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高中課堂如何探索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

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人口」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人口」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能夠深刻反映生活品質、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等議題的重要指標。


歷經多次調整與修正,課程以彰化地區為例,結合數學運算、社會學知識、公民意識與國際視野等領域,帶領學生從地區實際情況切入,探討人口減少與老化帶來的社會挑戰,並試圖從危機中發掘轉機。以下將從課程核心、教學重點、課程調整與未來展望等面向介紹這門課程的完整構思。


課程核心:理解家鄉的人口變遷

藉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學生得以初步認識各鄉鎮市區的人口概況。

藉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學生得以初步認識各鄉鎮市區的人口概況。


圍繞「人口」為探討主軸,以國家發展委員會對於台灣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的數據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發掘人口數據中的社會意涵。台灣預計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紅利將在2028年結束,生育率居全球最低,而這些抽象的數據如何反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課程的首要探索目標。從家鄉的具體人口狀態出發,透過查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了解人口流失、出生率下降等現象,以及此現象對家鄉經濟、教育、長期照護的影響,從而建立起對家鄉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在觀察彰化各鄉鎮人口狀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的家鄉正在面臨人口逐漸減少、老年人口增加的趨勢。透過這樣的討論和分析,不僅讓學生能夠了解人口數據的意義,也希望引導他們思考家鄉在面臨人口結構變化時的挑戰和應對方式。


版本一:基礎人口分析與社會問題探討


在第一個課程版本中,教學從數據認識開始,帶領學生從鄉鎮市的人口資料著手,逐步建構對人口變化的認知。學生使用TESAS進行資料查詢,從出生率、死亡率、扶老比等數據中,發現家鄉的現況與未來趨勢。由於每個學生的家鄉人口情況各異,這也使得討論更加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家鄉人口增長,有的則看到快速流失的趨勢,這些差異促使學生思考,為何不同地區會出現截然不同的人口現象?


在課堂最後,學生進一步估算了家鄉未來的景況,並從中探討人口老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如醫療需求增加、社會福利支出上升等。從這些發現的議題中,學生假設自己是候選人,針對人口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支持家庭、改善就業環境等。這一版課程試圖通過人口結構分析、預測人口數據,引導學生思考人口變遷對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的深遠影響。


版本二:國際比較與地方對策


隨著課程逐步深化,第二版進行了修訂,加入了更多國際比較與數據來源查核的訓練。學生透過ChatGPT進行資料查詢,並進一步核對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辨識能力,並拓展國際視野。隨後,從各國少子化和高齡化的應對政策,並比較其與台灣的異同,例如德國的育兒津貼政策、日本的生育獎勵制度等。這樣的對比使學生不僅了解國內人口現象,也理解到全球共通的少子化挑戰,進而思考台灣是否可以借鏡他國政策來解決人口減少問題。


在課堂的最後,提出開放性的核心問題:「自己年老時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學生們提出了孤單、經濟來源不足、健康問題等常見社會議題。這些擔憂正反映出台灣日益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也讓他們更具體理解了未來的社會問題。課程在此階段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從世界觀點回到自身生活,將自己未來的生活置於台灣人口現象的現實框架中,更具體地理解台灣社會對未來的需求與挑戰。


課程調修過程:從本地現況至全球視野,再到數位工具的應用


在課程設計的調修過程中,發現單純的數據分析雖能引起學生對家鄉人口變遷的基本認識,但若要進一步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則需要引入更具體的對策討論及多元的資料查詢方式。因此,課程從單純的人口數據分析,擴展到對政策資料的檢視和國際對比,並引導學生理解政策落實的難度與挑戰。此外,透過使用ChatGPT等數位工具的輔助,學生在搜尋與查核過程中學會如何辨識資訊真偽、確認資料來源,進一步強化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此版本改進讓課程從數據解讀,轉變為政策理解與應用過程,不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感,也更切實地反映出台灣當下社會的變遷趨勢。多元視角的導入,讓學生能透過各國對比發現家鄉潛在的發展契機,激發學生在人口政策上的想像力。


未來展望:建構具有社會責任的公民意識

由張嚶尹老師設計的「家鄉的人們去哪了?⁣」課程,再由洪佳宏老師接棒,將持續和學生共同探索人口帶來的種種影響。

由張嚶尹老師設計的「家鄉的人們去哪了?⁣」課程,再由洪佳宏老師接棒,將持續和學生共同探索人口帶來的種種影響。


在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們或多或少意識到家鄉面臨的嚴峻人口挑戰,並對於未來社會的多變性有了更深層的體認,並嘗試去思考如何基於現有數據提出政策模擬,探討是否能夠藉由支持在地青年創業、改善公共設施等方向,以提升家鄉的吸引力和人口留存率。


此外,若能夠過更多視覺化工具,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對比人口結構數據,進行跨學科的整合學習,這門課程將逐漸發展為一門包含數據科學、社會學、人口學的綜合性課程,幫助學生在全球視野下深入思考家鄉的發展。


總結而言,「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以人口為核心,結合數據分析、國際政策對比及數位工具應用,讓學生從個人、家鄉甚至全球的視角,逐步深入地理解人口問題,並思考其對社會結構及個人生活的深遠影響。這門課程的願景不僅在於理解人口數據,更希望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連結感,並激發他們未來成為地方發展的參與者和問題解決者。學生們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將成為他們理解家鄉現況、洞察社會變遷的基礎,也為他們提供了思考未來的能力與自信。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avatar-img
10會員
24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