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注意:你不用成為專家才能開始寫】

【碩博士生注意:你不用成為專家才能開始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碩博士生在寫作時都有這種心態:

• 「我還不夠了解這個領域,現在寫出來是不是會被笑?」

• 「等我再多看幾篇文獻,確認更有把握再動筆好了。」

• 「只有專家才能寫吧?我還差得遠呢。」


結果呢?一拖再拖,筆記一堆、進度卻零。


▌為什麼你不用成為專家才能開始寫?

1. 寫作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你不寫,永遠無法確認自己到底懂不懂。

• 在寫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不清楚的地方,這比一味讀文獻更有效率。

2. 你只需要記錄自己的理解

• 你不是要寫教科書,而是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

• 即使不是最完整的內容,過程中的思考和錯誤同樣重要。

3. 專家也從「非專家」開始

• 任何一個專家,都是從半生不熟的階段一路寫出來的。

• 別期待一開始就完美,先寫,再慢慢修正。


▌如何突破「等我變專家再寫」的心態?

1. 記錄而非教學

• 想著「這是寫給自己的筆記」,而不是寫給全世界的專家看。

• 寫下你對一篇文獻的理解、對某個公式的心得就好。

2. 專注於單一點子

• 不需要寫長篇大論,聚焦於單一概念,短短幾百字即可。

• 例如:「這篇文獻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分析方法,我整理它的邏輯流程。」

3. 接受「不完美就是開始」

• 第一篇筆記可能不完美,但這沒關係。重要的是:

• 你寫了。

• 你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不需要是專家才能開始寫,寫作本身就是成為專家的過程。


從今天開始,記錄你的學習,哪怕只有一句話也好。現在開始,總比永遠等下去更強!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 2020 年 10 月與 Obsidian 結緣,到今天已經過去 4 年。這 4 年間,Obsidian 從最初幫助我累積 Paper 的知識點,到現在支持我同時管理 7 個以上的研究專案,幾乎改變了我的學術生涯。 我想藉這篇分享,談談為什麼我覺得 Obsidian 值得學,也如何讓它成為學術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堆興趣,這個也想試,那個也想學。結果長大後,社會就開始教育你: • 「不要分心,專注一件事才有前途。」 • 「你學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能拿來幹嘛?」 • 「學術界只要專家,不要興趣太廣的人。」 說白了,社會就是想把你打造成一台單功能機器,結果我們這些碩博士生真的
76% 的人都曾經歷「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特別是在高壓的碩博士學術環境中。以下是 6 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建立自信,應對挑戰: ▌1. 專注於逐步進步 (Focus on Incremental Progress) • 把大的學術目標拆解成小步驟,逐步完成。
在碩博士生的學術旅程中,許多人同時擁有多個興趣,卻常因壓力迷失方向。以下是多重興趣者 (Multipassionates) 常犯的 3 個錯誤,以及如何修正它們,釋放你的內在潛力。 ▌3 個常見錯誤 1. 不探索自己的內心 (Do 0 Inner Work) • 忙於學術與生活,卻從未
很多人以為冥想就是靜坐、深呼吸,但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生活早已讓我們沒空搞那些儀式。其實,覺察每一個念頭,了解背後的動機,就是最適合你的冥想方式。 ▌什麼是覺察式冥想? 當你開始煩躁時,停下來問自己: • 「我現在在想什麼?」 • 「這個念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方式簡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總是需要不斷吸收新知,但只會輸入而忽略輸出,容易讓腦袋超載、創意枯竭。學會平衡腦袋的輸入與輸出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才能讓學習與創造力維持最佳狀態。 填滿你的腦袋:輸入 (Inputs) 1. 閱讀書籍 (Books) 深入研究領
從 2020 年 10 月與 Obsidian 結緣,到今天已經過去 4 年。這 4 年間,Obsidian 從最初幫助我累積 Paper 的知識點,到現在支持我同時管理 7 個以上的研究專案,幾乎改變了我的學術生涯。 我想藉這篇分享,談談為什麼我覺得 Obsidian 值得學,也如何讓它成為學術
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堆興趣,這個也想試,那個也想學。結果長大後,社會就開始教育你: • 「不要分心,專注一件事才有前途。」 • 「你學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能拿來幹嘛?」 • 「學術界只要專家,不要興趣太廣的人。」 說白了,社會就是想把你打造成一台單功能機器,結果我們這些碩博士生真的
76% 的人都曾經歷「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特別是在高壓的碩博士學術環境中。以下是 6 個實用技巧,幫助你建立自信,應對挑戰: ▌1. 專注於逐步進步 (Focus on Incremental Progress) • 把大的學術目標拆解成小步驟,逐步完成。
在碩博士生的學術旅程中,許多人同時擁有多個興趣,卻常因壓力迷失方向。以下是多重興趣者 (Multipassionates) 常犯的 3 個錯誤,以及如何修正它們,釋放你的內在潛力。 ▌3 個常見錯誤 1. 不探索自己的內心 (Do 0 Inner Work) • 忙於學術與生活,卻從未
很多人以為冥想就是靜坐、深呼吸,但對碩博士生來說,研究生活早已讓我們沒空搞那些儀式。其實,覺察每一個念頭,了解背後的動機,就是最適合你的冥想方式。 ▌什麼是覺察式冥想? 當你開始煩躁時,停下來問自己: • 「我現在在想什麼?」 • 「這個念頭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方式簡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活,總是需要不斷吸收新知,但只會輸入而忽略輸出,容易讓腦袋超載、創意枯竭。學會平衡腦袋的輸入與輸出 (Balance Inputs and Outputs),才能讓學習與創造力維持最佳狀態。 填滿你的腦袋:輸入 (Inputs) 1. 閱讀書籍 (Books) 深入研究領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假如你也下定決心「出版一本書」,首要關心的事情就是「出版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 寫作新手和職業作家所需的時間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將以「寫作新手」的過來人身份分享,假如你是「寫作新手」,完成一本書的出版,需要多久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