,不需要這些對治。前面講的這些止觀對治是已經到了第二階段,攝念攝不回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所緣境暫停,然後用止或者觀來對治。 另一方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有正念正知,正知的警覺性要夠。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感覺急躁的心快要生起的時候,就是要「寬心」,告訴自己放鬆,對自己要很清楚。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我們就算一邊做事,一邊念佛的時候,也是要儘量保持專注而放鬆,放鬆而專注,而不是說我做事的時候,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
所以,感覺急躁的心快要生起的時候,就是要「寬心」,告訴自己放鬆,對自己要很清楚。
所以,有時候你越是急,它離你越遠,稍微適當地放鬆調整,它反倒可能離你更近。當然也不是說放鬆就一定能夠距離目標更近,你首先要瞭解自己,如果不瞭解你自己,你的放鬆可能就不是放鬆,而是放逸了。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注意你有沒有專注之外,同時還要注意放鬆。 我講的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裡面要注意的事情。因為平常的狀態,都是靜坐的時候的一個很重要的前行,它會有一個慣性。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