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時事出現的時候,你有沒有看過那種「硬要蹭」的貼文?
比如說,現在「鮭魚」這詞突然爆紅了。
然後你就會看到賣蔬菜的、賣水果的,都開始發一堆跟「鮭魚」有關的貼文。
像是這樣 ——
「既然大家都在討論#鮭魚,那也別忘了多來我這配點蔬菜水果⋯⋯」
讓人看了就覺得:根本在「硬寫」。
「硬要」副作用就是:很尷尬。
就像作業寫不出來,但還是瞎掰造句、交差了事。
自己看了都覺得不如別寫。
當你的文字讓人覺得生硬,代表它的本質就是不順的。
這種異常,讀者可以感覺到。
除了少數能「順風上車」的情況,其實大部分的失敗案例都只剩副作用。
不值得。
遇到突發時事議題,你如果未經思考去盲目跟從,那就只是單純湊熱鬧。
這種思考邏輯,長久下來會導致內容缺乏深度。
現在這個時代,熱潮、爆點是不會短缺的。
每幾天都有一波又一波引人注目的新話題。
但你有幾個「每天」可以耗?
毫無策略的「瞎跟」,而不是靠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就只能犧牲內容水準。
寫作的品質,也就是這樣一次次的被越拖越低。
如果你看過網友對劣質資訊的批評:「會不會太偷懶,這樣也能寫一篇?」
它背後所代表的,其實就是內容為了搶快、難以兼顧品質的下場。
任何品牌、事業,都要「持續經營」。
你「持續在做的什麼」才真正定義了你的本質。
合理的行銷都有「計畫該做」的任務,比如定期發佈的貼文、對市場的研究與分析。
但熱點是難以預期、壽命極短的東西。
缺乏策略的搶快,你就要先停下原本該做的事。
討論爆出來那一刻,不管你原本在寫什麼,就突然跑去「寫鮭魚」、去刷別人的「鮭魚文」。
本來晚上該整理的草稿也都直接先「放了」。
大事件一出,計畫好的全都和沒計畫一樣。
那最後也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延伸閱讀:2023 年 09 月崩跌分析、拯救策略)
大新聞發生時,你總會看到眾人追隨的意見領袖、藝人明星都來講幾句。
有一種「連偶像都在談了,我怎能錯過?」的感覺。
但你忘了,因為他是意見領袖,必須談個幾句。
他們不是專家。
觀眾們都期待著熟悉的人物陪自己聊點什麼。
粉絲需要陪伴、需要有被照顧到、有共同話題的感覺。
而意見領袖有足夠的影響力,能在各種角度都能找到共鳴。
那是領袖才能站上的舞台。
這就像尾牙的時候,當紅的明星、歌手需可以到處趕場。
但你不是流量網紅,你不是巨星,那些舞台不屬於你。
你的任務,是把心力放在「自己的舞台」。
你的寫作任務,是樹立風格,建立自己的專業,不是到處迎合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期待。
你肯定知道:已經飽和的市場,不該再擠進去跟人家廝殺。
但你遇到「跟風」,就好像看到大家都衝去銀行領錢。
再不去,銀行就要倒閉了。
這感覺其實是騙人的。
心理學「羊群效應」說的就是這件事。
你「想跟」並不是因為什麼聰明的洞察,完全只是因為「你看到大家都在跟」。
因為大家都跟,所以你誤以為這個選擇更好,跟著眾人準沒錯。
像羊一樣:你問牠為什麼要跑?
不知道耶。反正隔壁羊也跑。
真正對你有幫助的,其實不是跟風向。
是順著風向的那些流量、是流量裡面那些能和你共鳴的有效名單。
在擁擠的風向裡,這反而更稀少。
讀者對正經事情的注意力,其實沒有被搶走。
當大家被鮭魚洗版的時候,還是有人要看認真的寫作、還是有「鮭魚文」之外的閱讀需求。
真正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料」。
文案專家 Spenser 針對「找爆款」的分析是:你要有很強的敏感度、要拼時間、要拼準備。
他舉的例子是這樣的:奧運選手奪冠的時候,媒體的官方帳號「在 1 分鐘之內」就馬上拼出一篇完整文章。
直接讓文案專家「看呆」。
怎麼做到的?Spenser 說:人家早就寫好了兩份文章,一篇是寫贏的、另一篇寫輸的。
為了「追風」,搶奪注意力就要有這樣的拼勁和覺悟。
跟風是有效的,它代表流量、代表趨勢。
但未經準備的亂跟風,代表尷尬、代表失敗、代表即將「翻車」。
寫作,要怎樣追才不是「亂跟風」?
▸ 不盲目跟從,有想法、有好的洞見才寫,不輕易犧牲品質
▸ 該持續、該執行的計畫就要確實做到
▸ 思考。不當羊群裡盲目奔跑的綿羊
▸ 寫和自己相關的熱點,別硬凹
否則,寧願不要跟風。
(延伸閱讀:為了出書,我作了這 11 個瘋狂的行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