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押權的歷史與未來:從檢察官到法官的轉變

我的學習筆記-avatar-img
發佈於政治時事分析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哈囉!大家好!我是阿牛哥!最近民眾黨的主席柯文哲,先是住家被檢調搜索約談,接著被檢方逮捕,開羈押庭卻被無保請回,之後檢方抗告成功,第二次開羈押庭,就直接被羈押禁見,我想柯主席的心情,應該像是在洗三溫暖。不過柯P被羈押的當晚,燒臘店都大排長龍,而且都雞鴨賣到缺貨。大家有什麼頭緒嗎?(彩條)

但今天我們先不講柯P的案子,畢竟法院還沒確定有罪以前,我們都要先推定是無罪的,所以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我們來講以前的檢察官,有隨意羈押的權力,還引發了違憲爭議,而最後透過大法官的釋憲,拔掉了檢察官的羈押權,把偵查中的羈押權,交還給了法官的故事。就讓我們從事件的導火線說起。

羈押權之爭的導火線

臺灣歷經了滿清,以及日本殖民者的統治。傳統中國封建王朝的律法,民事跟刑事不分,審判者跟追訴者也不分,甚至不分原告、被告。在清領時期不只是被告,就連原告也可能會受到刑求。在這樣的制度之下,人民只能希望,每一個官老爺都是「包青天」。

而日本雖然逐漸接受了,西方法治主義的精神,但對於殖民地的臺灣,日本統治者當然不允許我們,擁有太多的人權。以羈押權為例,當日本內地已經把羈押權,交給了法官的時候,在臺灣卻還是把羈押權,交給了檢察官執行,理由在於「臺民頑劣」,表現了對臺灣人民的歧視。

而國民政府來臺以後,在威權體制之下,人民也不可能有什麼人權。由於偵查技巧,還有刑事科學技術能力不足,所以為人詬病的「押人取供」,也就是「先押人再找證據」,幾乎成為了威權時期,檢查官、員警跟調查局辦案的常態,而許多法律專家、律師,認為極度違反人權。

當然所有被關起來的,也不是每個都是有冤情,貪贓枉法跟罪有應得的人,還是不在少數,但這種「有罪推定」的心態,跟公平審判的理念相違背。而且檢察官為了追求績效,跟警、調單位會互相有默契,用先羈押再借提的模式,來取得嫌疑人的自白。而這種辦案「技巧」,也成了刑求的溫床。

但這種行為在1995年發生了插曲,立法院第二屆第五會期的最後一天,院會在國民黨臨時變更議程,在野黨強硬抗爭的激烈衝突裡面,突然二讀通過了刑事訴訟法,讓羈押權集中在檢察長,也就是我們後來檢查總長身上。在野黨一片譁然,當天會場發生了這個會期裡面,最嚴重的打架事件。

當時就有不少人,從政治角度來解讀,認為執政黨經過高層授意,沒經過協商就惡意偷渡,原本沒排入議程的刑事訴訟法,意圖保護賄選,阻止各地努力辦賄選的檢察官,想由限縮一般檢察官的羈押權。變成只有最高級的檢察總長,來決定誰應該被羈押。

不過立法委員張俊雄就想得更遠了,他認為這是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的一個契機,也是試探新任的司法院,第六屆的大法官們,是不是勇於維護憲法的絕佳機會,因此張哥在7月18日,聯合52名立委連署,提出釋憲聲請案。

張哥認為,與其把羈押權集中在檢察總長,畢竟我們的檢察總長,是由總統直接任命,還不需要立法院同意。更容易被政治力影響,介入干預司法,打擊才露曙光的司法改革,還不如以慎重羈押,跟保障人權為標準,減少押人取供的情況,把偵查中的羈押權交給法官,這樣擔任公訴人的檢察官跟被告,地位才算是眞正的平等。這是憲法的原則問題。如果把羈押權的爭議層次,侷限於查賄的政治角力,這樣會模糊問題的焦點。

其實在1989年,許信良從美國返臺,因為涉嫌叛亂,在桃園機場遭到了逮捕,從發出通緝令的高檢署羈押,時任的律師陳水扁,先提出了提審,想要請法院來裁定,這次逮捕行動是否合法,但一直到打到最高法院,還是被駁回。所以當時就決定聲請釋憲,要求大法官解釋,到了1992年,李慶雄提出第二件釋憲聲請,擺置了三年不動的羈押權修正條文,一旦碰上查賄的政黨角力戰,就好像清水滴進了滾燙的油鍋裡面,一瞬間就炸鍋了,再次成了社會的焦點。

再加上時任的臺中地院法官,高思大在八月也聲請釋憲,主張檢察官不能擁有羈押權。在輿論的推動之下,羈押權釋憲終於水到渠成,逼得早已經受理羈押釋憲案的大法官,開始正視了這個問題,憲法法院終於決定,把羈押案排入釋憲議程,開起了這場世紀之辯。

二次開庭世紀之辯

當時的法務部長馬英九,希望藉著打贏這次釋憲案,來作為他的重要政績,因此法務部成立了專案小組,著手蒐集各國立法的案例。在1995年8月底,小馬哥親自出馬,帶隊走訪德、法等先進國家取經,考察各國的檢察制度,以及強制處分權的運作跟得失。而後法務部正式成立了,應戰的「革新小組」,在辯論開庭以前,花了104小時,開了16次會,準備了二次辯論文件,共15種字數高達28萬多字。透過以上的準備,小馬哥對自己的自信,真的是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小馬哥行文向大法官要求,就本件釋憲案,舉行公開的言詞辯論,大法官同意召開這場世紀之辯。

1995年10月19日,是憲法法庭針對羈押權第一次開庭,場內場外都是看熱鬧的鄉民。可惜的是大法官幾經思量,決定不開放電視轉播。辯論的時候,聲請人之一的立委李慶雄,對辯論過程沒有全程錄影,不能達到全民憲法教育的功能表示遺憾,並進一步提出程序問題,請求讓記者能錄影採訪,滿足人民知的權利,但審判長裁定不准。

為什麼大法官全體討論以後,寧願背上,限制人民知的權利的批評,也不准全程錄影轉播呢?大法官沒有對外說明,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人腦補,說可能怕有人開庭的時候姿態不佳,憲法法庭沒辦法塞下這麼多人,不夠寬敞莊嚴等等之類的,但也有可能只是大法官們,看到鏡頭會害羞而已(彩條)。

上午9時30分,16位大法官依序入席,由最資深的大法官,翁岳生擔任審判長,大法官身穿長袍,從馬蹄形的臺上,「俯聽」台下的聲音。但在這次長達6個多小時的辯論中,除了負責指揮訴訟的審判長,其他的大法官都沒說一句話,連一個問題也沒問。對大法官沒有設定主題,也沒有提出爭點,來讓辯論的雙方可以就爭點,好好的辯論一番。最後導致兩邊自說自話的局面,實在是挺可惜的。

當時的臺大教授,也是現在的司法院長許宗力,在法庭上認為,憲法解釋不能天馬行空,應該本著憲法的基本精神,以及整體解釋精神,來關照條文,而本件的解釋案,所本的憲法基本精神,是「法治國保障人權」的精神,而不論是由提審制度的起源,或對照憲法第8條第1項,司法機關所做的體系解釋,都能知道憲法第8條第2項,規定的法院指的是,負責審判的法院,但不包括檢察機關。

許哥說羈押權交給法官行使,大多數的民主國家都是這樣,世界上大概只有前蘇聯,以及匈牙利等共產國家,檢察官才會有羈押權,在民主國家裡面,也大概也就只有我們,中華民國的檢察官有羈押權。

不過就當時法務部提出的論點,美、法、奧地利、希臘等國;會由檢察官先行羈押短暫幾天,如果要繼續羈押的話,就由偵查法官來決定。

而荷蘭則是由偵查法官,有點類似我們的檢察官,先行決定短期羈押幾天,長期羈押則由偵查法官、及審判法官共同合議。所以法務部還是主張,檢察官可以擁有羈押權。

許哥分析法官獨立審判,不受到外力干預,檢察官則受到行政體系的牽制,獨立性不能跟法官相提並論;而法官以超然的第三者立場,來決定是否羈押,檢察官的職務,是為了達到偵查犯罪的目的,實務上比較會濫用羈押。此外在決定羈押的時候,法官會以公開的言詞辯論程序,檢察官則以秘密不公開的方式決定,所以羈押權交給法官判定,會對人權比較有保障。

時任法務部長馬英九,承認目前偵查中的羈押制度,確實是有改進的必要,檢察官可以羈押被告兩個月,時間確實是太長了,而且被羈押人只有5天的時間,可以聲請撤銷羈押,如果逾期的話就不能再提。因此小馬哥提出「立即送審制」,可以大幅縮短羈押的時間,經由院、檢「共同行使、彼此制衡」,落實對人權的保障。

那什麼是「立即送審制」呢?簡單說就是讓檢察官,來決定羈押被告,在接收司法員警,移送以後的24小時裡面,要立即檢送必要的卷證,送交給法院來審查,法院則需要在48小時以內作出裁定。

依照這個新制,檢察官仍然有羈押權,可是要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下,強制接受法官的檢核,由法官作能不能羈押的最後決定。「立即送審制」可稱的上是,小馬哥軟中帶硬,以退為進的作法,面子上守住檢察官的羈押權,又可以回應社會,對檢察官可能濫押的聲浪。

但是時任臺中地院法官,高思大批評法務部的「立即送審制」,其實跟現制沒什麼兩樣,也仍然不免違憲,而所謂的立即審查,既承認檢察官的羈押權,又要強制立即送審,形同全面懷疑檢察官,決定羈押的適當性,傷害了檢察官的威信。

高哥說依照立即審查制,當被告遭到羈押,但是本人沒有異議的時候,也還是要送到法院審查,這種設計將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漠視被告有受迅速審判的權利。而且社會治安的好壞,是完全取決於當局,有沒有取締不法的決心跟魄力,跟檢察官有沒有羈押權沒關係。

之後羈押權釋憲案,第二回合準時開戰。因為上次言詞辯論的時候,大法官沒有明指出爭點,讓攻防雙方焦點不集中,引發了批評,所以這次一開始大法官,翁岳生就點明兩個論題,要求兩方集中發言辯論。這也成了之後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庭的一個固定模式。畢竟法庭正常來講,跟足球賽也挺像的,大家都是來踢球的,都是由雙方展現出自己準備好的東西,最後再由裁判來根據事實,認定誰輸誰贏,而不會一開始,就會有人想跟裁判拚輸贏吧!(彩條)

第一個論題是,憲法第8條第1項所稱的「法院」,是不是包括檢察官?第二個論題則包含幾個子題,一是憲法第8條所定「24小時」,移送到該管法院的時間,如果包括夜間訊問在內的話,是不是會侵犯人權?二是法院所為羈押決定,像是訊問過程不公開,是不是符合正當的法律程序?第三如果由法院准予羈押,羈押的機關究竟是指,狹義的審判法院,還是也包括檢察機關?

第一個論題,釋憲聲請方以當事人對等原則出發,主張身為原告的檢察官,不應該擁有羈押權。檢察官不屬憲法第8條的司法機關,檢察官具有羈押權,在審判前占有優勢,不符當事人對等原則,起訴後就算有形式上有表面的平等,實質仍然是不平等的。憲法第8條在規定羈押權前,應該有法定程序,主要在防止有權羈押者濫權,這個法定程序,是憲法保留事項,並不是完全聽任立法裁量來決定。

檢察官追訴犯罪,很難擺脫他的實行偵查,想要去羈押被告,而法官比較沒有預設立場,判斷是不是羈押被告的話,比較能有客觀的判斷。主動行使職權的檢察官,如果有被動的司法審查節制,比較符合權力分立的原則。當然我們小馬哥身為法務部長,念茲在茲的,還是想要為檢察機關,是司法機關「護盤」。他說即使主張檢察官沒有羈押權,也不必要把檢察機關,排除在司法機關以外,立法院通過的68種法令,把檢察機關都涵括在司法機關裡面。

小馬哥也反駁,對於法官具有被動性,決定羈押權能比較客觀的說法,他就舉出了一個例子,也就是法官也會主動拘捕被告,像臺北地院法官,拘提臺北市長陳水扁就是一例。如果把檢察官視為行政官,無異敲響檢察制度的喪鐘,人民對檢察功能的發揮會徹底失望,立憲把檢察官,認屬司法機關的原意,不應該被扭曲了。聲請釋憲方有意,把「檢察官不該擁有羈押權」,形成一種「流行的誤解」,這基本上是一種迷思,違背了制憲者的原意。

而後攸關檢察官的定位,以及能不能擁有羈押權的辯論結束了,依照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的規定,大法官必須指定日期,在兩個月內公告結果。

釋字第392號解釋

1995年12月22日,世紀之辯的謎底終於揭曉,司法院大法官,在接近中午時分,公佈了經過42次審查會,反覆討論的釋字第392號解釋。392號解釋有一萬多字,解釋文跟理由的長度,都超過以往的解釋,畢竟這次的釋憲,是由4個不同的申請釋憲案由,統統摻在一起,做成的撒尿牛丸(彩條)。

這次大法官解釋裡面,第一次像法院判決書一樣,在理由書裡面,先寫上論辯雙方的主要意旨,再表達大法官的見解,並闡明為什麼不採取相反的見解,16名大法官裡面,有王和雄跟孫森焱(ㄧㄢˋ),提出部分不同意見書,林永謀提出部分協同意見書,在檢察機關定位部分,392號解釋第一段首先揭示,憲法第8條第1項,所規定的「司法機關」,不是只是指同法第77條,規定的司法機關,而是包括檢察機關在內的廣義司法機關。

憲法第8條第1項規定,「人民身體的自由應予保障,除了現行犯的逮捕,由法律另外規定以外,非經司法或員警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大法官認爲,司法權之一的刑事訴訟,是以「實現國家刑罰權為目的」的程序,其審判是以追訴而開始,追訴必須實施偵查,等到判決確定以後,還要經過執行,才能夠實行裁判的內容。也就是說,偵查、訴追、審判、執行,都屬於刑事司法的過程。而代表國家從事「偵查」、「訴追」、「執行」階段的檢察機關,所行使的職權,目的為達成刑事司法的任務,在這一範圍的國家作用,都應該屬於廣義的司法之一。

而憲法第8條第1項,也提到明定的司法機關,就功能觀察,是包括檢察機關在內的廣義司法機關。第8條第1項規定,把司法員警跟法院並舉,先後予以規定,可見本條第1項規定的司法機關,應該不是指憲法第77條的司法機關,也不是指狹義的法院。而且刑事司法的程序,在偵查階段是由員警跟檢察官為之,檢察官負責調度指揮員警,以及行使公訴權,因此第8條第1項併列,司法跟員警機關的逮捕拘禁程序,當然也包括檢察機關在內。

大法官認為,憲法第8條第1項、跟第2項規定的「審問」,是指法院審理的訊問,而規定中的「法院」,是指有審判權的法官,所組成的獨任或是合議的法院。法院以外的逮捕拘禁機關,依照憲法第8條第2項的規定,必須在最遲在24小時內,把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的人民,移送到該管法院審問。

大法官在解釋理由的最後,明白指出「人權保障」,是本號解釋的最高指導原則。人權保障是中華民國,現在文化體系中的最高準則,也是現今先進文明社會的共同準繩。

好了!說了這麼多的法律術語以後,最後還是讓我來化繁為簡吧!簡單來說釋字第392號解釋,肯定憲法第8條第1項,規定的司法機關,包括檢察機關在內的廣義司法機關,小馬哥算是守住了最後的底線,但解釋同時也宣告,刑事訴訟法裡面的檢察官,享有羈押權的部分條文,以及提審法的相關條文違憲,至於這個提審是什麼呢?阿牛哥好像又要花6000字來說明了,想聽的朋友記得敲碗。

剛剛提到違憲的相關法條,必須在解釋公佈的日子起,屆滿二年時失效。檢察官以後想要羈押人,必須先向法官聲請羈押,最後決定要不要羈押這個人的是法官。從此之後,中華民國檢察官的羈押權,從此也就走入了歷史。

而且你知道嗎?如果我們不小心被亂羈押的話,還是可以申請國賠的哦!依照刑事補償法,第 1 條第 1 款的規定,如果被告曾經被法院裁定羈押,最後宣判無罪釋放的話,受害人是可以請求國家賠償的;按照同法的第 6 條第 1 項規定,賠償金額按照受羈押的天數,以每天 3,000 元以上、5,000 元以下來折算,而且羈押的天數,應該從被拘提、逮捕的時候算起。

而就算你之後有罪的話,先前羈押的時間,也可按照刑法,第 37-2 條第 1 項的規定,將被羈押的時間,等比例來折抵刑期。聽起來好像也不太虧,算起來被壓2個月,最少也有18萬,比很多人的月薪還高,不知道有沒有人想被壓就是了(彩條)。當然阿牛哥今天也只有解釋,羈押權到底該歸誰,而法官怎麼裁定這個人,需不需要被羈押,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張俊雄、林子儀、許宗力(1996)。賦予檢察官羈押決定權違反憲法保障人身自由之規定-立委張俊雄釋憲聲請案補充理由狀。律師通訊,(196),39-6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084-199601-x-196-39-60-a


《張俊雄與李登輝、馬英九的憲法法理之爭》(張俊雄總策劃;臺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初版)



如果用看的累了,讓我們用說的給你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學習筆記的沙龍
94會員
154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2025/04/29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Thumbnail
2025/04/29
本文探討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民國熱」興起及其衰落的原因。文章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解以及中共對國民黨歷史的重新詮釋,「民國熱」一度興起,但因中共的打壓、國粉內部的派系鬥爭和極端思想的蔓延,最終導致「民國熱」消退,國民黨也因此與大陸「國粉」產生距離。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中國與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兩地卡車司機的待遇,並分析其背後的體制差異。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媒體監督受限,政府處置不力,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相較之下,臺灣雖然也曾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但在民主制度下,媒體監督、民意代表問責以及獨立司法調查等機制,能有效降低食安事件的危害。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中國與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兩地卡車司機的待遇,並分析其背後的體制差異。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媒體監督受限,政府處置不力,導致民眾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相較之下,臺灣雖然也曾發生重大食安事件,但在民主制度下,媒體監督、民意代表問責以及獨立司法調查等機制,能有效降低食安事件的危害。
Thumbnail
2025/03/11
本文探討古今中外獨裁者共同的人格特質,以朱溫、希特勒、習近平等為例,分析其施虐傾向、反社會、偏執、過度自戀、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等六大人格缺陷,並結合美國情報機構對獨裁者人格分析的研究,探討獨裁者的心理特徵與行為模式。
Thumbnail
2025/03/11
本文探討古今中外獨裁者共同的人格特質,以朱溫、希特勒、習近平等為例,分析其施虐傾向、反社會、偏執、過度自戀、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等六大人格缺陷,並結合美國情報機構對獨裁者人格分析的研究,探討獨裁者的心理特徵與行為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華民國憲法中暫時處分的概念及其歷史背景,涵蓋了自1995年以來的幾次重要案例,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其對社會的衝擊。透過對大法官裁定的分析,我們將理解暫時處分的必要性及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意義。同時討論未來可能的憲法解釋走向及其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中華民國憲法中暫時處分的概念及其歷史背景,涵蓋了自1995年以來的幾次重要案例,包括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其對社會的衝擊。透過對大法官裁定的分析,我們將理解暫時處分的必要性及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意義。同時討論未來可能的憲法解釋走向及其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羈押權的歷史背景與演變,起源於清治與日治時期的法律體系,進而分析了1995年憲法法庭的釋字第392號解釋如何深化羈押權的法律意義。檢察官的羈押權曾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與爭論,最終被大法官判決有違憲,改由法官決定羈押的權力。文章也指出未來的法律挑戰,特別是保障人權的必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羈押權的歷史背景與演變,起源於清治與日治時期的法律體系,進而分析了1995年憲法法庭的釋字第392號解釋如何深化羈押權的法律意義。檢察官的羈押權曾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與爭論,最終被大法官判決有違憲,改由法官決定羈押的權力。文章也指出未來的法律挑戰,特別是保障人權的必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當前憲政問題,特別是違法釋憲案例引發的結構性挑戰對民主制度的影響。透過分析行政與立法之間的權力失衡,提出以組織法強化立法院的監督作用及提升司法獨立性的具體改革方案。文章呼籲及時進行憲政改革,以確保臺灣民主制度的穩定與透明。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當前憲政問題,特別是違法釋憲案例引發的結構性挑戰對民主制度的影響。透過分析行政與立法之間的權力失衡,提出以組織法強化立法院的監督作用及提升司法獨立性的具體改革方案。文章呼籲及時進行憲政改革,以確保臺灣民主制度的穩定與透明。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涵蓋了原住民文化、外來政權的統治、清朝的治理到日本的殖民,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兩岸關係的演變。透過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探討臺灣的多元文化及其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挑戰,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涵蓋了原住民文化、外來政權的統治、清朝的治理到日本的殖民,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兩岸關係的演變。透過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探討臺灣的多元文化及其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挑戰,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法白作為法普的新媒體,政治立場其實挺鮮明的。從podcast的風格明顯的展現出對政治的興趣,以及透過新的方式參與政治的企圖。政治乃是眾人之事,水師蘇州培育出來的這群律師,也正透過自己的方式努力。這本書,就算是憲政問題上的梳理,與臺灣法曆交相呼應。
Thumbnail
法白作為法普的新媒體,政治立場其實挺鮮明的。從podcast的風格明顯的展現出對政治的興趣,以及透過新的方式參與政治的企圖。政治乃是眾人之事,水師蘇州培育出來的這群律師,也正透過自己的方式努力。這本書,就算是憲政問題上的梳理,與臺灣法曆交相呼應。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