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前 #內耗 是主題策展欸,寫篇文章來沾光沾光~
眾所皆知「內耗」這個詞源自於物理學,意指系統內部因為摩擦、材料缺陷或反覆應力作用,導致能量被消耗掉但無法有效轉化為有用的功,使系統無法維持最初預期運作效率的現象。
內耗現象普遍存在於振動和週期性運動中,例如鐘擺的運動過程,因為空氣阻力和內部摩擦,能量逐漸耗散,直到最終振幅減小、運動停止。這種能量耗散以熱的形式釋放到環境中,導致試圖以機械方式運作的第一類永動機成為空想,即使遠在數千公里高空的人造衛星,終究會因為摩擦與引力的作用,墜入大氣層 !
人類接納了這種不圓滿,轉而將內耗應用在其他領域,例如台北 101 存在世界最大顆的「調諧質量阻尼器」──如同一個放大的鐘擺──利用高樓本身 vs 阻尼器系統晃動時的反向共振,在「台北101」這個系統內製造內耗,吸收地震波能量、減少建物搖晃導致的損壞風險。
然而聊這麼多物理學特性上的「內耗」,和方格子當期主題談的「精神內耗」是兩碼事,加上本沙龍所刊載文章似乎界定在書寫自己嘗試 AI 圖像生成的紀錄,完全離題,發這篇文顯然只是想湊熱鬧蹭一波點擊率......嗎?
如果今天討論內耗的系統不是「台北101+風阻尼器」,
而是「用戶+Stable Diffusion」呢?
當然,只要一群有「共同目標」、「互相關聯」卻也「彼此獨立」的群體組合,就能稱之為系統了。當我用 AI 生成圖像,「我」與「電腦」彼此獨立,但行為中包含彼此相互持續地輸入/回饋,最終目標是「產出想要的圖」,顯然是一個人機交互的系統。
2022 年 10 月初 Stable Diffusion 的運行狀況一言難盡,許多用戶在生成圖像的過程中頻繁地遇到「圖像不符需求」的狀況。導致大量的計算資源、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無效產出上。從這個角度看,在此系統中所產生的消耗,自然符合物理學意義上的內耗,我們可以將此行為視作一種數位「內耗」吧?
嘗試 AI 圖像生成,如果類比於物理認定的內耗 :
詩經詠唱著「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當時嘗試 AI 圖像生成的我,也感受到滿滿的「AI父母!生我內耗!」若我尚以作者自居,將產出來的圖片視為自己的孩子,則那些圖片們想到我艱辛地調整提示詞、靠試錯一步步撥清模型的迷霧,總該感嘆哀哀 AI 創作者,要生成滿意的圖片是多麼內耗 !
但對我而言,這裡的內耗是精神層面的。
作為小時候興趣是畫畫,只是離開校園後覺得鐵定會因為各種事沒時間便不畫了的「叛逃者(?)」,有動力完成一張圖的原因只有一個 :
我已看見那張圖的完整模樣。
既然如此,將構想中的畫面分毫不差地實現,是我著手製作的動力。
既然如此,當時 AI 圖像生成難以控制構圖,我便不可能把使用 AI 產圖視為「繪圖」。
既然如此,我不太接受自己在完全沒想法之下產出圖像,然後說 AI 是怎樣幫助我發想靈感的好工具......並非從業人員的我沒靈感根本沒必要畫好嗎?生活中除了畫圖還有其他事情能做吧 !
這樣來看,嘗試 AI 創作反而是產生內耗的來源,我設下了對當時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力而言一點也不合理的目標、過高的自我要求,導致難以實現的焦慮以及隨後的疲憊。
然而 2022/10 那陣子的 AI 發展太快了,既然不認為自己在創作,我一直用玩玩具、追星的心情去追蹤 AI 圖像生成技術的發展,反而避免了過度思考缺乏行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關注當下,才不至於遺漏論壇角落某個重大突破──或許一覺醒來,世界就不一樣了呢!
現在回顧起來,2022 年 9-10 月的嘗試,讓我差點陷入物理與精神雙重意義上的內耗,卻也從未讓我感覺到內耗。是幸運、抑或是人類追求滿足需求的本性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直到現在我仍不敢確定,還記得那盞明燈在恰好的時機出現,突破 AI 模型不確定性的迷霧──
──2022/10/3,NovelAI 推出圖像生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