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忽略盼望的來源?(歌羅西書1:1-14)

更新於 2024/12/19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歌羅西書是使徒保羅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

保羅寫這封信是因為當時教會信徒,受到希臘哲學思想與神秘主義的影響,這些思想逐漸取代以基督為中心的思想,甚至他們都未察覺已走向歧途。因此,保羅寫信提醒教會回到「基督的思想」,這在神學上稱為「基督論」。

其實,歌羅西教會遇到的問題,在現代教會中也屢見不鮮。

我們往往容易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而忽略基督的價值觀。這並不是說社會價值觀全然不好,而是我們缺乏對基督價值的深入思考,導致基督無法真正改變我們的生命,反而讓社會價值觀支配我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生命完全被社會價值影響,那我們對耶穌的需要也不再重要,似乎只要按照社會價值行事,就足夠塑造我們的生命。

但基督信仰帶來的生命意義與盼望,遠超過社會價值觀所能提供的層次。因此,透過今天這段經文,一起思考:社會的盼望與基督的盼望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


盼望的來源:相對性與絕對性


社會的盼望往往建立在人類智慧、科技進步、制度改革或經濟發展之上。

例如,人們可能對醫或科技的進步,能延長人類的生命感到盼望,或對政治改革、經濟發展,能提升生活質量感到期待。

然而,這種盼望是有限的,因為它依賴於人類的資源和能力,而這些資源和能力都有其界限:

  • 醫學的突破:雖然可以延長壽命,但終究無法改變死亡的事實。
  • 科技的進步與社會便利:伴隨著不可逆的生態污染問題。
  • 政治改革與制度修正:無法完全避免權貴司法和不公正的產生。
  • 經濟發展與市場繁榮:貧富差距卻仍在逐步擴大。

這些建立在人類條件基礎上的盼望,充其量只能稱為「相對性的盼望」,因為它們易受時間、環境及人為因素的波動影響。

然而,基督徒的盼望截然不同。

基督徒的盼望根植於對上帝的信靠,因為上帝是掌管歷史與生命的主宰。我們的盼望不取決於環境或個人的能力,而是來自於那位永恆不變的上帝。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是一種「絕對性的盼望」。

從基督教的視角來看,人類若活在黑暗權勢之下,是無法自救的。這種黑暗象徵著罪的權勢、不義的捆綁以及生命中的絕望,就如同:

  • 社會的貧富差距:彰顯了不公與不平等。
  • 權貴司法:揭示了人性中的腐敗與罪惡。
  • 生態污染:反映了人類自私而帶來的不可逆後果。
  • 死亡的不可避免:顯示人類在生死面前的無力感。

相對性的盼望或許能短暫舒緩現實壓力,卻無法真正帶來內心的平安與生命的釋放。真正的盼望,不在於人類努力,而在於上帝愛子耶穌基督。

正如《歌羅西書》1章13-14節所說:

「他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使我們生活在他愛子的主權下。藉著他的愛子,我們得到自由,我們的罪得赦免。」(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經文提醒我們,真正的盼望不在於物質的豐裕或制度的完善,而是在耶穌基督裡。

基督徒需要時常省思:

  • 我們是否搞錯了盼望的來源?
  • 我們是否忘記,真正的自由不是財富自由,而是來自耶穌基督的拯救?
  • 我們是否忘記,真正能救我們台灣的,不是哪一個政黨,而是生活在耶穌基督的主權下?


盼望的範疇:短視近利與永續發展


社會的盼望通常集中在具體且短期的目標,例如個人幸福、科技進步、社會正義或經濟繁榮。雖然「人類未來共同福祉」的願景也被提出,但這些理想往往停留在抽象層面,並受限於現實的約束。

例如:

為應對氣候變遷而訂立的《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是在2025年前停止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然而,2023年卻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48度,幾乎達到《巴黎協定》的警戒上限1.5度。(網址: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38119/巴黎協定將滿8週年,成效如何?全球盤點告訴您/)

人類雖然有崇高的理想,但現實中的社會盼望,更多是針對短期的個人或集體需求,而非長遠的願景。這種短視近利的特質導致我們追求當下的即時成效,忽略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同樣的,基督徒的信仰盼望有時也會陷入短視的思維模式。

我們可能僅僅希望信仰解決眼前的困難,如疾病、財務問題或人際衝突。這種盼望並非沒有價值,但過於侷限於當下的情況,容易使我們忽略上帝更大的計劃與旨意。

然而,基督徒的盼望應該超越個人層面,著眼於整體生命,包括靈性、肉體,以及內在與外在的全面救贖。這種盼望不僅關乎自己的得救,更涵蓋整個人類與受造界的恢復(包括生態環境),最終指向上帝國的實現。

福音的盼望展現了永續發展的特質。

正如歌羅西書1章6節所說:

「這福音不但傳到你們那裡,也傳遍全世界,不斷地生長、結果子,正像當初你們聽見而且真正認識上帝的恩典時,生長、結果子一樣。」(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經文中的「生長、結果子」暗示福音具有不斷繁衍的生命力,超越地區和時代的限制,體現永續發展的屬性。

福音的這種生命力提醒基督徒,要成為上帝恩典的見證者,並將這份恩典與好消息傳遞給更多人。

反思我們的信仰生活,值得我們提出以下的問題:

  • 我們是否常常搞錯盼望的範疇?
  • 我們是否忘記地球是上帝賞賜的恩典,並因此濫用祂所賞賜的大自然?
  • 我們是否忽略了人類受上帝託付,應管理和保護這個地球的責任?
  • 我們是否變成「基督徒自私鬼」,只關注自己得救的福祉,而忘記人類共同的福祉?


盼望的態度:結果論與過程論


現代社會強調個人幸福和物質舒適,導致對苦難的容忍度普遍降低。一旦目標無法迅速實現,人們往往容易陷入焦慮、絕望,甚至懷疑生命的價值。例如,在經濟衰退或全球危機中,人們可能因無法即時看到進步而動搖對未來的盼望。

這種心態反映出一種結果導向的盼望,過於關注目標是否實現或成功是否到來。職場中,類似「過程不重要,我要的是結果!」的觀念更是屢見不鮮。這種社會對「結果」的執著,缺乏深層的意義框架,讓人們在挫折中容易喪失希望。

相對於社會的結果論盼望,基督徒相信苦難並非盼望的阻礙,而是實現盼望的過程。例如,耶穌的受難與復活,揭示了上帝如何透過苦難成就救恩的計劃。基督徒因而能在困境中保持盼望,因為我們深信上帝在每個過程中都有祂的美意。例如,在疾病或失業的艱難中,基督徒往往將這些挑戰視為上帝對生命的試煉。

基督徒的盼望建立在神的超越性上,因此具備一種在逆境中找到意義並堅持下去的力量。與結果論的盼望不同,基督徒的信仰聚焦於上帝的應許,而非立刻可見的成果。對基督徒而言,盼望的終極目標是進入上帝的國度、獲得永生並享受上帝的同在。這樣的盼望無疑是信仰生活的重要基石,因為上帝的應許永不落空。

然而,如果基督徒過於專注於結果,可能會忽略過程中的生命塑造與價值。在困難與試煉中,我們或許期盼上帝立即介入,帶來解決或成功。然而,僅僅期待上帝馬上介入,可能導致我們在等待中失去耐心,甚至開始懷疑祂的信實。

基督徒的盼望更應該是「過程論的盼望」,注重在試煉和挑戰中,信徒生命的成長與塑造。正如《歌羅西書》1章11節所言:

「願你們從他榮耀的權能中得到堅強的力量,有耐心忍受一切。」(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基督徒的力量並非來自自己的努力,而是依靠「上帝榮耀的權能」。因此,我們能夠「耐心忍受一切」,並且帶著盼望的信心,堅定地走過挑戰。

在這樣的態度下,即使我們看不到立刻的結果,仍然可以相信神在背後運行,並在我們的生命中成就祂的美意。這正是過程論盼望的核心。

最後,我們需要反思:

  • 我們是否常常誤解盼望的態度?
  • 是否認為對上帝有盼望,就意味著祂會立即解決我們的困難?
  • 是否忘記了耶穌基督所經歷的苦難,正彰顯了苦難中有盼望的深層意義?


盼望的基礎:有限性與無限性


社會的盼望通常建立在人類的智慧、科學進步或合作精神(共生)上。這些基礎雖然帶來盼望,但同時也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例如,巴黎協定的目標如果到2050年全球氣溫仍然無法受到控制,氣候變化超越了人類的能力,那麼我們可能對未來感到絕望。

這反映出,社會的盼望是一種建立在「有限基礎」(人類能力)上的盼望。然而,當人類資源耗盡時,這種盼望就可能崩潰。例如,進入安寧療護的人放棄繼續治療,因為治療已被認定為無效,這表明了人類能力和醫療的有限性。由此可見,人類是有限的,所有建立在人類努力上的盼望都帶有脆弱性。

我們經常寄希望於某一位領導者,期望他能帶領台灣進入一個和平、繁榮的時代;也期待國家、經濟、社會都能風調雨順。然而,這種盼望非常脆弱,一場地震或颱風便能摧毀這些期望。

相較之下,基督徒的盼望並不是建立在人類的努力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作為上。即使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上帝的計劃,我們仍然相信祂會帶來最好的結果。例如,進入安寧療護的人,雖然可能對醫療技術失去盼望,但對上帝仍能保持信心,因為基督徒的盼望是建立在「無限基礎」(上帝)之上。

即使人類的能力有限,基督徒仍然可以依靠上帝無限的能力。正如《歌羅西書》1章4-5節所說:

「因為我們聽見你們對基督耶穌有信心,對所有信徒有愛心。起初,福音真道傳到你們那裡的時候,你們就聽見了這福音所帶來的盼望。這樣,你們的信心和愛心都是以那為你們保存在天上的盼望為根據的。」(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段經文提醒我們,信心與愛心並非來自我們自己的努力,而是福音所帶來的盼望。

然而,我們常常說要有信心,卻往往倚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倚靠從上帝而來的信心。例如,《馬可福音》9章24節中,一位父親為了救治被鬼附的孩子,對耶穌喊道:「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這句話充分表明,人類的信心是有限的,需要上帝的幫助才能堅固。

談到愛心,我們的能力更是顯得不足。人類往往只愛那些我們想愛的人,卻難以愛那些不可愛或與我們無關的人。正如《約翰一書》4章20節所說:「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這提醒我們,愛上帝是愛人的基礎,而唯有領受上帝的愛,我們才能突破自己的限制去愛人。

如果我們的盼望來自社會,我們的信心來自自己的能力或成就,我們的愛心來自互惠的關係,那麼這一切都會因人類的有限性而崩潰。例如,當我們的愛耗盡時,是否對方也會停止愛我們?這樣的愛是短暫的,無法持久。

因此,基督徒如果離開上帝,往往會發現自己無法再愛人或面對挑戰,因為我們倚靠的是自己有限的信心與愛心,而不是來自上帝的力量。

這讓我們不禁反思:

  • 我們是否常常誤會了盼望的基礎?
  • 是否以為對基督的信心和對人的愛心是靠自己的努力?
  • 是否忘記信心及愛心的盼望,是來自上帝無限的能力?


來吧!充分地認識上帝的旨意


《歌羅西書》1章9節:

「因此,自從聽到了有關你們的消息,我們不斷地為你們禱告,求上帝使你們從聖靈得到各樣的智慧和理解力,能夠充分地認識他的旨意。」(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保羅不斷為歌羅西教會禱告,盼望他們「能夠充分地認識上帝的旨意」。這對基督徒而言,不僅是生命成長的核心,更是信仰不迷失的關鍵。

「充分認識上帝的旨意」並不僅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而是要用我們的全心、全情、全意、全力,以整個生命的過程去追求。若我們不努力尋求上帝的旨意,便容易在信仰中迷失方向,將盼望的焦點從基督轉向社會提供的有限盼望。

法國神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其著作《沈思錄》中提到:

「只有兩種人可以稱得上是理性的:一種是因認識神而全心事奉神的人;另一種是因不認識神而全心尋求神的人。」(《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陳樂知譯,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3,p160)

帕斯卡所說的「理性」,與歌羅西書中提到的「從聖靈得到各樣的智慧和理解力」不謀而合。基督徒若要活出盼望,就必須透過聖靈的幫助,不斷追求對上帝旨意的更深認識。

透過這段經文,我們清楚看見,基督徒若忽略來自基督的盼望,便容易像歌羅西教會一樣,隨從世俗思想,偏離信仰的根基。因此,我們應當立志用生命去認識上帝旨意並結出美好的果子,讓基督的盼望成為我們生命的方向。

avatar-img
7會員
42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古代教父巴西略(Basilius Magnus):「你櫥窗裡的麵包,屬於飢餓的人;你衣櫥裡的斗篷,屬於無衣可穿的人;你放著不穿的鞋子,屬於赤足的人;你金庫裡的錢財,屬於貧困的人。」(《宗教統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p219)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上帝國離你不遠,你卻愈行愈遠。
只有在承認錯誤之後,我們的眼光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 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於視野的擴大,而是源自於願意承認錯誤的謙卑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即便已經錯誤,也難以改變。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古代教父巴西略(Basilius Magnus):「你櫥窗裡的麵包,屬於飢餓的人;你衣櫥裡的斗篷,屬於無衣可穿的人;你放著不穿的鞋子,屬於赤足的人;你金庫裡的錢財,屬於貧困的人。」(《宗教統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p219)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上帝國離你不遠,你卻愈行愈遠。
只有在承認錯誤之後,我們的眼光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 真正的改變,並非來自於視野的擴大,而是源自於願意承認錯誤的謙卑態度。如果我們固執己見,即便已經錯誤,也難以改變。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當上帝失去了祂在我們內心的深度,難道我們不會失喪了我們的人性嗎?」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68)
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牧師:「如果靈修研讀無法在真實世界中產生更大的忠心與服事,那麼,這便是『沒有完整研讀』上帝的話語。」(《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童貴珊譯,出版社:校園書房,2023,博客來電子書)
法國的蘇哈樞機主教(Cardinal Suhard)曾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說:「倘若沒有上帝,人生毫無意義。」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3)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希臘哲學習慣把世界分成神聖與世俗兩個面向,甚至過度地否定世俗世界,只鼓勵人追求精神世界。但在猶太哲思裡面,他們並不強烈地區分神聖與世俗這兩個面向,而是世俗之物「聖化」之後按照上帝的律法來使用。因此,希臘哲學認為「性」是世俗地,應該鄙棄之;但猶太哲思認為「性」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要認真地看待之……
神可能來自於物理法則和我們不同的世界,來到這世界之後就成了凡人。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意義必須關聯於對行動的指引。如果信仰上帝使得一個人感覺自己變得更勇敢、對生活更有信心,那麼,上帝(或至少對上帝的經驗)就對這個人為真、有意義。反之,如果你背誦了一連串科學與邏輯的語句,但自己實際生活卻與這樣的思考不一致,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背景: 所羅門的箴言,此篇主題在於神的主權和人的責任。神能創造,神能安排、定奪,祂的眼目也看顧屬祂的百姓。人的責任則在於相信祂對人的心意,以追尋真正屬神的智慧。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Thumbnail
這一章劈頭就是擷取榮格在【心理學與宗教】書中的一段文字:「我並非是…說給那些擁有信仰的幸福人士聽,而是說給許許多多生命不再有光、奧秘逐漸消散,以及對他而言上帝已死的人們聽的。」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希臘哲學習慣把世界分成神聖與世俗兩個面向,甚至過度地否定世俗世界,只鼓勵人追求精神世界。但在猶太哲思裡面,他們並不強烈地區分神聖與世俗這兩個面向,而是世俗之物「聖化」之後按照上帝的律法來使用。因此,希臘哲學認為「性」是世俗地,應該鄙棄之;但猶太哲思認為「性」是上帝創造的一部分,要認真地看待之……
神可能來自於物理法則和我們不同的世界,來到這世界之後就成了凡人。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而言,意義必須關聯於對行動的指引。如果信仰上帝使得一個人感覺自己變得更勇敢、對生活更有信心,那麼,上帝(或至少對上帝的經驗)就對這個人為真、有意義。反之,如果你背誦了一連串科學與邏輯的語句,但自己實際生活卻與這樣的思考不一致,
Thumbnail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傳道書‬ ‭7‬:‭14‬ 人面對事物的感覺很敏銳,亨通的時候,我們會開心,患難的時候,會愁苦。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則和動物無異。
Thumbnail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背景: 所羅門的箴言,此篇主題在於神的主權和人的責任。神能創造,神能安排、定奪,祂的眼目也看顧屬祂的百姓。人的責任則在於相信祂對人的心意,以追尋真正屬神的智慧。
Thumbnail
深愛主的誠懇之心,找到無窮幫助;耶穌再臨揭示共產世界真理,呈現神國深處奇蹟。與神同行,非追求神蹟,而是走入神國深處,近神認識祂的道與秘,將天國之道助人過有秩序的生活。人作弄世界,將遭報應,數百年後人口減少,為貪慾的報應。在基督信仰中,成為真認識基督的基督徒,不僅信仰更學習,成為神永生冊上的得恩者。
Thumbnail
這一章劈頭就是擷取榮格在【心理學與宗教】書中的一段文字:「我並非是…說給那些擁有信仰的幸福人士聽,而是說給許許多多生命不再有光、奧秘逐漸消散,以及對他而言上帝已死的人們聽的。」
Thumbnail
如果世界上有神,神應該怎麼樣子? 神全能,神有優點、有缺點,神有故事,神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神會互相合作、溝通。 你會發現,不論是東方西方,也不論是哪個教派,跟神相關的形象,一直都離不開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