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高齡醫學經驗,讓我看過各式各樣的長輩,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也各有所謂「好的」、「不好的」老年生活。是否有重大疾病、經濟狀況、家庭支持度... 都是影響生活品質因素, 但,其中最重要的我認為是「活動功能(function)」。
活動功能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大多數人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活動功能不佳、整天躺在床上,家財萬貫也沒意義。
年紀大了,不一定就是要臥床、失能。台灣農夫平均年齡是65歲,剛好符合老年人的定義,鄉村處處可見七八十歲的長者仍然在務農。然而,我在居家醫療確實也遇見許多五六十歲就臥床的長輩,究竟是什麼因素會影響活動功能呢?
會影響功能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可以分為「先天」及「後天」
有的人先天身強力壯,可以燈紅酒綠、夜夜笙歌, 有的人先天較虛弱,稍微熬夜就要好幾天來復原, 這當然也都會影響到我們老年的功能狀態。
但,真正重要的一定是後天因素。
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持續不斷的為身體加分, 不良的生活習慣就是在耗用既有的身體資源。
人生是場馬拉松, 即使是先天不良的人,藉由良好生活習慣經年累月的累積, 也都是可以讓自己身體狀態漸入佳境, 沒有人是天生就可以跑完全馬, 再偉大的跑者,也都是從1K、5K、10K慢慢累積而來, 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恆」。
最糟糕的情況是, 藉著自己先天優良、完全不管後天調養,一直消耗著自己的健康存款,再健壯的身體也有耗竭的時候, 但長久的不良生活習慣已無法改變, 只能面對衰弱的晚年而難以挽回。
而影響老年生活功能最重要的關鍵時機在於40~50這個十年:「四十代」
在五十歲之前就必須要讓自己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有規律運動,知道該怎麼吃東西,更要有健康的心理。
生活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需要以年來計算,而且力不從心這件事往往發生得比想像中還要早,等到驚覺自己開始老化,才想要靠運動或追求健康飲食,往往只能事倍功半。不能等到健康出狀況了才想要亡羊補牢,真正重要的是防範於未然。
在我門診有許多接近退休年齡的大哥,都說著「退休就要來運動了」、「退休要來去哪邊哪邊」,結果退休後先放自己半年假,越坐越懶,沙發越躺越深,有天心血來潮想要來快走一下,發現膝蓋也痛、胸悶不適、上氣不接下氣,算了,還是改天再繼續好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的觀察是,會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都是早早就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真正開始老化之前,就做好變老的準備,這才是最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