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訪問到執行長 Gordon 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公關問題。
因為我要代表讀者,提出最尖銳、大家最想問的問題。
沒想到,Gordon 不但全部正面迎擊,還突破我好幾個盲點。
我代表讀者問他:「痞客邦廣告塞很多、近期流量下滑、寫食記變現困難⋯⋯」
這些他都大方承認。但他對於市場洞察、對於寫作變現的「觀點」讓我學到更多。
直播結束後我也紛紛收到這樣的留言
• 這場直播含金量超高
• 我也全程聽完了,收穫很多
如果你來不及參與,以下是我從 Gordon 身上學到五大重點 ——
Gordon 不只是現任痞客邦執行長,他還是行銷作家。
在 2000 年代,他也是痞客邦的創作者,在站上寫出 6 本書。
Gordon:「要先知道,你的『金主是誰』」?
想插廣告賺錢?廣告利潤超低,它是一種很無奈的變現方式。
想的話,你的金主可能是路過的流量。
你要內容行銷嗎?那就不適合「整天帶貨」。
如果你辛苦經營個人品牌,結果整天在網路叫賣,信任感很快就會花完。
總不可能你賣的東西全都「最推薦」吧。
你的內容該瞄準的不能是路人,而是企業、有資金的人。
現在市場早就改變了,最該瞄準的是小眾的利基市場。
比如當網紅,你要 1,000 個願意「付錢」的鐵粉,不要 100 萬的「文章觀看數」。
只追逐流量數字沒用。你要找的是「精準參與」。
參與就是互動(Engagement),是真正想聽你說話的人。
是願意停下來、進一步認識你思想,會留言和分享的人,不是只看看文章不買單的人,那個沒用。
追求精準參與而不是流量,就是部落客變現的秘訣。
商業場域不講流量變現。
流量變現會誤導人:
「喔,我有幾千幾萬流量,所以這值多少現金。」
但市場不是這樣運作的。
寫作的本質是內容,是「內容變現」,而不是拿寫出來的字賣錢。
內容的目的是吸引精準讀者,並且滿足他們的需求。
認識你的金主,然後滿足這些受眾,才是內容變現的原理。
如果你連想做什麼生意、賣給誰都不知道,當然就很難變現。
(延伸閱讀:網路寫手收入解析:寫一篇文能賺 10 萬?)
為什麼寫食記不行了?
不是因為平台涼了。期望平台來保證你文章衝第一,這樣是沒用的。
平台沒有提供這種保證服務。
你要了解,在疫情之後,老牌美食餐廳很多倒的倒、換的換,食記文章生態大洗牌。
大家現在怎麼找美食?看 Google 地圖、翻照片、看評論幾顆星。
最後的最後,才讀文章。
整個市場習慣都換了,只寫寫食記、懶人包的部落客,當然很難競爭。
但頂尖的食記怎麼寫?還是可以的。
你寫米其林餐廳,有沒有本事讓主廚出一道私房菜給你寫?
或者,邀請廚師出來和你做一檔節目,做出差異化?
做到這樣,你就能精準滿足需求,就有了變現的利基。
Gordon 說:「最有價值的,是未來 3 – 5 年的部落客。」
為什麼?
因為 AI 時代崛起,傳播速度最快最廣的是「低一檔次」的短影音。
我想:「到底在講什麼?AI 第一波取代的不就是寫字的人嗎?」
Gordon 耐心的再次解釋:
你看:能拍影片的智慧型手機剛出的時候,先瘋傳的是什麼?是照片。
大家會以為那些肥厚緩慢的影像檔案會爆紅,但轉傳最快的是「低一檔次」的照片內容。
AI 也是這樣。大家以為 AI 功能一釋出,就會去拍攝好萊塢大作、拍出 50、60 集的戲劇,不是的。
AI 第一波最先衝擊的對象,是能快速套上虛擬人物的短影音。
短影音傳播佔用的頻寬小、製作成本低。本來大家拍 YouTube 綜藝片,還要搞露臉和攝影,到時只要用 AI 套上帥哥美女圖,反而更好看。
但這些內容裡,稀缺的是什麼?是腳本。而腳本是寫作。
所以真正的價值,是懂得運用 AI 工具、能產出精準互動的腳本創作者,也就是部落客們。
我收集讀者回饋,再加上自己的好奇心,把麻煩問題都丟給 Gordon,本來還以為會是一場公關攻防戰,但我想多了。
至少在這場面談裡,Gordon 不但直球回答我每一題,他的討論脈絡和視野,還延伸到往後的讀者與創作者動態,以及佈局籌劃。
連他答題的觀點和切入角度也是。
「流量變現」是大家超愛問的萬年考古題。
我有很多版本的答案,但我沒聽過「先搞清楚金主是誰?」的觀點。
對呀,我之前怎麼沒想到。
想變現,當然要先找到「願意付錢的人」。
如果是直播帶貨,你就要吸引「願意掏錢的」粉絲;如果經營 SEO 顧問,你就要找到「有預算的」品牌商家。這確實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自慢 9:管理者的對與錯》中說:
經理人的任務是「看五年、想三年、認真做好一兩年」;
錯的作法,是只注重眼前任務、缺乏中長期的部門規劃。
我自己當創作者、追求變現,也會遇到夥伴們提醒:「欸,過一陣子市場習慣改變,你要想好該怎麼繼續營運吧?」
除非你只寫興趣、寫爽文、寫自己開心,那就不用管那麼多。
不然,你的寫作也不該盲目追逐跟風,不然就會落後。
要找對需求、精準佈局,才能超前,才能變現。
(延伸閱讀:如何寫出好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