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縱貫性研究,係指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針對相同的主題、對象,所做的比較性研究。本書的兩位作者Dr. Waldinger 與 Dr. Schulz,是哈佛成人發展研究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的第四任主持人。這個研究計畫始於1938年、全世界參與人數破兩千人,參與者皆出於自願協助研究,但多數人未能從研究中得到回饋和啟發。為此,本書兩位作者決定將目前研究計畫的結果於本書公諸於世,希望能夠幫助參與研究的人、他們的家人、以及對這個研究好奇的人過上期望中的人生。
如何才稱得上令人滿意的美好人生? 有錢? 有健康的身體? 還是受人景仰? 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可能心裡都有不同的答案。哈佛的研究結果卻說明贏在起跑點不是幸福人生的保證,過去我們也一直以為自我實現能夠驅動美好生活,就如同這個研究計畫的參與者約翰一樣:家境富裕的白人男性,在取得哈佛法學士學位後順利當上芝加哥知名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然而約翰卻確在老年時的問卷指出他這一生很不快樂,沒有歸屬感,與家人朋友的連結薄弱。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研究人員梳理了這個橫跨85年的研究,最終給出了結論:最能確保一生品質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持續維持正向的人際關係,意即童年經歷、與家人朋友的親密程度會對人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錢是用來滿足基本需求及安全感,哈佛的統計研究發現一旦資產超越某個門檻後,金錢對快樂的增加就不再重要,我們可以說錢對於快樂的邊際效應下降了。這解釋了為什麼約翰不斷取得更高的薪酬和更有力的社會地位,他的快樂程度卻沒有隨之水漲船高。
書中統計與配偶的親密時刻是影響我們人生任何時刻滿意度的關鍵,大多數的研究參與者也顯示在離婚後生活滿意度持續降低,直到再婚進入下一次的親密關係。小孩的出生常常是夫妻關係的轉捩點,且必定會暫時降低夫妻間的生活滿意度,直到小孩有自立能力後夫妻間的生活滿意度才會逐漸提升,擁有正向關係的夫妻較能撐過這段養育子女的低谷期。
如同書中所說的"突然間,我們開始挑剔身邊的那個那個人...對親密伴侶的期望往往最後會讓關係付出代價" 通常讓伴侶相看兩相厭的不僅僅只是對孩子的教養觀念不同,更多的時候是有一方、甚至雙方都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
-不被在乎
-對伴侶的信任打折扣
-覺得自己被挑剔、不被接受
面對隨著柴米油鹽而日益消散的信任感,作者建議透過5個方法來維持伴侶之間的正向互動,分別是:
➡️ 時時刻刻捕捉對方的善意,並勇於把感謝「說」出來。
➡️ 打破慣例,來點有儀式感的活動吧!
➡️ 使用 WISER 分析使爭執背後的原因更清晰 (註)
➡️ 不帶評論的傾聽對方
➡️ 最後,與伴侶坦承內心的想法,不要假設對方知道 or 預設收到負面回饋
Don't assume. Because when you assume, you make an ass of u and me.
伴侶之間平時就須培養對彼此的愛意及同理心(好奇心與願意聆聽),更能維持穩定的長期關係。
除了伴侶以外,原生家庭和朋友也是美好人生的重要元素。人類自演化以來就是群居生物,我們生活在渴求更多人性的世界。美國學者 Dr. Janice Kiecolt-Glaser 的研究指出孤獨會使傷口癒合速度較慢;寂寞會讓痛覺更加明顯,免疫系統被抑制、大腦功能減損、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根本原因在於皮質醇的上升。當脊椎動物面臨生存危機時,大腦就會大量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由於遠古時代脫離群體獨活的人較容易因為掠食者或意外死亡,因此在演化操弄之下,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就注定不適合單獨過活。
家人之間共享家族歷史和血緣;同事間共赴職場上的患難;朋友除了周末歡聚時光,更可能在危急時刻及時向我們伸出援手,陪我們共渡難關。多數人離開原生家庭、變換職場或是搬到另外一個區域,就可能和這些人斷了聯繫。因此,在本書的最後3個章節,作者建議立刻採取行動鞏固與人之間的連結,確保人際關係不受時空距離影響
➡️ 維持慣例,意即「定期」與重視的親朋好友聯繫,透過社群網路也可以
➡️ 定期回顧彼此之間的關係,最好可以建立人際關係評估表
老實說這本書的好看程度超乎我預期,原本以為又是本心靈雞湯類的書籍,教教大家與人為善、冥想、活在當下等時下流行的陳腔濫調,結果閱讀過程中讓我不時反思自己和室友的關係和相處模式,也思考未來若有小孩,我們應該如何和他相處才能達到「三贏」的局面。
在讀本書的那週曾經和室友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我們結婚快滿10年,他覺得近年我越來越不在乎他、覺得他的聊天話題很無趣、不想陪他沒目的的去逛街、沒事就開玩笑說他是中年男子,讓最近工作不順的他覺得回到家也沒有避風港的感覺。我思考了一下,雖然我在這裡必須幫自己平反我講得的確是事實(中年男子、無聊的部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再像以前一樣熱情回應他,回家花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也越來越懶得敷衍他。
這次吵起來時我不再大聲吼回去,而是試著思考為什麼室友有這樣的感覺? 我要怎麼做才可以避免下一次因為同樣的議題吵架? 想著想著把自己從當下的情境抽離出來反而可以心平氣和地跟他對話,最後他自討沒趣也不吵了,隔天睡起來兩人都像沒事一樣,這應該算是 WISER 的實踐吧? 但最重要的是我現在知道他對兩人關係有所不滿,我開始嘗試採取不同的行動,嘗試讓他覺得我其實很重視他。
過去被稱為人生必學技能的3R (reading、writing、arithmetic),也是我們最早從學校教育中習得的技能,但學校卻不曾教過我們如何和身邊的人維持健康正向的人際關係,就如同理財一樣,學科裡隻字不提。我們離開學校後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如何處理人的問題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資產,我認為這兩者才是真正決定一生是否順遂的關鍵,而不是念什麼科系、畢業後賺多少錢。因此,Waldinger博士也冀望未來學校將第4個R-relationship 納入基礎教育之中,讓學子從小學習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生的本質是混亂的,但是有正向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在混亂的暴風中生存、茁壯成長。
書中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時間與注意力就是我們的生命,當我們給出時間與注意力,不僅是付出時間,我們也是在給出我們的生命。類似的概念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和《人生4千個禮拜》也出現過。只有把時間和注意力投資在值得人事物上,待蓋棺論定之時,我們才能笑著說自己擁有一個美好人生。
註:WISER 是源自本研究、一種避免落入情緒陷阱手段。這五個字母分別代表:
WTACH 自我覺察,察覺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能力
INTERPRET 詮釋,意即中立思考並找出情緒的源頭
SELECT 釐清目標和資源,做出好的選擇
ENGAGE 做出選擇後全心投入
REFLECT 檢視和反省結果
更詳細的說明請點我。
中文書名:美好人生-史上最長期的哈佛跨世代幸福研究,解答影響一生最重要的關鍵
原文書名:THE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World’s Longest Scientific Study of Happiness
作者:Robert Waldinger, Marc Schulz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