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這個發源於中南美洲的水果/蔬菜,從只有小番茄這麼大,因為人類的育種,產生了牛番茄這種大果番茄。但是,從小番茄到大番茄,改變的不只是大小,還有味道。
相信大家都聽過抱怨:番茄越來越難吃啦!影響番茄味道的原因很多,但是有兩個原因,卻完全是人類「自作孽」。
原因之一是,傳統番茄果實在成熟時會出現果肩部分(靠近莖的部位)較淺色的不均勻著色,而消費者喜歡整個都變紅的番茄。於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完全紅透番茄的偏好,育種家選擇了uniform ripening(u)基因的突變。
卻沒想到,果肩部位較淺的顏色其實反映了更多的葉綠體,更多的葉綠體意味著更高的糖分累積能力;而u基因這個Golden 2-like轉錄因子,雖然會讓整顆番茄變紅,卻會影響果實中葉綠體的發育和功能!所以uniform ripening (u)突變,雖然讓整顆番茄變得紅紅的很漂亮,實際上卻降低了番茄的品質。也就是說,我們為了外觀而進行的選擇,卻犧牲其他重要性狀[1](真是金玉其外啊...扶額)。
原因之二是,果實大小和糖分含量有負相關性。有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控制番茄果實大小的關鍵基因FAS,它是一個類YABBY轉錄因子。在番茄馴化過程中,這個基因的調控區域發生變化,使果實變大,但是糖分含量也降低了[2]。
另一個研究團隊也發現,碳資源的分配在果實大小和糖分含量之間存在權衡關係。簡單來說,植物每天就只能進行那麼多光合作用,所以要長大果實就沒辦法夠甜、要夠甜果實就沒辦法長太大[3]。
難道又大又甜的番茄只是夢想嗎?最近的研究告訴我們:番茄是可以既大又甜的[4]!
由於番茄的甜度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相關,所以研究團隊針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進行了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結果在11號染色體上發現一個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顯著相關的位點。這個區塊包含6個候選基因,分析這些基因的表現模式後,發現只有SlCDPK27(Solyc11g065660)的表現量與SSC呈明顯負相關。
另外,當他們在分析這個基因的功能時,發現它的一個突變株(MM-CDPK27-CR1)顯示出比完全缺失該基因的突變株更強的糖分累積效應。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原來這個突變株在激酶域中少了兩個胺基酸(L62和G63),產生了一個沒有活性的激酶;而另一個突變株(MM-CDPK27-CR2)只剩下N端72個胺基酸,所以是完全缺失突變。但是,MM-CDPK27-CR1雖然失去了激酶活性,卻還是可以與受質SlSUS3結合;這個現象是所謂的「顯性負」(dominant-negative)效應,而這個現象的出現,意味著番茄基因體中可能存在與它功能重複的基因。
於是,他們去搜尋基因體中是否有它的基因家族。搜尋發現,這個家族還真不是普通的大啊!SlCDPK27屬於鈣依賴性蛋白激酶(CDPK)家族,而番茄中總共有29個CDPK蛋白,還可以被分為四組。其中,SlCDPK26與SlCDPK27的關係最接近。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它在果實成熟過程中的表現模式與SlCDPK27類似。透過基因編輯創造單基因和雙基因突變株進行功能研究之後,確認這兩個基因的確有功能冗餘的現象。
但是,這兩個基因是如何影響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呢?研究團隊發現,它們透過磷酸化SlSUS3(蔗糖合成酶3),造成SlSUS3蛋白的分解,來影響番茄果實的糖含量。原來,SlSUS3負責催化蔗糖水解,產生葡萄糖和果糖。由於果糖的甜度最高,所以當SlSUS3活性上升或表現量增加,番茄就會變得特別甜。
在番茄中共有六個SlSUS基因,這些基因在不同組織中的表現量不同。其中SlSUS3在成熟果實中表現量最高。研究團隊發現,當SlCDPK27/26被剔除時,SlSUS3蛋白就會變得更穩定,於是番茄就變得更甜;而當SlSUS3過量表現時,果實的糖分含量也會增加,當然番茄也會變甜。但是,不論是過量表現SlSUS3或剔除SlCDPK27/26,對果實重量都沒有明顯的影響。
變得多甜呢?分析發現,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提高30%。為了要瞭解是否會影響到產量,研究團隊進行了種植實驗。他們發現雙突變株(SlCDPK27/26 KO)不論是單顆果實重量、每株植物總產量、每株植物果實數量,都與野生種沒有明顯的差異。唯一的顯著差異是種子數量與種子重量:種子數量減少18%、千粒種子重少了13%。不過種子發芽率並沒有顯著的影響。
所以,透過尋找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關的基因,研究團隊找到了調節番茄蔗糖合成酶的基因,而剔除這個基因可以使番茄變甜但是果實不會縮水。也就是說,我們真的可以有「又大又甜」的番茄吃了!
參考文獻:
[1]Powell, A. L., Nguyen, C. V., Hill, T., Cheng, K. L., Figueroa-Balderas, R., Aktas, H., ... & Bennett, A. B. (2012). Uniform ripening encodes a Golden 2-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ing tomato fruit chloroplast development. Science, 336(6089), 1711-1715. DOI: 10.1126/science.1222218
[2]Prudent, M., Causse, M., Génard, M., Tripodi, P., Grandillo, S., & Bertin, N. (2009).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tomato fruit weight and composition: influence of carbon availability on QTL det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0(3), 923-937. DOI: 10.1093/jxb/ern338
[3]Prudent, M., Causse, M., Génard, M., Tripodi, P., Grandillo, S., & Bertin, N. (2009). 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analysis of tomato fruit weight and composition: influence of carbon availability on QTL det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60(3), 923-937. DOI: 10.1093/jxb/ern338
[4]Zhang, J., Lyu, H., Chen, J., Cao, X., Du, R., Ma, L., ... & Huang, S. (2024). Releasing a sugar brake generates sweeter tomato without yield penalty.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