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諮商?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什麼是心理諮商? 我需要心理諮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政府近年連續推動心理諮商的補助方案,以去年的15-30歲計6次諮商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來說,推出一個月不到就有多個縣市名額額滿,後來緊急加碼,目前共計投入1.3億元經費。

 

今年8月又再次推出每人補助3次諮商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統計至8月底就超過8000人使用這樣服務,據衛服部統計,30至45歲族群每4人就有1人有憂鬱、焦慮。可見台灣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一直都很大。即便如此,我觀察到身邊的親友們卻發現許多人並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也不知道可以求助什麼資源。

 

而我歸結出可能原因,來自國人仍對以下問題抱有疑惑:

1.何謂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會透過聆聽你現在面臨的困擾,並藉由這些訊息引導與你的談話,釐清你困擾事件中的重要因素,協助你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與行為,並共同找出問題解決辦法。

2.心理諮商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可提供問題狀況的釐清、情緒的整理與支持及建立對問題解決有益的行為。

3.如何知道我是否可以或需要諮商?

簡單來說,當出現會引發你負面情緒或日常生活的困擾時就可以使用諮商資源。

4.諮商是否代表我有病?

不一定,心理困擾≠精神疾病。心理諮商受眾舉凡精神疾病患者到一般民眾都可使用。精神疾病需要精神科或身心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才能確定,心理師無權進行診斷。

政府對國人身心健康的重視逐漸成為顯學,求助諮商與醫療資源不代表你有病,是代表您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是對自己生命負責任的表現。

 

#心理諮商補助方案

#去標籤化

#去汙名化

 

撰文:許韡礪 諮商心理師

avatar-img
許韡礪 諮商心理師 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一個能讓您卸下來自社會的盔甲、回歸純粹自我的心靈空間。 透過專業談話,探索與整理您心理的各式困擾。 讓我們共同聆聽您內在的呼喚,停止自我內耗, 給疲憊、混沌的自己一個安頓身心的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諮商並非痛苦或病痛纏身的的專利,但凡想改善生活品質,讓情緒變得快樂的人都可以使用。 很多個案覺得非得自己每個禮拜有發生痛難過的事前來諮商才是有意義的;但我想問的是,難道沒有這些事情作為媒介就不能與使用諮商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覺得自己非得「提供一些什麼?」才可以與別人相
本文探討「跳脫舒適圈」的觀念,質疑其絕對性,指出許多人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危機與困擾。強調人生並無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根據個人的生存信念,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透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成長的道路有千百種選擇,而不必盲目追隨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
諮商並非痛苦或病痛纏身的的專利,但凡想改善生活品質,讓情緒變得快樂的人都可以使用。 很多個案覺得非得自己每個禮拜有發生痛難過的事前來諮商才是有意義的;但我想問的是,難道沒有這些事情作為媒介就不能與使用諮商嗎?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在我們日常的人際關係中,也覺得自己非得「提供一些什麼?」才可以與別人相
本文探討「跳脫舒適圈」的觀念,質疑其絕對性,指出許多人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危機與困擾。強調人生並無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根據個人的生存信念,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透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成長的道路有千百種選擇,而不必盲目追隨社會對成功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無處不在,而我們如何在這份壓力中找到心靈的寧靜成為一大課題。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允許與內心的平靜,並反思了我們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所失去的自我。唯有無條件的自愛,方能填補內心的空虛,尋得真正的心靈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