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在彰化田尾辦演講與工作坊,有一道非常受歡迎的花點心——扶桑花果凍獲得很多的青睞與回響。很多人很驚訝,這麼熟悉常見的鄉野花卉,對她的歷史與應用竟是這麼陌生!
還記得11/10第二場工作坊結束、日色已經昏暗,只見一位學員氣喘吁吁趕來,只為了跟我們致意,說她對這道燈仔花(閩南語中,扶桑花稱之為「燈仔花」)做的點心有多喜歡、回家後自己嘗試做了又分享給別人,別人有多驚奇!這麼熟悉的燈仔花,從小到大只知道拔花來吸取花蜜,但那一點點的蜜卻是那麼讓人意猶未盡!
確實,到現在都還浮現的童年記憶:傍晚時分在扶桑綠籬的路旁,經常可見一地的落花,是被貪食花蜜的小學生委棄的,卻不曾有人責怪或傷感,只因隔天清晨,扶桑枝頭又會綻滿無比燦爛的花容。
台語有一句俗諺:「大紅花毋知䆀(bái醜的意思),圓仔花䆀毋知」,就是形容一個人自以為是或沒有自知之明,這裡的大紅花指的就是扶桑,透過這句俗語,可以知道在一般庶民普遍的心目中,扶桑與圓仔花都是尋常到俗氣乃至輕慢的花。
今天就來好好介紹扶桑花令人驚艷的高光時刻。
朱槿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樹高止四五尺,而枝葉婆娑,自二月開花至中秋節即歇,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生,開數百朵,朝開暮落。——《南方草木狀》
扶桑,最早被稱為朱槿,原產於中國南部的花卉。我們一定很難想像那些初初來到嶺南(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一帶)的中原才子,看到扶桑花有多驚豔!最早爲扶桑作傳的,是西晋時期的植物學家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他為了讓北方人士能認得這植物,於是細細刻畫扶桑的樹葉、莖幹與花朵,使從沒見過扶桑的後輩子孫也能揣想它的樣子。
如此充滿著強烈的審美趣味,「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若焰生」,說到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有好好看過扶桑花啦!
南朝詩人江總也為扶桑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朱槿花賦〉:「朝霞映日殊未妍,珊瑚照水定非鮮。千葉芙蓉詎相似?百枝燈花複羞燃。」詩人以朝霞、珊瑚、芙蓉、燈花四種光輝燦爛的東西來跟扶桑作比較,以此彰顯了扶桑之美。
宋代文人蔡襄初到福建漳州上任,在晚秋時節的當地驛館,看到數十株盛開的扶桑,當下題詩於驛館西壁。不久離開漳州乘桴赴泉州就任,臨行前特地又去觀賞一番,再度於西壁題詩一首。十五年後,蔡襄再度路過漳州,又專程前往昔日的驛館欣賞扶桑,並寫下一篇紀念的短序。
他題的〈耕園驛佛桑花〉二首,是詠扶桑花的名篇:
溪館初寒似早春,寒花相倚醉於人。可憐萬木凋零盡,獨見繁枝爛漫新。清豔夜沾雲表露,幽香時過轍中塵。名園不肯爭顏色,的的夭紅野水濱。
使軺迢遞到天涯,候館遷延感歲華。白髮卻攀臨砌樹,青條猶放過牆花。悲來唯見金城柳,醉後曾乘海客槎。欲問昔遊無處所,晚煙生水日沉沙。
從蔡襄三顧驛館的扶桑花,可見深情、鍾情之深,因此後世尊他為槿花花神。
扶桑的魅力還不止於此,當歐洲人初次見到這來自中國的花朵時,便驚豔的幫它取了一個「中國玫瑰」的稱號。由於歐洲是五大洲裡唯一沒有發現扶桑原生種的區域,直到大航海時代才一睹真面目。扶桑學名rosa-sinensis,拉丁文sinensis是指秦(中國),歐洲各語系遂依循拉丁學名,皆稱扶桑為中國玫瑰(如英文:Rose of China、China rose)。
嶺南吸引文人眼光的,除了那四時不歇、無處不開的扶桑花,還有一個個在鬢邊插著扶桑花的在地女子。早在夏威夷女郎把扶桑花插在耳鬢以增加妖嬈風情之前,唐代的南方婦女就已經在用扶桑花妝扮,唐代文人劉恂在《嶺表錄異》記載:「俚女亦採而鬻,一錢售數十朵,若微此花紅妝,無以資其色。」一個銅板就可以買來幾十朵扶桑花,女孩們會挑最漂亮的戴在頭上,若沒有這樣的紅花又要如何助妝呢?
至於台灣早期的婦女也時興在頭上插滿大紅花,賴和在〈銃匱道中〉寫道:「多少遊春村婦女,一頭插滿大紅花」。
扶桑花不僅可賞花、可簪花,更可食用,自古就被人們拿來做為染紅蜜餞的天然紅色染料。唐代《北戶錄》記載:「嶺南之梅,小於江左,居人采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也就是說,紅色酸梅最早就是用扶桑花來染色。
除此之外,古人也用扶桑花來染紅荔枝乾。由於荔枝是相當不耐保存的水果,對北方人而言要吃到它可是非常不容易,相傳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最新鮮的荔枝,不曉得讓多少馬跑斷了腿。因此北方人想要吃到這種南方盛產的夢幻水果,多半只能吃荔枝乾來解解饞。
蔡襄《荔枝譜》曾提到製作荔枝乾有三法,其中的紅鹽法:「荔支以鹽梅滷浸佛桑花為紅漿漬之,曝乾,色紅而甘酸。」也就說,用扶桑花來染色能讓賣相不佳的荔枝乾,也能擁有像鮮荔枝般的美麗色澤。
扶桑花其實不只是用來當紅色染料,作為錦葵科的花,其實也是一種相當可口的食用花。清代《南越筆記》提到:「其朱者可食,白者尤清甜滑,婦女常以為蔬,可潤容補血。」《中藥大辭典》也記載做為花類中藥材,扶桑花可內服與外用,具有清肺、化痰、凉血與解毒等功效。
作為餐芳實踐者,扶桑花確實可作為紅色染料,我們除了用扶桑花成功複刻宋代的紅鹽法荔枝乾,也拿來做許多自己研發的料理,一一介紹如下:
用扶桑花染荔枝剩餘的扶桑花汁,可加點洋菜粉就能做出有荔枝風味的扶桑花果凍。
做荔枝乾剩餘的扶桑花瓣也可以來做道紅燒豆腐,鹹鹹酸酸的鹽梅滷為扶桑花增添了一個梅子味道,用梅滷煮過的扶桑花簡直就像是梅子口味的醬菜一樣。靈機一動,把它拿來做一道有梅子風味的扶桑花紅燒豆腐,豆腐表層吸收了梅滷,搭配了扶桑花醬菜,鹹酸可口,很是開胃呢!
當然沒有要染荔枝,也可以用扶桑花來做這道菜,食譜如下:
材料:板豆腐一塊、青蔥2支、蒜3顆、薑3片、扶桑花15朵、梅鹵100c.c.
作法:
1.扶桑花清洗,去蕊、去蒂後,再加入100 c.c.的梅鹵、150 c.c.的水下去煮,煮滾後2分鐘,熄火浸漬1小時,再將花瓣撈起備用。
2.將板豆腐切塊,煎至表面呈金黃色,備用。
3.舀1匙扶桑花漿,加入1匙醬油、1匙米酒、1匙辣椒醬、胡椒粉少許、8匙水,調成醬汁備用。
4.薑、蒜爆香後,放入豆腐略炒,再倒入醬汁,慢慢收乾至一半,再放入青蔥略煮。
5.起鍋前,加入扶桑花瓣拌勻即可。
材料:重瓣扶桑花瓣50克、西洋梨4顆、香草冰淇淋兩球、檸檬1顆、砂糖100克、水700克。
作法:
1.西洋梨削皮去心備用、檸檬皮削下後(不要削到白色內皮)切成碎屑。
2.扶桑花瓣50克、檸檬汁、水700克一起放到果汁機打碎。
3.將扶桑花汁、西洋梨、砂糖、紅酒、檸檬皮碎屑一起放到鍋中小火燉煮20分鐘後,關火放涼後冰一天。
4.扶桑花果醬製法,可取燉過的湯汁30克加入30克的砂糖以及30克的蘋果泥,小火慢熬至滴入冷水時不會化開即可熄火。
5.取出浸漬染紅的西洋梨加上香草冰淇淋後,淋上一些扶桑花果醬即成。
這道扶桑花燉西洋梨,風味與口感相當好,一點都不遜於紅酒燉西洋梨。
有一位鑽研古法化妝品的馬來西亞朋友,因為見到我做的扶桑花染荔枝,驚艷它的紅艷,很好奇想把它拿來做唇蜜,不過因為身邊沒有那麼容易取得的花材,於是委託我來做做實驗。
基於好玩,加上冰箱裡還留有上次熬的扶桑花泥(已用梅滷煮過固色了),於是就答應下來了!我把花泥再加點水下去煮沸後,過濾擰出花汁來,再加點蜂蜜下去熬,以收乾水分。畫面上的特寫,就是我塗在唇上的扶桑花唇蜜了,紅豔豔的,是不是「朱唇一點桃花殷」啊?
我的心得是扶桑花真的是很滋潤的花朵,除了有美麗鮮豔的紅色,又有一般花卉沒有的膠質,塗在唇上雖然頗為紅豔,卻活像是塗了一層果醬(可能是我熬過頭了),讓人染不住想舔掉(有梅滷的酸又有蜂蜜的甜),終於可以理解為何賈寶玉喜歡吃女孩子的唇膏,真的是超級美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