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更新於 2024/10/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如何運用分冊化讀書法,掌握厚重書籍的知識?】


面對大量教科書、文獻和資料,是碩博士生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厚重的書本往往令人感到壓力,不知該從哪裡開始。日本作者 IPUSIRON 和增井敏克在《「技術書」の読書術》中分享了一個特別的讀書方法:將書拆成小冊來讀,稱為「分冊化讀書法」。


這種做法看似極端,因為它要求直接拆解實體書,或分割電子書的內容。然而,這不僅能減輕隨身攜帶的負擔,還能使閱讀更加聚焦,對碩博士生的研究特別有幫助。


raw-image



▋什麼是分冊化讀書法


分冊化讀書法的核心,是將一本大部頭書籍拆分成小部分來閱讀。這種方式可以透過裁紙機拆解實體書,或使用軟體分割電子書。每次只帶著一小部分讀,不僅減輕了攜帶負擔,也能降低閱讀的心理壓力。


我年輕時曾親自試過這種方法。在高中時,我在一本日本書中看到這個技巧,便親手把書撕開來讀。書脊裡的熱融膠和紙張結構讓我對書本的設計有了新的理解。這種拆解不僅讓閱讀變得靈活,也讓我練習了如何用自己的邏輯重新組織內容。


---


▋如何將分冊化讀書法應用於碩博士研究中


1. 拆解電子書或PDF檔案

現在的電子書讓分冊化閱讀更為方便。你可以將PDF檔分段列印,或直接將檔案切割成多個部分。這樣每次只需閱讀一小冊,更能專注於當前內容。


2. 每次專注於一部分,逐步達成目標

面對大部頭的書籍,分冊化讀書法能將閱讀分成多個小階段,每次完成一部分,累積成就感。這種「小步快跑」的方式,能幫助碩博士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書籍內容。


3. 拆解後重新排列,強化理解

將拆解後的內容按照研究方向或理解邏輯重新排序,是這種方法的一大特色。這樣的操作有助於訓練如何分析和整合資訊,使學術研究的架構更清晰。


---


▋分冊化讀書法的優點


1. 減少閱讀壓力

每次只專注於一小部分內容,不必一開始就面對整本書的龐大篇幅,讓閱讀變得輕鬆許多。


2. 攜帶輕便,隨時閱讀

不論是拆解後的小冊子,還是分段的電子檔案,都能輕鬆隨身攜帶,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


3. 適用於厚重的教科書與參考資料

對碩博士生來說,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面對經典教科書,如經濟學、社會科學或工程領域的資料。把一本大書拆成數十冊,不僅降低壓力,還能提升專注力。


---


▋結語:探索不同的閱讀方式


閱讀不應該成為沉重的負擔,而應該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碩博士生面對的書籍內容繁重,若能透過分冊化讀書法分階段完成,不僅能更有效掌握知識,還能在拆解和整理的過程中,培養組織與分析能力。


下次遇到厚重的教科書或艱澀的文獻,不妨嘗試這種方法,也許你會發現閱讀的過程能變得更加輕鬆有趣,進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avatar-img
52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書其實就只是已經寫入文本的筆記本而已 (本はすでにテキストが入ったノートである)。」 「買了筆記本後,都會寫入一些東西,而「書」其實就只是寫了許多內容的筆記本。」 「讀者買了書,其實就是看了作者的筆記,形成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當你買了書以後,把書當作素材,去創作能代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撰寫學術論文的導入部分(introduction)是吸引讀者、傳達研究價值的關鍵。然而,除了你提到的三個常見錯誤外,以下這些問題也經常出現在碩博士生的導入段落中,影響了論文的說服力和整體品質。 --- ▋ 缺乏清晰的研究動機 - **問題描述過於模糊**:有些學生的導入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堀公俊的創意框架,提供了一種將「田野工作(Field Work)」運用在研究探索的獨特方法。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選擇一個適當的研究題目,常是最具挑戰的部分。這套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清楚觀察世界的變化,還能有效啟發新的研究方向。 田野工作不只是去現場觀察,而是一種帶著目的的深度探索:
「書其實就只是已經寫入文本的筆記本而已 (本はすでにテキストが入ったノートである)。」 「買了筆記本後,都會寫入一些東西,而「書」其實就只是寫了許多內容的筆記本。」 「讀者買了書,其實就是看了作者的筆記,形成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 「當你買了書以後,把書當作素材,去創作能代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主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傾向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仿效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方法往往是為了他人的需求或特定情境設計,未必適用於自己。長期依賴外部的方案會讓學生缺乏主動性,無法培養自我探索的能力。真正適合自己的解法,需要透
撰寫學術論文的導入部分(introduction)是吸引讀者、傳達研究價值的關鍵。然而,除了你提到的三個常見錯誤外,以下這些問題也經常出現在碩博士生的導入段落中,影響了論文的說服力和整體品質。 --- ▋ 缺乏清晰的研究動機 - **問題描述過於模糊**:有些學生的導入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中介效應」理解複雜現象】 ── 1. 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 2. 為什麼的思維挑戰 3. 機率與說服力的巧妙運用 在碩博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某種現象發生?為什麼某變數會影響另一變數?萬為綱老師在《精英日課》中,用「中介效應」的概念,清晰地剖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收集過多相關書籍卻無法專心讀完一本: - 這類學生常常分心,喜歡收集各種講同一主題的書籍,並花費大量時間去比較這些書之間的異同。但這樣做反而使他們無法專心深入地閱讀完一本書,導致知識的掌握變得片面和零散。 - 解決方法:專注於選擇一本優質的教科書,並深入閱讀和理解其內容,將精力集中在這本書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記得那時候是高中三年級,當時也是在日本書上看到這個做法。 那時候我是徒手把書撕破, 就發現書脊那邊除了有熱融膠,還有一綑一綑的紙張。 而透過把書撕破來閱讀,的確可以把書的Scope 縮小, 更好玩的是,拆亂的書頁, 你可以怎麼用自己的邏輯再重新順成一個邏輯, 那真的是一個鍛鍊自己組織內容很好的練習。
Thumbnail
好快來到七月了💦,剛準備完期末考的我花了點時間整理了自己讀書的方式,也趁這個機會分享給有需要的人,雖然我的成績一直以來都沒有到非常好,但是跟身邊的朋友分享完他們都說很受用,於是讓我有想分享一下自己讀書的心得還有一些簡單的方法。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我開始大量閱讀,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的。那時,我就讀於屏東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並受到國文老師李靜妤的深刻影響。她在高中的第一堂國文課上說了一句話,至今仍然銘記於心: 「高中生要多去書店,了解書店裡有什麼書。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對他遇到問題的詳細解答,你現在或許還沒遇到那些問題,但先去了解哪些問題有哪些答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1.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每一本書的內容 - 許多研究生在學習時會同時參考多本書籍,認為這樣能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然而,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無法深入掌握每一本書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針對技術性或理論性較強的書籍,研究生如果不仔細研讀並思考書中的理論和應用,往往會錯過許多關
1. 收集過多相關書籍卻無法專心讀完一本: - 這類學生常常分心,喜歡收集各種講同一主題的書籍,並花費大量時間去比較這些書之間的異同。但這樣做反而使他們無法專心深入地閱讀完一本書,導致知識的掌握變得片面和零散。 - 解決方法:專注於選擇一本優質的教科書,並深入閱讀和理解其內容,將精力集中在這本書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閱讀大量文獻是一個必要且繁重的任務。然而,通過將學術閱讀流程標準化,能顯著提升效率,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條理。最近,我實踐了兩個已經標準化的動作,每個動作都進行了50次以上的測試,效果顯著。 ▋動作一:將文獻內容轉為資訊塊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將閱讀材料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小而具
Thumbnail
由於大家時間都很少,出社會要工作,閒暇的讀書時間更少,如何在剩下的人生中,找出有效率的閱讀法,這當然有基礎跟進階之分。請注意注意再注意,成年人的閱讀跟學生時代不同,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基礎進階,與我們長大後純粹提升自己是不同的。 千萬不要用過去聯考時代的閱讀法過度想像。
記得那時候是高中三年級,當時也是在日本書上看到這個做法。 那時候我是徒手把書撕破, 就發現書脊那邊除了有熱融膠,還有一綑一綑的紙張。 而透過把書撕破來閱讀,的確可以把書的Scope 縮小, 更好玩的是,拆亂的書頁, 你可以怎麼用自己的邏輯再重新順成一個邏輯, 那真的是一個鍛鍊自己組織內容很好的練習。
Thumbnail
好快來到七月了💦,剛準備完期末考的我花了點時間整理了自己讀書的方式,也趁這個機會分享給有需要的人,雖然我的成績一直以來都沒有到非常好,但是跟身邊的朋友分享完他們都說很受用,於是讓我有想分享一下自己讀書的心得還有一些簡單的方法。
Thumbnail
在學術寫作中,掌握「關鍵字閱讀」技術至關重要。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 有效地從大量的學術文獻中提煉出核心資訊是一項挑戰。 關鍵字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你避免被不必要的細節所淹沒, 還能讓你更聚焦於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訊。 結合「書目卡 Bibcard」的使用, 這種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提高你的閱讀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