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59)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59)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再來是用觀對治。觀來對治的話,如果心太沉,這時候你就想功德相,三寶的功德、名號的功德、淨土的功德、修行的功德等等。

當然這些你平常就要準備好,平常都沒有準備,這個時候想都想不出來。所以平常準備一些法寶,心太沉的時候,觀想什麼功德相,我舉的例子很多,但是你不需要多,不要說這些我都會,但是一樣都不精。

就像打仗一樣,身上刀槍劍戟一大堆,當面對敵人的時候,突然考慮一下我要出哪一招?好像每一招都會,但每一招都沒把握,這樣不行。你要有一個主修的有把握的方法。

所以心太沉的時候觀功德相。心太浮的時候,就觀不淨、苦、無常、無我,讓心沉下來。

隨便宜修止觀也是一樣,有時候你可以對調。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你觀察不淨、苦、無常、無我,會有策勵的功能;心太浮的時候,有時候你觀察修行的功德,反而會吸引你的注意力,回到正念當中,也有可能。都可以試試看。

所以就是說,這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剛有一點點沉或者一點點浮你就發現了,這時候趕快攝念回來就好了,不需要這些對治。前面講的這些止觀對治是已經到了第二階段,攝念攝不回來了,這時候你就可以把所緣境暫停,然後用止或者觀來對治。

那這些理論也是挺多的,你要先把它好好整理一下,這都是我們的法寶。你把法寶整理之後,在用功的時候就開始去觀。一方面你法義要熟,另一方面在靜坐的時候你要有正念正知,正知的警覺性要夠。

當然要講到廣的話,前面二十五方便很重要,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這二十五方便在坐中和動中都很重要。你聽我講好像都很重要,的確是都很重要,沒有錯。正念正知是主幹,但是還有前前後後的方便。

你看《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淨土是這個道理,修禪修止觀一樣是這個道理。就是說,正念正知是主,但是有種種前後的方便,可以幫助你善巧地趣入,避免一些違緣。

你學習善巧之後,就能夠繞開一些障礙,能夠比較輕鬆地過去。就像走路,路中間有個大石頭,你不需要把這個石頭劈開,從中間走過去,你從旁邊繞過去就好了。這個就是善巧方便,我們必須要學習。

你要是沒有善巧方便——我這個道心提起,行力提起,然後很用力地堅持。或許有的人也是可以突破,但是那會很費勁,而且不見得是最好的。

各位以後有機會,可以從《小止觀》開始慢慢系統地學習止觀的教授,到時候這些內容都會學到。而且不是學一次就夠了,像《小止觀》我講了至少四五次,每次講都有新的體悟。

各位不要看「小」止觀,覺得有個小字,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像小學生學的一樣,是初學的學的、剛出家的學的,其實不是的。《小止觀》裡面有很多東西老參的修行人都還要努力去鑽研,去想辦法來達成。這個就是要長時間不斷地去深入鑽研。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不可否認,觀呼吸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境。因為呼吸是色法,而我們觀心中佛號的影像,這個影像是心法。色法當然是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佛號暫停一下,觀呼吸,讓心能夠安定下來。 心太過於浮的情況,你除了把所緣境往下降以外,可以觀呼吸,事實上心太沉的時候,有時候觀呼吸也有幫助。
問:請法師示範您在佛七時靜坐念佛,遇到昏沉及妄想紛飛時的對治方法?
「信願」怎麼栽培,「行」怎麼栽培,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先從理論上建立,然後長時間不斷地修行去熏修。 熏修過程當中一定會有挫折,不是說我知道道理我就做得到。有挫折的時候你怎麼突破,在高原期一直沒有消息沒有進步的時候,你怎麼樣才能夠耐得住,一步一步往前走。
問:法師,阿彌陀佛!請問當旁邊的人有煩惱跟弟子傾訴,弟子也傾盡所能用不同的方法及佛法的道理告訴對方,但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不肯改變,弟子要如何有智慧去善巧面對?感恩法師!
沉浮是個粗的相狀,除了沉浮之外,更細的就是注意心的寬跟急。急就是太用力了,寬就是太鬆了。這些都是要經驗,慢慢去感受,按照《小止觀》當中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要點,調身、調息、調心,從粗到細一天天這樣調。
如果心太沉,就把注意力往上揚,放在鼻端甚至頭頂;如果心太浮的話,就把注意力往下沉;如果心太寬,太過渙散,就攝念,把心收攝起來;如果心太急,代表太用力了,這時候就是告訴自己身放鬆、心放鬆。注意心的沉浮寬急,這個是更細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靜坐須知 (1)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今天學人應常住的邀請,來跟各位一起學習靜坐須知這門課程。這裡我們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小止觀》中的教授來加以說明。相信不管是初學還是老參,只要能夠靜下心來學習,都會從中得到相當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