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希望陪伴青少年持續閱讀,讓閱讀成為他們一生的摯友。以前曾經讀過一本書《愛,就是放下你的手機》。書中提到了許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觀點。
.
在其中一章「岳飛是誰?文化DNA?」中,提到現在的國中生中,有些人已經不知道岳飛是誰。書的作者擔憂這代表著我們正在遺忘文化的DNA……類似這樣的論點,實在令我無法苟同。
.
我記得前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教授曾說過一段話,意思大致是這樣:教育改革多年來的目標,一直是希望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產生感受並進而引發共鳴。相較於過去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主的課程內容,例如屈原與汨羅江、三國赤壁賦,這些題材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都像是遙不可及的歷史與地理。反觀台灣的本土環境,像是台北的七星山或是台中的大雪山,彰化的舊濁水溪,類似這樣的地點,距離不遠,隨時可以實地走訪,透過戶外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親身體驗,這樣的學習反而更具實際意義。
.
那麼,岳飛是誰,真的那麼重要嗎?當今世界早已超越了中國的歷史框架,然而許多台灣學生卻對於自己的家鄉和在地的歷史文化一無所知。這種教育觀點真的合理嗎?我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了解自己的土地和文化。
.
然而,我也清楚,在台灣社會中,仍有不少人懷抱著「大中國文化主義」的思想。他們能說能寫,甚至在學校裡教書(正如現在備受爭議的台大政治系某位教授,或是北一女的某位國文教師)。在這樣的內部矛盾與文化分歧中,台灣真的還需要外在的敵人嗎?這不禁令人感到深思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