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人去哪了?」——高中課堂如何探索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人口」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人口」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能夠深刻反映生活品質、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等議題的重要指標。


歷經多次調整與修正,課程以彰化地區為例,結合數學運算、社會學知識、公民意識與國際視野等領域,帶領學生從地區實際情況切入,探討人口減少與老化帶來的社會挑戰,並試圖從危機中發掘轉機。以下將從課程核心、教學重點、課程調整與未來展望等面向介紹這門課程的完整構思。


課程核心:理解家鄉的人口變遷

藉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學生得以初步認識各鄉鎮市區的人口概況。

藉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學生得以初步認識各鄉鎮市區的人口概況。


圍繞「人口」為探討主軸,以國家發展委員會對於台灣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的數據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發掘人口數據中的社會意涵。台灣預計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紅利將在2028年結束,生育率居全球最低,而這些抽象的數據如何反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課程的首要探索目標。從家鄉的具體人口狀態出發,透過查閱地方創生資料庫(TESAS)了解人口流失、出生率下降等現象,以及此現象對家鄉經濟、教育、長期照護的影響,從而建立起對家鄉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在觀察彰化各鄉鎮人口狀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的家鄉正在面臨人口逐漸減少、老年人口增加的趨勢。透過這樣的討論和分析,不僅讓學生能夠了解人口數據的意義,也希望引導他們思考家鄉在面臨人口結構變化時的挑戰和應對方式。


版本一:基礎人口分析與社會問題探討


在第一個課程版本中,教學從數據認識開始,帶領學生從鄉鎮市的人口資料著手,逐步建構對人口變化的認知。學生使用TESAS進行資料查詢,從出生率、死亡率、扶老比等數據中,發現家鄉的現況與未來趨勢。由於每個學生的家鄉人口情況各異,這也使得討論更加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家鄉人口增長,有的則看到快速流失的趨勢,這些差異促使學生思考,為何不同地區會出現截然不同的人口現象?


在課堂最後,學生進一步估算了家鄉未來的景況,並從中探討人口老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如醫療需求增加、社會福利支出上升等。從這些發現的議題中,學生假設自己是候選人,針對人口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支持家庭、改善就業環境等。這一版課程試圖通過人口結構分析、預測人口數據,引導學生思考人口變遷對日常生活和未來規劃的深遠影響。


版本二:國際比較與地方對策


隨著課程逐步深化,第二版進行了修訂,加入了更多國際比較與數據來源查核的訓練。學生透過ChatGPT進行資料查詢,並進一步核對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辨識能力,並拓展國際視野。隨後,從各國少子化和高齡化的應對政策,並比較其與台灣的異同,例如德國的育兒津貼政策、日本的生育獎勵制度等。這樣的對比使學生不僅了解國內人口現象,也理解到全球共通的少子化挑戰,進而思考台灣是否可以借鏡他國政策來解決人口減少問題。


在課堂的最後,提出開放性的核心問題:「自己年老時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學生們提出了孤單、經濟來源不足、健康問題等常見社會議題。這些擔憂正反映出台灣日益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也讓他們更具體理解了未來的社會問題。課程在此階段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從世界觀點回到自身生活,將自己未來的生活置於台灣人口現象的現實框架中,更具體地理解台灣社會對未來的需求與挑戰。


課程調修過程:從本地現況至全球視野,再到數位工具的應用


在課程設計的調修過程中,發現單純的數據分析雖能引起學生對家鄉人口變遷的基本認識,但若要進一步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則需要引入更具體的對策討論及多元的資料查詢方式。因此,課程從單純的人口數據分析,擴展到對政策資料的檢視和國際對比,並引導學生理解政策落實的難度與挑戰。此外,透過使用ChatGPT等數位工具的輔助,學生在搜尋與查核過程中學會如何辨識資訊真偽、確認資料來源,進一步強化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此版本改進讓課程從數據解讀,轉變為政策理解與應用過程,不僅提高學生的參與感,也更切實地反映出台灣當下社會的變遷趨勢。多元視角的導入,讓學生能透過各國對比發現家鄉潛在的發展契機,激發學生在人口政策上的想像力。


未來展望:建構具有社會責任的公民意識

由張嚶尹老師設計的「家鄉的人們去哪了?⁣」課程,再由洪佳宏老師接棒,將持續和學生共同探索人口帶來的種種影響。

由張嚶尹老師設計的「家鄉的人們去哪了?⁣」課程,再由洪佳宏老師接棒,將持續和學生共同探索人口帶來的種種影響。


在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們或多或少意識到家鄉面臨的嚴峻人口挑戰,並對於未來社會的多變性有了更深層的體認,並嘗試去思考如何基於現有數據提出政策模擬,探討是否能夠藉由支持在地青年創業、改善公共設施等方向,以提升家鄉的吸引力和人口留存率。


此外,若能夠過更多視覺化工具,幫助學生更清晰地對比人口結構數據,進行跨學科的整合學習,這門課程將逐漸發展為一門包含數據科學、社會學、人口學的綜合性課程,幫助學生在全球視野下深入思考家鄉的發展。


總結而言,「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以人口為核心,結合數據分析、國際政策對比及數位工具應用,讓學生從個人、家鄉甚至全球的視角,逐步深入地理解人口問題,並思考其對社會結構及個人生活的深遠影響。這門課程的願景不僅在於理解人口數據,更希望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連結感,並激發他們未來成為地方發展的參與者和問題解決者。學生們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將成為他們理解家鄉現況、洞察社會變遷的基礎,也為他們提供了思考未來的能力與自信。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email protected]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9會員
17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最近我們收到了一本獨特的專刊《企業社會責任與弱勢教育的連結》,這是市面上買不到的喔!因為作者是兩位板橋高中的學生:林昕僾和王晨昕,他們花了一學期的時間進行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內容是探討貧富差距、弱勢教育,並對三個教育組織進行了深度專訪。很幸運地,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也是受訪對象之一!
Thumbnail
臺灣2023年大學錄取率持續居高,但私校招生缺額仍未解決。在『華山論見』節目中,專家提出不同學校招生祕訣,提供多元選擇。少子化衝擊對教育環境造成影響,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此外,花蓮縣政府的青年發展中心提供創業平臺,成為花蓮青年圓夢的助力。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13)針對教育部高教因應少子化趨勢相關專報,以明道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為例,分析當前「退場學校在校生安置」與「公私立學校財務惡化」兩大問題交織所產生的僵局,並要求教育部積極輔導改善。 郭昱晴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從1990年30萬名、2008年20萬名,到2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