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美術館〕自11月30日起,策劃了「靈魂的棲所」展覽系列活動,邀請荷蘭〔可食地球博物館〕來台展出可食用泥土數百種。11月30日還舉辦「你吃土了嗎?」工作坊,由參展的俄裔荷蘭藝術家 Masha Ru和中國醫學大學立夫博物館副館長張文德教授對談。引發藝術領域的趣味話題。
荷蘭的〔可食地球博物館〕(The Edible Planet Museum)是一個創新的移動博物館。致力探索人類飲食與地球環境之關係。這個很特別的博物館,旨在教育、啟發和挑戰觀眾,讓他們重新審視日常飲食習慣如何影響生態系統、氣候變化以及全球資源的分配。
〔可食地球博物館〕自2017年以來,在世界各國推廣引人深思的展覽觀念,除了實際展出可食用泥土樣品、還利用混合媒體參展,平面設計材料、攝影和錄像作品、線上互動資料,給網民查考。(詳見www.museumofedible.earth)
Masha Ru擁有〔荷蘭國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2013-2014)專業學位。據說本人便是「食土的愛好者」,策劃過不少展示會、品嚐會及表演。
在台灣展出期間,Masha Ru 分享了多項與地球食用相關的見解。她提到此計畫的初衷源於個人對食用土壤、黏土和粉筆的興趣,並逐漸演變為探索地球食用的文化與傳統背景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她強調,「地球」與人之間的對話是最重要的部分,她將這段關係比喻為一種「既美麗又不安的浪漫關係」。
Masha Ru 在活動中介紹不同地區的食用土壤樣本,解釋其來源、製作過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故事。她認為:品嚐土壤的過程能喚起情感與記憶,甚至挑戰我們對食物與自然的認知。
泥土可以食用,並不難理解,例如傳統中藥的成份就有不少屬於礦物。「吃土」雖然不是新聞,但多少偏於負面。比如從前中國大陸在推動大躍進時期,產生超大饑荒,餓死數千萬人,就曾傳出饑民「吃觀音土」的報導。市井間的俚語,所謂「月底口袋空空,衹能吃土」,也多半是玩笑。這種正正經經的互動與展示,大大地顛覆我的「三觀」;當然,也拓展了我的認知,有興趣的文友,不妨揪團來台中觀看。 ■可食地球博物館相關連結■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1_241921406159039/Chi https://www.masharu.nl/Museum-of-Edible-Earth ■吃土的視頻■ https://youtu.be/ZcmxyhRPABE?si=dNVyxoMbU-Rmt4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