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無論放開頭或結尾,都能展現自己的文字經營能力,讓閱卷者青睞。縱使放在中間內容段,也可以呈現出文章的氣勢。可惜小學雖然學了排比修辭,但真正要落實在作文上,似乎有難度。
套句網路名言「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點出排比句的核心:至少要有三句。問題是要怎麼寫呢?來!來!來!教你3招輕鬆寫出排比句的方法。
我都跟學生說,只要會「舉例」,就會寫排比句。不信嗎?你就頭兩句舉別人的例子,最後一句寫自己的例子。唯一要注意的是每句話都要扣緊題目,且彼此有相同的關係。
例如98年指考題目「惑」:
第一句:牛頓被蘋果擊中,產生困惑,因而有萬有引力的理論。
第二句:哥倫布對地球是方的,有所疑惑,於是發現新大陸。
第三句:而我也對未來迷茫迷惑,告訴自己要多方嘗試挑戰,解惑人生。
牛頓、哥倫布、自己三者共同關係:人生遭遇到疑惑(扣題!),但都試著解決它。
你會說自己腹笥甚窘,沒有故事、缺乏材料。那也沒關係,一樣會「舉例」就好。觀察大自然總會吧?找兩個大自然的例子進行書寫,最後再回扣自己。(舉自己為例總不可能不會吧==+)
李斯〈諫逐客書〉不就這麼示範?他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舉了泰山、河海為例,說明它們何以能高聳,何以成汪洋,共同關係就是「包容」,不排斥一粒沙子、一條小溪。藉此希望王者(秦始皇)也能夠包容所有的客卿。(ps.大叔剛好最近幫忙代課這一課,在此可以多說幾句XD)
回過頭來,像是98年學測題目是「逆境」,我們可以這麼構思:
第一句:老鷹在逆風中翱翔。
第二句:鮭魚在逆流中向上。
第三句:而我在逆境中成長。
老鷹、鮭魚與我三者共同的關係是:在逆勢(扣題!)中找到出口。
這時,你可能還會說,我就是沒有觀察能力,也不會上網找資料(咦!),只會當個阿宅,怎麼辦?
我還是老話一句:「舉例」。如果無法舉出人文與大自然的例子,從頭到尾以自己為例就好啊!可以寫出不同面向的自己,文心雕龍所言「適分所好」,按照自己的才能發展,最後也能夠寫出「其異如面」多元的作品。(應該有看出大叔努力扣合自身專業《文心雕龍》~哈)
以96年指考題目「探索」來說:
第一句:在探索未來的路上,我會勇敢向前,不畏懼艱難。
第二句:我會積極學習,增強自己的能力。
第三句:我會變得堅強,遇到挫折永不放棄。
寫出自己探索未知(扣題!)時的三道密語:心態上的無畏、能力上的學習、心境上的堅韌
排比句是不是很簡單呢?
我相信,只要會舉例,你的作文就會像海洋一樣,寬闊而深遠!
3W就是what、why、how,利用不同的角度,對題目進行思考,進而寫出豐富而多元的內容。what聚焦在「什麼」的面向上,why關注「原因」的抽絲剝繭,how在意「方法」上的實踐。(有沒有發現這也是一組排比?)
這個方法最好用、最常見,大概八成以上的排比句,都可以運用此一技巧。
例如朱自清〈春〉描寫春天來臨時,所見山、水、陽光的狀態,而有「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國中經典選文梁實秋〈鳥〉:「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有的是胸襟上帶著一塊照眼的顏色,有的是飛起來的時候才閃露一下斑斕的花彩。」對鳥類的各種樣貌進行摹寫。
縱使文言文的句子,亦不脫胎於此法。像是李文炤〈勤訓〉經典名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論辯高手孟子也時常運用以增強文章的磅礡氣勢,震懾眾人,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或是高中選文〈大同與小康〉:「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呈現出孔子希冀的社會態樣。
那麼要如何應用在考試作文上呢?我們以111年學測題目「當我打開課本」為例示範,可以思索打開課本會看到什麼?學到什麼?進而寫出:「當我打開課本,我看見了古人的智慧,我看見了科技的演變,我看見了世界的全貌。」
余秋雨〈廢墟〉:「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軀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殞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髮、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每組句子的後半句,都說明前一句子偉大的緣由。
以102指考作文題目「遠方」為例,可以思考何以要前往遠方?再利用上文學到的舉例法,最後一句扣回自身:「候鳥飛向遙遠的南方,是為了追尋適合生活的環境;鮭魚千里迢迢的返鄉,是為了延續種群的血脈;而我向遠方前行,是為了追尋我的夢想。」
再以96年指考作文「探索」當例子,學生得以將化學、音樂等課堂所學,應用在寫作上:「居禮夫人因為對科學的愛好,而在元素裡探索;蕭邦肇自對音樂的熱誠,而在音符裡探索;我由於對未來的憧憬,而在知識裡探索。」
國中教科書時常選錄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上天藉由心志的磨難與身體的苦難等各式折磨法,來增加個人原先不具備的能力。
其他像歌詞,如五月天〈擁抱〉:「隱藏自己的疲倦/表達自己的狼狽/放縱自己的狂野/找尋自己的明天」,通通都在說明傳達自身情緒的方式。
97學測作文題目「如果當時」,可以是自己、對方、雙方為挽回一段破裂友誼的做法:「如果當時我努力付出,或許能挽回一切; 如果當時你選擇包容,也許能解開誤會;如果當時我們坦誠溝通,可能彼此仍是戰友。」
最後以108年學測題目「溫暖的心」為例,思考一下,要怎麼做才可以有一顆溫暖的心?從而寫出有看法、有辦法、有方法的句子:「面對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同學,可以同理以對;面對爾虞我詐的社會,能保持真誠一致;面對弱勢的底層,學會積極的接納。」
以上就是利用3W法寫出排比句。面對單純記敘、抒情,甚至說明文文,都可以用what進行各個面向的書寫,若是議論文則建議後兩者why、how,比較能看出文章的深度與廣度。
將作文題目進行換字,如「AB」,可以將前一個字A進行更替,造出新詞「CB」、「DB」等等;當然也可以將下面的B進行代換,造出新詞「AC」、「AD」等等。
這麼說有點抽象,我直接舉例。例如題目是「互動」,可以換掉上頭「互」字,造出諸多相關語詞:「感動」、「激動」、「心動」、「衝動」等等,再挑選三組詞語進行有意義且具層次的結合:「懂得與人互動,創造商品感動,留下購買衝動。」即是朗朗上口的銷售員業績守則。
再如題目是「成長」,可以將後頭的「長」替換為「熟」、「就」,再稍加潤飾、結合成:「學會照顧自己是成長,學會照顧他人是成熟,學會照顧社會是成就。」擲地有聲,用語極淺,意義極深。
以111年學測試題「當我打開課本」為例,試著回憶課本裡頭有什麼東西?自己從中獲得什麼?有沒有產生一些些改變?考生多半能想到「知識」,以此為出發點,結合前述思考問題,運用「換字法」寫成:「當我打開課本,不斷汲取知識,不斷反思常識,不斷增長見識。」
換字法讓大腦跳脫既定框架,詞語的結合產生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句子。由於字詞上的重複,不只造成視覺的閱讀加強效果,更有聽覺的聲響連綿之功,讓人方便記憶,不只考試作文,廣告文案、新聞標題等等也相當合適,讀者們不妨一試。
教師或同學一開始可以先嘗試單句,避免難度過高而放棄。例如題目「失去」:「我認為失去是成長的動力,失去是獲得的過程,失去是成功的關鍵。」
熟悉排比句型後,再嘗試複句,運用「;」分號,拉長文字篇幅。再以「失去」為例:「蜥蜴雖然失去了尾巴,但得到堅強的死命活下去的機會;愛因斯坦雖然失去了一生的時間,但得到用自己的智慧為世界做出貢獻的機會;我雖然失去了夢想,但得到腳踏實地活下去的機會。」
首先,排比句間的關係要相同。例如100年指考題目「探索」:「航太工業闖蕩高遠至太空的不容易,造就了人類的新視野;無數的人們尋找著人生大小事,便享受每一刻;我探索這心靈的每個角落,想要徹底的瞭解自已。」讀者應可輕易察覺「造就人類新視野」、「享受每一刻」、「徹底了解自己」排比句間彼此的關係似乎並無關聯,讓人不知所以。
其次,不能離題。同樣以100年指考題目「探索」為例:「有夢最美,築夢踏實。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上, 永不放棄地迎向挑戰,無比勇氣的面對迷茫,無所畏懼地航向夢想。」題目是「探索」,然而句子的重點似乎在「夢想」,顯然並未扣題。
如果害怕離題,不妨在每句排比句前,都插入題目,不只提醒自己,更是提醒閱卷老師。以98年學測題目「逆境」為例:「逆境,是遭遇成功前必經之路;逆境,是每個人人生中重要的課題;逆境,是人們一生中的最佳導師。」若是覺得太刻意,也可以讓題目出現一次就好:「在逆境中,我們磨練心志,挑戰自我;我們鍛鍊沉著,應對困難;我們提升果敢,迎接風險。」
最後,立意要高遠。例如94年指考題目「回家」,曾有同學寫下:「有些人回家是為了洗澡,有些人回家是為了睡覺,而我回家是為了吃飯。」努力製造出排比句式,讀完卻令人發噱。最好要有抽象的層次,而非停留在物質等具體上的概念,這樣只會讓文字俗不可耐,不只沒家到分,甚至還會被扣分。
本文介紹撰寫排比句的三個方法,舉例法、3W法、換字法,可以依照自身需求交替運用,甚至混合使用。不過,要注意各個句子間關係要相同、避免離題、立意要高遠,並且由單句排比開始練習,進而熟悉複句排比。大家都會了嗎?
PS.為了淺顯易懂,避免讓人「望文興嘆」,卻步提筆,本文所舉例句都沒有生澀詞彙,句式與文意亦相當平實白話。若掌握相關技巧後,可以再進行句子的優化與思想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