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才是重點]

[持續才是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了追求健康目標,

不外乎是要活得更久、

更有品質的老年生活。

「健康」往往被指向「減肥」,

但是,健康不等於減肥,

這是思維上需要做的改變。


為什麼健康不等於減肥?

因為健康是一個全面的概念,

而減肥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部分。

以下是幾個原因說明健康和減肥的區別:


1. 健康涵蓋多方面:

健康包括身體、心理、情緒和

社交各方面的平衡,

而減肥主要是專注於體重控制。

即使體重達到理想範圍,

但心理健康、睡眠質量或營養均衡不足,

仍然無法稱之為健康。


2. 不同的健康需求:

每個人的年齡、身體的需求不同,

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減肥才能保持健康。

相反,過度減肥或追求不健康的體重下降

,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例如睡眠品質不佳、營養不良、

肌肉流失、性慾降低、情緒不佳、

免疫力下降等。


3. #減肥 並不代表營養均衡:

很多減肥方法是以減少卡路里為主,

但這不一定能提供身體所需的

各類營養素。

健康的飲食應該注重均衡的營養攝取,

而不只是單純減少卡路里。


4. 體能和健身:

健康的人不僅應該有合適的體重,

還應該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

靈活性等。

而單純的減肥並不保證這些體能的提升。


5. #心理健康 的影響:

過分關注體重和減肥容易導致焦慮、

抑鬱或飲食失調等心理問題,

這樣的情況雖然體重下降了,

但心理健康卻受到了損害。


有研究報告指出,

你越是規律,久而久之反而壓力更大,

這也是為何需要 #欺騙餐 的道理。

偶爾獎勵(騙)自己才能走得更遠。


總結來說,

#健康是一個全面的生活方式管理,

建立 #飲食控制 和 #運動 的習慣,

而非單純追求減肥、降低體重。


注重整體健康、持續健康,

才是維持長期幸福感的關鍵。


肉桂拿鐵咖啡

肉桂拿鐵咖啡

抹茶紅豆達克瓦茲

抹茶紅豆達克瓦茲


#正念生活

#健康生活

#閱讀寫作

avatar-img
冰淇霖的正念生活
39會員
113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書籍筆記、運動及興趣,自我創作的正念文章,凝聚相信的力量,擁有更好的自己,期望自己成為閱讀中繼的我,幫助需要突破人生低潮的朋友,從運動和閱讀中再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冰淇霖的正念生活 的其他內容
最近有 #運動 嗎? 「#寫下來」更有執行的行動力, 就好像跟自己打契約, 承諾自己、然後去執行。 完成後獲得反饋的自信, 自信自己可以辦得到, 就這樣完成習慣迴圈。 #行動力 是, 不要給自己過多的理由就不會拖延, 告訴自己,這一秒我要穿上跑鞋, 帶上水壺、鑰匙、手機、戴上
那天,志工大哥說, 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男生, 從機場過來的行李推車上, 大大小小的行李大約有五件, 要進機場捷運站閘門口時, 停駐在那邊一動也不動。 志工大哥: 「這個不能推進捷運,就算你推進站, 那出站以後該怎麼辦?」 推行李的人有無口出惡言不得而知, 但據我所知, 有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消費」在資本主義世界, 它身懷絕技、 它變化多端、 它無所遁形地潛入人的意識, 讓你毫無招架之力, 更遑論它被人賦予行銷幻術 或是人造的集體意識時的力量。 可以讓你從口袋掏出錢來的 理由有千百種, 破除消費魔術的唯一方法, 只有回歸原始的人性「需求」。 花錢的邏輯一是
小孩愛吃甜食; 貓咪愛吃肉泥; 你愛開心的滑手機, 大家都愛不費力的事、 大家都只見眼前最近的利益。 這沒有錯,這是原始機制。 但是,你得利用誘惑綑綁, 去打擊愛雙曲折現的自己。 不斷讓你想重複做的事情是什麼? 是追劇也好、是玩一場遊戲也罷。 可是,在做這些快樂的事情之前
這幾年可能步入中年, 在我身邊生命消逝的人, 只有越來越多。 我時常想起小鬼、我們相差兩歲, 陪伴我成長的搖滾樂團主唱查斯特和 華語動感天后李玟, 最近的是一個車禍與我同年的學弟。 也因為他們更加印證了, 生命的無常和脆弱; 因此時常提醒自己, 注意健康、健康第一。 人
最近有 #運動 嗎? 「#寫下來」更有執行的行動力, 就好像跟自己打契約, 承諾自己、然後去執行。 完成後獲得反饋的自信, 自信自己可以辦得到, 就這樣完成習慣迴圈。 #行動力 是, 不要給自己過多的理由就不會拖延, 告訴自己,這一秒我要穿上跑鞋, 帶上水壺、鑰匙、手機、戴上
那天,志工大哥說, 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男生, 從機場過來的行李推車上, 大大小小的行李大約有五件, 要進機場捷運站閘門口時, 停駐在那邊一動也不動。 志工大哥: 「這個不能推進捷運,就算你推進站, 那出站以後該怎麼辦?」 推行李的人有無口出惡言不得而知, 但據我所知, 有
舒適圈(Comfort zone), 它是指心理狀態, 一個人對外在環境有控制感, 內在心理不焦慮、不內耗, 可以穩定實現工作和生活目標。 離開或者跳脫舒適圈, 是不甘受限於現狀,為的是成長, 為了追求更高、更遠的工作 或是生活目標, 往理想的人生目標前進。 與 成長型思
「消費」在資本主義世界, 它身懷絕技、 它變化多端、 它無所遁形地潛入人的意識, 讓你毫無招架之力, 更遑論它被人賦予行銷幻術 或是人造的集體意識時的力量。 可以讓你從口袋掏出錢來的 理由有千百種, 破除消費魔術的唯一方法, 只有回歸原始的人性「需求」。 花錢的邏輯一是
小孩愛吃甜食; 貓咪愛吃肉泥; 你愛開心的滑手機, 大家都愛不費力的事、 大家都只見眼前最近的利益。 這沒有錯,這是原始機制。 但是,你得利用誘惑綑綁, 去打擊愛雙曲折現的自己。 不斷讓你想重複做的事情是什麼? 是追劇也好、是玩一場遊戲也罷。 可是,在做這些快樂的事情之前
這幾年可能步入中年, 在我身邊生命消逝的人, 只有越來越多。 我時常想起小鬼、我們相差兩歲, 陪伴我成長的搖滾樂團主唱查斯特和 華語動感天后李玟, 最近的是一個車禍與我同年的學弟。 也因為他們更加印證了, 生命的無常和脆弱; 因此時常提醒自己, 注意健康、健康第一。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