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也是「哲理羽化間」,也許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書房這個格局,但是如果有,這個空間應該會充滿知識大海,是個沈澱情緒、靜心沉思的好所在。書房有可能是人們辦公的地方、寫功課的地方;也可能是收藏好書、公仔玩具的地方。無論書房對你來說的功能是什麼,它一定都是讓你感到安心的存在。
文 / 楊雅晴社工師AKA遊睦主理人
⌂⌂⌂ ⌂⌂⌂
今天,筆者合作的一個專案,辦公室接到了一個地方團隊的負責人來電
這個專案,是負責「輔導」地方團隊提地方創生補助案
每個地區都有負責的夥伴,所以今天這通電話也是打到負責該團隊的夥伴的手機
沒想到,同事才剛接起來,對方就是一頓劈哩啪拉的罵
不說緣由的只一直重複:你們真的很誇張、太離譜了、都沒輔導我們、都沒來訪視我們、你是這樣做輔導的嗎、你沒能力,找有能力的人這兩天要來跟我道歉...等等的話
不用夥伴開擴音,對方的音量已經大到不開擴音整個辦公室的人都聽到了
前幾天,筆者才剛分享過「溝通」的重要性
很明顯,今天這位團隊負責人,打電話來不是為了溝通,只是為了發洩情緒
但是,憑什麼我們工作夥伴要承受這樣的情緒呢?憑什麼發洩在我們的夥伴身上呢?
因為筆者在這個專案合作初期,也有參與到該地區的協力輔導,所以知道該團隊是哪個團隊
然而,我們大概實地訪視了2.3次、線上輔導無數次也都有文字及檔案紀錄
但是,沒有一次訪視看過這位所謂的團隊負責人、負責人也不在線上輔導的群組中
最近到了結案期,該團隊有承接另一個補助案,其中一個KPI是要與其他在地團隊一起提其他的補助案並且要過案
而該團隊,有提案計畫書出來,但是內容經由我們看過後,再對照對應補助計畫要點,有許多需要調整的部分,這些,該分區負責夥伴也都詳細跟那些提案團隊說過、也給修正建議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位負責人從頭到尾的訪視、輔導都沒參與(如同前面說的,實體訪視沒出現、群組也不在),就認定我們沒有提供輔導,然後在擋他們送案
⌂⌂⌂ ⌂⌂⌂
從前述的故事可以看出,這位團隊負責人的「情緒管理」功課似乎沒做足
寫提案時,難免會對計畫產生「提交後就能過案」的期待
然而,無論是有沒有認真看提案的計畫要點,還是本身寫計劃書的能力,都會影響這份計劃書要被修改幾次
即使你對於計畫書一直被退、一直被說哪裡要修正,感到厭煩
那應該要直接反映這個感受的「事實」,可以向負責的窗口提問:我們看到你們給的修改建議,但卡關了,已經年底了,我們很焦慮,擔心這案沒辦法過案,你們可以更具體給我們建議嗎?
但是,前述故事中,很明顯這位團隊負責人沒有在講事情,只有在發洩情緒
這是很糟糕的溝通方式,更直接點講,這不是溝通,只是該團隊負責人對我們工作夥伴的情緒暴力
每個人在處理每件事時,都有很多種處理方式
選擇哪種處理方式,就是情緒管理程度到哪裡的呈現
因為人們在面對事情時,不可能沒有情緒,那些諸多處理方式中,也一定都會有情緒的成分存在
而選擇讓多少情緒成分參與你處理事情的過程,就是情緒管理能力,並且這是成反比的
越多情緒成分與你一起處理事情,情緒管理能力越低,這代表你沒辦法管理好你的情緒,只能讓每個情緒都無時無刻參與你的生活
越少情緒成分與你一起處理事情,情緒管理能力越高,這代表你有辦法管理好你的情緒,情緒能各司其職出現在對的場合(就像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的那種大腦總部)
並且,了解對方在說什麼、說的意思,不懂或不確定就向對方提問釐清,也是很重要的
在這個案件中,這位團隊負責人是從我們工作夥伴接起電話開始,就自顧自的劈哩趴拉扣扣共,我們夥伴好幾次要回覆,但一句話都說不完,負責人就繼續罵
卻在事前、接到修正建議時,這位負責人都不曾反應過任何事、不曾提問釐清
試問:讓情緒幫你處理事情,這件事就會朝你要的方向解決嗎?
⌂⌂⌂ ⌂⌂⌂
我們常常說:不要從他人口中認識一個人
對筆者來說,更傾向:從一個人口中如何描述他人去認識那個人
這跟情緒管理也是有關的
當你情緒管理能力非常好,對外描述某個人、某件事,都會是理性、客觀的立場
當你情緒管理能力有待加強,對外描述某個人、某件事,可能會充滿攻擊性言語或批評
筆者也還在努力學習情緒管理這門課
期許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會越來越好
也祝福讀者們也能迎來正向舒服的溝通情境而非情緒溝通,並且在大腦總部中,每種情緒都能和平共處、各司其職
⌂⌂⌂ ⌂⌂⌂
追蹤我們!不定期更新發生在窩心室中的悄悄話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madicLife.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nomadiclife.tw/
Line社群:「臺灣居住正義資訊交流平台」
還有其他行動中的響應/諮詢表單:https://linktr.ee/nomadiclif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