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朋友間有時會玩一個叫做「猜人名」的遊戲。每個人交叉為另一個人出題,題目可以是真實的或虛擬的、是人或不是人的角色,但猜的人必須要至少知道這個角色才行。根據這個規則,題目可能會是對方熟悉領域中的冷門人物,或者對方不熟悉領域中相當知名的人物。
然後,就像「海龜湯遊戲」(或許這兩個遊戲之間有什麼血緣關係)那樣,參與者只可以問「是或否」的問題,譬如「他是虛構人物嗎?」、「他是歷史人物嗎?」、「他是一個團體的成員嗎?」等等……。
由於其他人都會知道題目,所以看似簡單的問問題遊戲,也會像「定義遊戲」那樣,因為一些人絞盡腦汁卻越走越偏而讓遊戲過程充滿笑料。但如果沒有加上猜題次數或時間的限制,有時會不知不覺變成一場漫長的超級馬拉松,迷失在沙漠裡,越想越不知道方向。
疲憊地猜出來(或不甘願地放棄)之後,一種「原來是這個人喔,我就只有聽過名字而已,根本不可能想到」的無奈感油然而生。甚至覺得剛才有些浪費時間。是一個上限雖高,但下限也極低的遊戲。
根據維基百科,這個遊戲起源於美國,並在19世紀以後廣泛流行,甚至曾經(在多個國家)成為廣播節目固定環節。在傳統版本的遊戲中,只會有一個出題者,其他玩家輪流提問,猜對的那個人成為贏家,並擔任下一輪的出題者。
而在美國,這個遊戲不叫做「猜人名」,而是叫做「二十個問題」(Twenty questions)。顧名思義,他有問問題次數的限制,如果20個問題之後沒有人猜出答案,獲勝的就是出題者,他可以再次出題直到被猜出來為止。
這個限制避免了前面那種在死胡同裡打轉的痛苦感,就算最後不喜歡那個謎底,也不至於太難受,畢竟也不算失去太多。
*
一次玩完這個遊戲之後,朋友打開了一個網頁,一名有著神燈精靈形象的男子阿基納多(Akinator)驕傲地告訴你他能夠猜出你心中想的對象是誰,而他猜出來的方式,就是透過「二十個問題」。我不太記得自己當時有沒有覺得「神奇」,但的確會覺得那個網頁很有趣。會想要挑戰看看他到底知道哪些人,涉及到哪些領域。
大部分的時候,阿基納多能夠在二十題之內猜到答案,就算你的題目是生活中的人,他雖然不會知道名字,卻也經常能猜中稱謂。而在他沒猜到答案的情況,也會邀請你幫他輸入答案,讓他的資料庫可以擴充得更完整。
這幾天,在YouTube推薦頁面上,意外看到有國外的VTuber在玩這個網頁,想起了過去和朋友玩這個遊戲的回憶,自己也試著玩了幾次。玩著玩著,一個想法冒了出來,這件事如果由AI來做,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
我邀請ChatGPT跟我玩「二十個問題」,出了阿基納多一下子就能猜到的簡單題目「大谷翔平」,但結果讓我相當失望。在前幾個問題裡面,ChatGPT就像一個正常的玩家那樣問一些能夠大幅度縮減範圍的問題,譬如「是人類嗎?」、「還在世嗎?」、「是男性嗎?」、「是名人嗎?」。
但在這之後,他很快開始使用窮舉而非縮減,譬如在名人之後,他接連問了演員和運動員。雖然很幸運地,第二個就中了,但它接下來就開始窮舉球類:「是籃球嗎?」、「是足球嗎?」、「是棒球嗎?」。
在猜到棒球之後,他稍微正常地推進了一下:「MLB球員嗎?」、「現役球員嗎?」、「是投手嗎?」。然後他問到:「是洛杉磯道奇隊球員嗎?」我回答是之後,糟糕的部分來了,他開始不停地列舉道奇隊的投手。
我猜想,也許它的資料庫還沒更新。我向AI說明了這種可能性,說可能因為轉隊,所以我想的這個人對它而言不是道奇隊的選手。更糟糕的是,它開始猜這個人是從哪一隊轉來的。當我叫它不要從球隊來猜的時候,它問了我是不是明星球員,我回答是。接下來的回應可想而知,它開始列舉明星投手的名字。
*
在經歷這場失敗之後,我嘗試換一個沒有「轉隊」問題的人,想了一個漫畫家的名字,但結果更糟糕,它根本列舉不到漫畫家。這讓我意識到阿基納多其實還是滿神奇的,神奇的地方不在於它擁有那些資料庫,而是它更加知道人們經常出題的是哪些人物。
就算是在列舉的環節,它也往往能夠更快抵達。因為對阿基納多而言,同範疇裡的不同元素在這個遊戲裡的「權重」是不一樣的。譬如當它已經問到「藝術家」和「歐洲」之後,比起歐洲其他國家,它會更快問是不是義大利人。因為它知道,人們在想有名的藝術家時,首先想到的經常是文藝復興三傑。
當然,如果有人在這個「猜人名程式」的設計裡面加入AI輔助,它的表現或許可以變得更好。但至少到目前為止,「術業有專攻」的阿基納多成功地保住了它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