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曾經讀到一篇網文,大意是說,現在連名校的大學生都很少能夠完整讀完一本書了。看了頗有一點難過,對於自詡為書蟲,一年至少可以讀完一百本書的我,看到這樣的數據,不禁有些感慨。
最近我的課堂上發生了一件事。
這學期支援了一門專業課程,這門課其實一開始是我主課,但是隨著我的主聘單位轉換後,我把它交給我的同事,所以我的角色就轉為支援。
過去幾年,這堂課的評量是由學生分組或單獨挑選一篇相關的文獻進行口頭報告。這樣的口頭報告是總結式評量,個人覺得也不錯。
但是如此一來,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就會跟成績沒有直接的關連。於是我注意到,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有些散漫。缺課、滑手機、跟朋友傳LINE...太多了,多到我都不想提。另外,我在學生進行口頭報告時也發現,他們對上課的內容是沒有記憶的。有些論文上提到的現象,背後的機制其實上課時已經講過了;但是他們在口頭報告時卻完!全!講!錯!
因此,我就開始想,要怎麼讓學生在這樣的狀況下,至少能夠記得上課內容的重點呢?
由於主課老師有框出30%的得分用於「作業」,於是我這學期便決定,我要來出作業。
每個單元(一個單元有時是一週結束,有時需要好幾週)結束,我就會在moodle上放一個測驗。測驗可能是5-20題之間,看單元的大小。
學生有一週的時間可以做這個單元。每個測驗可以做2-3次,系統會以最高分計分。測驗本身不限時。
因為測驗是讓學生自己在一週內找時間寫的,所以學生可以查上課的資料、查網路、問同學...加上測驗的題目都是上課資料裡面有的,所以我設定了一個有點嚴格的規定:如果前一個測驗不及格,下一個測驗就無法打開。
用意是,希望他們可以再花一點時間好好地看一下上課的資料。就這樣。
上課時,我也都跟他們說清楚了。他們也同意。
然後,沒多久就有一個學生去跟主課老師告狀,說為什麼每次小考都要及格(?)。
原來,他每次小考只願意寫一次。他不想花更多力氣來確定自己會及格。
他還說,如果因為這樣會影響到他的成績,他會考慮退選。
最後也退選了。
後來,又有一個學生去找主課老師退選,理由也是他拿不到那30%的成績。
說來好像是我太嚴格?但是我去課程後台看,他從第一個單元開始就沒寫。我認為,他根本沒打算寫。
又不是上課小考,明明就可以把上課資料擺在前面對答案的測驗,但是學生連寫都不願意寫?
如果上課沒在聽、下課也不願意寫作業,這樣到底是來上課,還是來「度命」(台語,意為浪費時間)的?
我讀大學的時候,因為讀的是醫學院,那時同學常常開玩笑說:要留意那些醫學系的同學,記下幾個比較用功的同學的名字,將來生病要給他們看才安心。
但是,看看現在的學生們,如果他們既不想念書又不想寫作業,他們到底從學校帶走什麼呢?
世界是屬於他們的,我們已經老了,也離死不遠,如果運氣不好,將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會遇到他們,到時候,要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