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為什麼這麼“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腦懶惰:舒適圈與認知偏誤

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我們總愛待在舒適圈裡,不願面對新事物?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本能地“懶惰”。它總想省力,因此尋求熟悉和填補空缺成為大腦運作的基本模式。這種機制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效率,但也可能限制我們的成長。

為什麼大腦偏愛熟悉的事物?

  1. 省力習慣:每天早上醒來時,我們自動進行刷牙、洗臉、穿衣這些動作,幾乎不需要思考。這些習慣行為能讓大腦節省能量,因為重複熟悉的任務不需要動用太多認知資源,就像走一條已經記熟的路,簡單又快速。
  2. 安全感:熟悉的東西能讓我們感到安心,減少面對新事物的不確定性。例如,購物時大多數人會選擇熟悉的品牌,因為這樣可以減少選擇的焦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容易接受那些與自身已有觀點一致的信息,避免過多思考和分析。
  3. 快速決策:大腦依賴過往經驗快速做出反應,以便節省時間並提高效率。但這樣的自動化過程容易導致認知偏誤,讓我們不自覺地忽略其他可能性或信息。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而不願挑戰它。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填補空缺”?

當我們面對新事物時,大腦會啟動一種自動“補丁”機制,將新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這種模式讓我們快速理解、消化信息,但同時也可能使我們掉入錯誤的認知偏誤中。

  1. 尋求認知一致性:當信息不完整或不確定時,大腦會自動填補空缺以達到認知平衡。比如,當我們不了解某個人或群體時,會根據刻板印象來快速得出結論,這樣能幫助大腦省力,但同時也限制了我們探索真實的機會。
  2. 建構意義:大腦喜歡把碎片信息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框架,以找到世界的“意義”。在聽故事或學習新知識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把片段連接起來,讓它們看起來有條理。這種能力幫助我們迅速做出反應,但也可能導致我們輕易相信一些表面上合理但其實不完全正確的假設。

如何打破大腦的“懶惰”模式?

了解大腦的運作模式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打破這種“懶惰”習慣,勇敢走出舒適圈:

  1. 保持好奇心:對新事物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嘗試,即使它不在我們的舒適圈內。這有助於培養大腦的學習能力,激發新的思考路徑。
  2. 批判性思維:學會質疑接收到的信息,不要輕易接受表面上的合理性。認識到大腦會自動填補空缺,保持警覺以避免陷入認知偏誤。
  3. 終身學習: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和知識,擴展認知邊界,避免被已有的經驗框住,讓大腦保持靈活性。

大腦的保護機制

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在保護我們,它讓我們待在熟悉的環境裡,這樣能減少能量消耗,也讓我們有安全感。大腦習慣於走已知的路,這樣我們不需要花太多心力。然而,這種“保護”有時也會變成我們的束縛,讓我們不敢探索新事物、不敢挑戰自己。

理解接納,不評判

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並接納大腦的這種“懶惰”,它不是缺點,而是它想保護我們的方式。所以,不用對自己感到失望或責怪自己,這是自然的反應。每當我們對新事物感到不安時,試著對自己說:“這只是大腦想保護我。”這樣,我們可以少一點自責,多一點理解,減輕內心的壓力。

小步前進,漸入佳境

改變不需要一次完成,我們可以從很小的事情開始,比如嘗試一個新的早餐食譜、換一條不一樣的通勤路線,或者每天學習一點新技能。這些微小的嘗試不會讓我們感到過度壓力,但可以讓大腦慢慢適應變化。我們可以逐步建立對新事物的信心,慢慢讓自己習慣探索的感覺。

享受小挑戰的過程

把每個小挑戰當成一次冒險,讓我們的大腦感受到發現新鮮事物的樂趣。我們可以為每次嘗試感到開心,不管挑戰多小,只要跨出一步,就值得肯定。這樣,我們的大腦會慢慢從害怕轉變為享受挑戰,幫助我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更有趣,也讓我們更有勇氣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82會員
329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每次覺得迷茫、猶豫、不安時,別急著責怪自己。這些感覺不是壞事,而是內心在提醒:你正站在成長的門口。Known Unknown,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也因此開始探索。當你願意帶著疑惑出發,成長就已經在路上了。擁抱CHA,改變從這一刻溫柔展開。
Thumbnail
2025/04/29
每次覺得迷茫、猶豫、不安時,別急著責怪自己。這些感覺不是壞事,而是內心在提醒:你正站在成長的門口。Known Unknown,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卻也因此開始探索。當你願意帶著疑惑出發,成長就已經在路上了。擁抱CHA,改變從這一刻溫柔展開。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2025/04/23
人不是怕黑,而是怕黑裡會藏什麼。挫折也是。真正讓我們焦慮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腦中那齣「預演失敗」的內心劇。你不是懦弱,是大腦保護機制太過用力。學會辨識想像與事實,你會看見:你還能選擇,還能前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之大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習慣迴路由「提示」「慣性行為」「獎勵」組成, 改變習慣的關鍵在於保持提示和獎勵的一致,只改變行為。 透過建立好習慣,我們可以輕鬆應對壓力, 並提升生活品質。解釋了習慣的運作方式, 你可以無痛改變壞習慣,養成你想要的好習慣。
Thumbnail
習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之大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習慣迴路由「提示」「慣性行為」「獎勵」組成, 改變習慣的關鍵在於保持提示和獎勵的一致,只改變行為。 透過建立好習慣,我們可以輕鬆應對壓力, 並提升生活品質。解釋了習慣的運作方式, 你可以無痛改變壞習慣,養成你想要的好習慣。
Thumbnail
作者:丹尼爾·威靈漢 譯者:謝儀霏 出版社:久石文化 - 大腦喜歡這樣學!你必須要知道! 1.思考的秘密 人的大腦並非善於思考,而是會避免思考!因為思考很費力且需要專注。所以人類只要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仰賴「記憶」。 即便我們不善思
Thumbnail
作者:丹尼爾·威靈漢 譯者:謝儀霏 出版社:久石文化 - 大腦喜歡這樣學!你必須要知道! 1.思考的秘密 人的大腦並非善於思考,而是會避免思考!因為思考很費力且需要專注。所以人類只要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仰賴「記憶」。 即便我們不善思
Thumbnail
你以為你在思考,可能是大腦要你這麼想的。 我要開始讀書囉,翻開書本,開始畫線、記筆記,我以為是在思考 … 你可能以為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呼吸一樣,我該呼吸,不需要叫身體該呼吸了。那樣同樣地,我們讀書的時候,也很少會跟大腦說「現在開始要好好想想這一段在說什麼」,因為不需要啊,我開始讀就必然會開始思考
Thumbnail
你以為你在思考,可能是大腦要你這麼想的。 我要開始讀書囉,翻開書本,開始畫線、記筆記,我以為是在思考 … 你可能以為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呼吸一樣,我該呼吸,不需要叫身體該呼吸了。那樣同樣地,我們讀書的時候,也很少會跟大腦說「現在開始要好好想想這一段在說什麼」,因為不需要啊,我開始讀就必然會開始思考
Thumbnail
認知覺醒!一個心智探索者引導你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周嶺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個經驗,為自己設定好的學習計劃、健身計劃是不是興致勃勃的實行了幾天以後便後繼無力,然後很多計劃最後漸漸的胎死腹中,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而時間長了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Thumbnail
認知覺醒!一個心智探索者引導你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周嶺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個經驗,為自己設定好的學習計劃、健身計劃是不是興致勃勃的實行了幾天以後便後繼無力,然後很多計劃最後漸漸的胎死腹中,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而時間長了便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Thumbnail
大腦的鍛鍊 先來看一個實驗,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奎爾觀察並記錄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海馬迴受到外界刺激的變化情形,海馬迴是腦袋裡掌管記憶相關的運作,馬奎爾透過觀察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變化與一般人比較,發現完成受訓並成功成為計程車司機的人的海馬迴明顯比他們還沒考試的時候更大,也比一般人還要大,甚至
Thumbnail
大腦的鍛鍊 先來看一個實驗,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學家馬奎爾觀察並記錄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海馬迴受到外界刺激的變化情形,海馬迴是腦袋裡掌管記憶相關的運作,馬奎爾透過觀察考計程車司機的人的大腦變化與一般人比較,發現完成受訓並成功成為計程車司機的人的海馬迴明顯比他們還沒考試的時候更大,也比一般人還要大,甚至
Thumbnail
標題說起來好像有點怪罪大腦,但大腦的防衛機制,很多時候就像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照顧者一樣,即使帶著愛的意圖,仍然會做出許多讓孩子難受,甚至受傷的行為,像是過度的保護與溺愛、專制、掌控等等……
Thumbnail
標題說起來好像有點怪罪大腦,但大腦的防衛機制,很多時候就像是我們的父母親或是照顧者一樣,即使帶著愛的意圖,仍然會做出許多讓孩子難受,甚至受傷的行為,像是過度的保護與溺愛、專制、掌控等等……
Thumbnail
本書以大腦的角度來說明為何人們會有某些行為以及如何透過大腦的特性來處理問題以及讓自己成長。從大腦的組成以及神經元間的活動開始,進一步說明這些活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又要如何減少壞的影響以及增強好的影響。只要真的有想要改變的動機及熱情,就能真正改變自己!
Thumbnail
本書以大腦的角度來說明為何人們會有某些行為以及如何透過大腦的特性來處理問題以及讓自己成長。從大腦的組成以及神經元間的活動開始,進一步說明這些活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又要如何減少壞的影響以及增強好的影響。只要真的有想要改變的動機及熱情,就能真正改變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