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相當挑戰目前兒少培力實務的一句話。過去我擔任青少年社工時,我們總之知道有些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是需要一個舞台,接著我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創造合適的舞台,並開始邀請少年籌劃甚至是上台分享。
說到這邊,其實上述在實務工作中並不容易,如何創造舞台以及如何讓少年信任自己,甚至是當眾人對於舞台表現結果相當期待時,這些壓力是否是青少年足以負荷的呢?
另一部份也在思考,有些單位培力青年具備上台演講的能力,而大都是爬梳自己生命中的逆境經驗,以「人生逆轉勝」、「出淤泥而不染」的架構與世人分享。我就想問,這樣的行動是否也是種標籤?當青年拿掉了逆境青年之後,那她是誰?這樣地逆境標籤以及眾人看她的視角,是否有感到舒服?還是只是陷入我完成一個演講的成就感?青年是否成為一個演講機器,而成為某些機構的招牌。最後呢受傷的人仍然是青年們吧。我想培力除了「創造舞台」還有「培養發聲能力」之外,也需要考量社會現實的眼光,以及青少年在肩負是否知悉受到社會的標籤,她在演講的過程中培力的是有能力感,更重要的是自我照顧與自我概念的整合。沒有誰應該背負什麼樣地身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