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從「無法規模化的事」開始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陣子知名創投、加速器Y Combinator的創辦人Paul Graham寫了一篇文章〈會寫與不會寫〉,過沒幾天又翻到他11年前寫的一篇〈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情〉,兩篇讀完之後又給了我很多職場與個人目標上的反思。

其實最可怕的是,橫跨10年以上,他仍能給出啟發性的觀點,甚至將〈會寫與不會寫〉的內容對應到他「持續寫了10年以上」這件事情,更顯得他的言行如一。

先來說說這位Paul Graham是何方神聖:他成立的加速器Y Combinator(簡稱)YC孵化出了Airbnb、DoorDash、Dropbox、Reddit、Stripe、Twitch等成功的新創,而這兩年讓全世界開始追逐AI的OpenAI創辦人Sam Altman,也曾是YC的執行長。總而言之,他在新創圈是個大神級的人物,也因為身處創新的環境,「破壞式思考」是他的日常,也是許多新創人都要聽他一席話的原因。

〈會寫與不會寫〉在說的是AI時代下到底有多少人還會思考,〈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情〉則是對「如何創造價值」的討論,兩篇文章雖然橫跨10年,仍然可以看出一個共同主軸:你的價值是什麼?正好也可以回應一下近期我在 工作生活的平衡點:你覺得職場中真的能平衡嗎? 參與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的討論。

 

思考和不思考,到喜歡和不喜歡

先來聊聊〈會寫與不會寫〉這篇。原文不長,現在用ChatGPT翻譯也很容易,我就不特別贅述內文了,只抓幾個重點與核心思考。

嗯,有AI很方便,卻也是這篇所提出的擔憂。

隨著生成式AI越來越成熟,很多事情將不再困難,你可以叫AI生圖、寫出一個程式、撰寫一篇文章。所以世界上不會再有寫不出文章的人,不過總有那麼一群人是熱愛寫作的,他們享受產出的過程(就像方格子上的格友們),不太依賴AI也會產出文章。這兩種人都可以產出文章,那到底差在哪?Paul Graham認為差異不在產出的成果,而是過程——自己寫出文章的人,是經過一連串縝密思考、邏輯推演的人,這件事並不容易,因此這群人的價值在於「會思考」;至於依賴AI產出的人,將會是那群不太常仔細思考的人。

Paul Graham認為AI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特例:在工業化之前,大部分的工作同時也會讓人們的身體變得強壯,但是在當代如果想變強壯,就必須去健身。因此,依然有強壯的人,但僅限於那些選擇去鍛煉的人。

我曾在 你說,為什麼寫作? 這篇提到,文字是一切形式內容的基礎,無論是照片、繪畫還是影片,一定要從文字開始,而文字,代表的就是背後的思考脈絡。去年我則在 世界愈快,心越慢——AI時代下的攝影何去何從? 這篇文章提到,生成式AI讓我們能快速得到一個成果,取代了產出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到底哪些事情我們只要重視結果就好,哪些事情則有著無法取代的過程?

我喜歡寫作,也喜歡攝影,我享受思考、整理到下筆,以及尋找、發現到按下快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把自己的角色放進去,隨著時間累積,讀者會感受到你的。


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情

這個時候,就可以來討論Paul Graham 11年前的〈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情〉這篇文章了。

其實這篇是在建議創業家們,早期的時候應該多參與產品打造與市場開發的過程,雖然這些事情短期內看起來瑣碎且難以複製,但是對未來的成長大有助益,簡單一句話就是:從大數中找到共通性,後面就可以打造出容易複製、可規模化的商品,進而產生影響力。

跟上一篇文章為何可以呼應?對我來說,AI產出的東西是可以輕易規模化的,但是自己產出的東西要經過研究、思考、整理,這不是一個容易規模化的事情。雖然不容易規模化,因為融入了個人的風格、思考邏輯和觀點,因此是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回到上一篇提到的重點:為了讓自己變得更與眾不同——或者說不讓自己被埋沒——我們必須不斷思考、寫作、產出,這個過程在剛開始時可能不是一件可以規模化的事情,但是隨著大量訓練,我們將能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更有效率的產出方式與架構。

對我來說,這兩年是相對積極在部落格發文的(只跟自己比的話啦),我也逐漸找出寫遊記時關於紀錄、整理與寫作的SOP,例如一篇文章一定會介紹歷史、發展,以及前往須知,還有在旅程中帶來的反思,順著這個思路,在出發前我就會知道自己該做哪些準備、回來後也能很快產出文章,甚至文章長度也越來越豐富。至於如這篇這類評論或筆記型的文章,則是運用備忘錄快速紀錄想到的心得感想,還不成文的時候就當未來靈感放著,可以成為小文的時候也許就發個討論區等等。


從思考到價值,再到自我

繞了一大圈,我們在討論的是:思考是重要的、持續思考才能讓自己變得突出,持續思考的產出過程中,將會從「無法規模化」裡面找到可以複製的模式,然後得出一個屬於自我的工作方法與內容。這套方法、思考的方式、產出的過程與內容,就是你的自我價值,無論是寫作、攝影、作曲、園藝、舞蹈還是運動,是一套通用的邏輯,持續產出,就能避免被AI取代。

既然是屬於自己的價值,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是開心跟滿足的,也就是說,會跟自己的興趣息息相關。這時候就會碰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工作之餘,怎麼繼續累積自我價值?或者說該怎麼達到平衡?

其實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我來說不是一個真正的議題,討論的核心重點應該是「我們怎麼看待工作」這件事情。首先要搞清楚工作對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當然,賺錢養活自己或養家,無庸置疑,但有些人視自己的工作為一生志業,那就不只是為了賺錢那麼簡單了——他的工作生活平衡重視的是「心理平衡」,也就是自我價值是否能在工作中實踐,另一種則重視「時間平衡」,自我價值不會從工作中實踐,而是其他閒暇時間的自我興趣。

有些人可能是幸運的,他能找到一個理想的職業貫徹自己的理想或興趣,因此從工作中他能找到自我的價值,這時候對他來說,工作與生活並不是二元對立的,因此所謂的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是個已經做到的事情。而有些人的興趣可能無法變成工作(除非創業),或者說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那這時候自我價值的實踐就無法靠工作滿足了,工作成為生存手段,因此工作與生活(興趣)必須切開,那怎麼讓兩者之間的時間平衡就很重要。

我最大的興趣是攝影和騎車,這是我每週末幾乎都會做的事情,然而我產出的過程、產出的內容,是非常個人而不是市場所需要的(也就是不會有人為了我的拍攝方法付錢),所以我在短暫嘗試過攝影工作後,就知道我無法靠攝影工作實踐自我價值,如果走上這條路,我就要學會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時間平衡),可是這樣一來,工作時攝影對我來說可能會變成痛苦的事情、閒暇時又變成開心的事情,我應該會瘋掉。至於騎車?好像沒有那種工作存在,所以我選擇了第二條路,也就是寫作。

騎車、攝影後的收穫,我都是靠寫作紀錄的,從研究、整理到動筆,這個產出過程讓我感到滿足,隨後我就找到媒體業的工作,儘管產出內容跟興趣無關,可是產出過程是一樣的,這時候我的個人價值是可以透過工作實踐的,因此儘管時間上並不平衡,可是心理上我認為已經達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屬於需要時間平衡的人,那就必須降低對工作的依賴,例如要有其他被動收入存在,才能留更多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或者乾脆將興趣轉為副業,我想剝奪感應該會弱一些。

當然,這些都是很紙上談兵的,畢竟實際的生活狀況可能複雜得多,例如照顧小孩、陪伴父母這種生活面向的事,還是會逼迫人們要學會一點時間平衡,又或者在乎「心理平衡」的人,也可能還是需要其他時間滿足其他興趣,例如我也還是需要時間去騎車拍照,因此沒有絕對的「心理平衡」或「時間平衡」兩類人,更多時候應該是綜合調配比例的。

總而言之,先不論工作跟生活之間怎麼平衡,要先學會持續的自我產出,有了創造自我價值的條件,才會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誰、現在在哪個位置、該往哪裡去,然後再來思考:要透過工作直接借力使力完成目標,還是應該把工作當成一種工具跟手段,用賺來的錢和工作之餘的時間完成目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騎旅筆記
158會員
160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騎旅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只有找到這個平衡點,我們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達到真正的幸福。」 「忙碌的工作不應該成為忽略家庭和自我的理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才能夠兼顧事業與家庭。」 「有效的時間管理是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關鍵。當我們能夠合理分配時間,就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享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只有找到這個平衡點,我們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達到真正的幸福。」 「忙碌的工作不應該成為忽略家庭和自我的理由。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才能夠兼顧事業與家庭。」 「有效的時間管理是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關鍵。當我們能夠合理分配時間,就能夠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時享
Thumbnail
在追求工作效能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生活品質?《慢速工作力》一書探討瞭如何避免工作過載,並透過減少工作量、調整工作時間來提升工作質量。這本書強調,追尋工作意義比忙碌更重要,並提供策略來改善工作效率,最終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瞭解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平衡,並適當放慢腳步,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Thumbnail
在追求工作效能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生活品質?《慢速工作力》一書探討瞭如何避免工作過載,並透過減少工作量、調整工作時間來提升工作質量。這本書強調,追尋工作意義比忙碌更重要,並提供策略來改善工作效率,最終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瞭解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找到平衡,並適當放慢腳步,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Thumbnail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等於: 為了別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與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活動時間之間的平衡。 而平衡不一定是代表各佔50%的比例,因應每個人的情境,比重可能不同。 當我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就會提高; 而在做對自己好的事時,就變得那麼沒那麼重要
Thumbnail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等於: 為了別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與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活動時間之間的平衡。 而平衡不一定是代表各佔50%的比例,因應每個人的情境,比重可能不同。 當我們認為,自己只是在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就會提高; 而在做對自己好的事時,就變得那麼沒那麼重要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們了解到《衝吧!突破薪水天花板》這本書裡提到的「自我教練」的概念,那實際運用在我們的工作中,又該怎麼做呢? 如果有人問你:「最近工作如何?」,你會有的回答可能是:「很忙啊!」 忙碌好像成為了大家公認的工作狀態,但你有意識到自己的忙碌是真的在忙,還是在瞎忙呢?接下來會用書中提到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們了解到《衝吧!突破薪水天花板》這本書裡提到的「自我教練」的概念,那實際運用在我們的工作中,又該怎麼做呢? 如果有人問你:「最近工作如何?」,你會有的回答可能是:「很忙啊!」 忙碌好像成為了大家公認的工作狀態,但你有意識到自己的忙碌是真的在忙,還是在瞎忙呢?接下來會用書中提到
Thumbnail
1.看到目錄,先記錄一下這句話挺好的 - 想管理生活,先管理好你的情緒。 2.你無法管理時間,只能管理自己。 3.每天結束之前,都要問自己,我今天做的這些事真的都有意義嗎? 4.專注在當下最重要的一件工作,不要隨便切換目標,可以設定一個番茄鐘,這段時間內就是專心做這件事,如果突然想要上網或看臉書時,
Thumbnail
1.看到目錄,先記錄一下這句話挺好的 - 想管理生活,先管理好你的情緒。 2.你無法管理時間,只能管理自己。 3.每天結束之前,都要問自己,我今天做的這些事真的都有意義嗎? 4.專注在當下最重要的一件工作,不要隨便切換目標,可以設定一個番茄鐘,這段時間內就是專心做這件事,如果突然想要上網或看臉書時,
Thumbnail
延續時間管理的話題, 大多書籍都注重在工作這部分,告訴你如何優化工作、善用工具,擁有更高效率的工作, 精進自己的強項,追求更好的工作能力, 然後擁有更高職位或薪水。 可是,對不想精進工作能力,也不會因工作量增加薪水的人, 越有效率卻面臨更多工作的環境, 我們還要追求時間
Thumbnail
延續時間管理的話題, 大多書籍都注重在工作這部分,告訴你如何優化工作、善用工具,擁有更高效率的工作, 精進自己的強項,追求更好的工作能力, 然後擁有更高職位或薪水。 可是,對不想精進工作能力,也不會因工作量增加薪水的人, 越有效率卻面臨更多工作的環境, 我們還要追求時間
Thumbnail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何拿捏,是否要為了工作放棄興趣和夢想一直是出社會的我們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期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生活
Thumbnail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何拿捏,是否要為了工作放棄興趣和夢想一直是出社會的我們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期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生活
Thumbnail
人類並不像機器那般有效率,可以一直持續不斷地製造成果出來。人在衝刺後是需要休息的,衝刺之後搞得氣喘吁吁,卻還要叫你繼續衝刺,是會把人搞得筋皮力盡的並且崩潰的。 最好的方式是,找個讓你不那麼累的東西下手,並付出持續的努力,才能夠穩定的成長,不會把自己搞到崩潰又能保有足夠的休閒生活,讓自
Thumbnail
人類並不像機器那般有效率,可以一直持續不斷地製造成果出來。人在衝刺後是需要休息的,衝刺之後搞得氣喘吁吁,卻還要叫你繼續衝刺,是會把人搞得筋皮力盡的並且崩潰的。 最好的方式是,找個讓你不那麼累的東西下手,並付出持續的努力,才能夠穩定的成長,不會把自己搞到崩潰又能保有足夠的休閒生活,讓自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這樣——?像一顆陀螺般地在外轉了一天,轉進家裡,理應是放鬆、享受的時光,卻仍覺得輕鬆不下來,心裡還惦記著好多沒有完成的事項,但人真的已經累壞了,不禁陷入懊悔:我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麼忙?《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這本書提供了擺脫瞎忙的解答,我整理成簡單的七個概念,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這樣——?像一顆陀螺般地在外轉了一天,轉進家裡,理應是放鬆、享受的時光,卻仍覺得輕鬆不下來,心裡還惦記著好多沒有完成的事項,但人真的已經累壞了,不禁陷入懊悔:我怎麼會把自己搞成這麼忙?《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這本書提供了擺脫瞎忙的解答,我整理成簡單的七個概念,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如何「做時間管理」和「提高生產力」一直是斜槓工作者們十分關心的課題。當你肩負不同性質的工作、每個任務有不同的完成期限,或是你對每項工作設定的目標都不同時,很容易就不小心把時間花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或是生產力低落導致拖延;等到每月、每季在審視目標時,才發現沒有達成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
Thumbnail
如何「做時間管理」和「提高生產力」一直是斜槓工作者們十分關心的課題。當你肩負不同性質的工作、每個任務有不同的完成期限,或是你對每項工作設定的目標都不同時,很容易就不小心把時間花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或是生產力低落導致拖延;等到每月、每季在審視目標時,才發現沒有達成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