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集|被出生的焦慮:淺談「情緒租房」與「父母扭蛋」

更新於 2024/10/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看到鄧惠文的訪問節目,提到〈「情緒租房」是什麼?〉這有趣的議題:

「情緒租房」這個詞,形容了年輕人為了省下房租而住在父母家,卻必須面對來自父母的情緒負擔、生活干涉,甚至是精神壓力。

主持人認為這與「啃老」無異,確實這種「自嘲式的概念重構」似乎逐漸展現在年輕世代的思想中,這似乎具有後現代主義的「迴避定義」特質。對年輕人來說,如何詮釋自己的處境,是他們僅存的自由淨土,即便明知在上一輩眼中,「情緒租房」和「啃老」沒有太大差別。

這讓我聯想到另一個詞:「父母扭蛋」。這個詞揭示了人無法選擇出生的現實,更深一層反映出人們開始認知到自己是「被出生」的。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河童》中,河童父親會詢問尚未出生的嬰孩是否願意來到世上,如果孩子不願意,接生員便會注入一種液體,使嬰孩消失,不再出生。然而,在上一輩眼中,「父母扭蛋」可能會被視為一種「不思進取」的表現。

事實上,在1989年出版的《第二輪班》一書中,便已指出女性在工作之餘還需承擔大量的情緒勞動,特別是與照護相關的事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情緒租房」的概念並不新鮮。

梳理一下思想,我們可以將勞動分為三類:

  1. 身體勞動(勞力),例:建築工人、農民、物流工作者。
  2. 情感勞動(心力),例:服務業、護理工作者、教師、心理諮詢師。
  3. 理智勞動(腦力),例:研究員、工程師、設計師、管理者。

從「勞動」的觀點切入,便會形成量化的「有價」:勞力有價、心力有價、腦力有價。如同有人會說「薪資」是種「精神賠償金」,這種「自嘲式的概念重構」似乎接近種「精神勝利法」。年輕一代將所面對的困境、無奈與無力感,賦予這些經歷一種價值與意義,視為一種「等價交換」。

節目中的來賓也明白,這種「等價交換」的想法對上一代來說可能刺耳,這也是兩代之間產生隔閡的原因之一。上一代一方面說不懂年輕人在想什麼,另一方面,當他們終於理解後,卻又急於以自己的道德標準進行「教育」和批評,試圖用傳統價值觀來重新塑造下一代。

這些概念不僅揭示了世代之間的價值差異,也展示了年輕人如何面對現實壓力並尋求心理平衡的方式。

avatar-img
100會員
43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受的層次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主動與被動、主觀與客觀。這四個面向構成了接受的不同層次。
「延遲享樂」的陷阱在於它強調未來的某個完美時刻,而忽視了當下的價值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這一代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節日裡工作,在假期中加班的生活節奏。我們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時,是否也正慢慢地失去了生活本身?又或者我們實際上只是生存?
我們是否真正擁有自主權選擇退出,還是只是被迫接受另一種困境?在這些選擇中,我們是否能找到真正的自由,抑或這些選擇只是掩蓋了更深層的生活張力與矛盾?
湊あくあ將於2024年8月28日從hololive畢業
「廢話文學」作為網路語言的獨特現象,以幽默和誇張手法吸引了大量關注。本文將探討六種典型的廢話文學技巧,並透過實例展現其語言藝術。廢話文學從口語到網路文字的轉變,揭示了其獨特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價值,同時推動了新型語言形式的發展。
接受的層次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主動與被動、主觀與客觀。這四個面向構成了接受的不同層次。
「延遲享樂」的陷阱在於它強調未來的某個完美時刻,而忽視了當下的價值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這一代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節日裡工作,在假期中加班的生活節奏。我們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時,是否也正慢慢地失去了生活本身?又或者我們實際上只是生存?
我們是否真正擁有自主權選擇退出,還是只是被迫接受另一種困境?在這些選擇中,我們是否能找到真正的自由,抑或這些選擇只是掩蓋了更深層的生活張力與矛盾?
湊あくあ將於2024年8月28日從hololive畢業
「廢話文學」作為網路語言的獨特現象,以幽默和誇張手法吸引了大量關注。本文將探討六種典型的廢話文學技巧,並透過實例展現其語言藝術。廢話文學從口語到網路文字的轉變,揭示了其獨特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價值,同時推動了新型語言形式的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家裡的負面的事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 父母常常說著沒有錢並且訓斥你不要亂花錢,在你想要買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只好默默的放回去 繳學費或是遠足或是買衣服的時候,總是露出沒錢心疼不開心焦慮而讓身為小時候的我們感到罪惡感愧疚擔心 想要去染頭髮買衣服逛街的時候常常只能看著別人花錢,因為腦中總是浮現父母不高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