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總結(1)一文中,我提到我發現「人要找到在社會上立足的焦點」,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焦點」,並且學會聚焦之後,是如何讓我「擺脫與同儕間的比較焦慮」?
雖然過去不斷地嘗試不同領域,讓我曾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焦點」,而感到迷茫和找不到在社會上的「立足點」,但是正因為不斷嘗試,才讓我知道「我是否有做這件事情的手感和底層熱情」,不斷做排除法,讓我更快找到「真正的天賦」。
比如在讀研究所之前,我已經挖掘到我的天賦在「戰略思考」方面了,因此當時我認為「管理顧問」會是最適合我的工作。
然而當我實際做這份工作,才發現這不是「我的最強項」,我的大腦如果不在有意識的狀態下,很少會往「企業的發展方向」去思考,但卻在無意識的時刻,不斷往「個人成長的戰略方向」去思考,還能琢磨出很多心得。
我才逐漸驚覺,「企業的戰略規劃」是我靠後天的訓練和努力,可以做的事情,但不是我的天賦,很難跟別人拉開差距。但是因為我先天就喜歡往「人生發展」的戰略思考去想,我在「釐清煩惱,激發人努力」的內容創作上,極具天賦。
這是一種什麼感覺?能感覺到做這件事情不僅「不費力」,而且「充滿手感」。不需要人push ,自然而然就會思考和總結。不需要人教,自己就能總結一套邏輯和方法。
因此我的天賦從「戰略思考」,再進一步聚焦到「人生發展的戰略思考」上。
找到天賦之後怎麼辦?就是不斷磨練它。
這也是很多人輕忽的點,我們太容易「對不負吹灰之力,就能辦到的事情,而感到怠慢;而需要費很大努力,才能做出些許結果的事情,過度執著」。
為什麼?
因為我們被教育「努力=吃苦」,「不斷吃苦才是正確的」。當我們在努力的時候,感到痛苦,我們才在「成長」。
但是會讓你「痛苦的東西」,往往真的不是你「擅長的東西」。如果你一直不斷感受到「痛苦」,那可能是老天在提醒你,趕快換跑道。
你真正擅長的東西會給你一種什麼感覺?
是一種「你做這件事,不會覺得在吃苦,而是甘之如飴,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
但是錯誤的認知「努力=吃苦」,反而讓你一直無法在真正擅長的事情上,不斷鑽研,做出深度,拉開差距。
如同我上一篇文章所說,單一技能+不斷練習,才會變成「頂級水平」,才能因此吸引到更多市場機遇,進而最終靠天賦吃飯。
我敢肯定,郎朗這種世界級的鋼琴大師,依然每天都在練幾個小時鋼琴,維持手感。Stephan Curry每天固定投籃一萬顆球,維持投籃技巧。
這個是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感到後怕的地方。
欣慰的是,有天份的人依然需要練習,才能維持頂尖水平;後怕的是,有天份的人都在不斷練習了,尚未找到天份的人都還沒開始練習,這個差距只會越拉越遠。兩者間的「市場價值」、「薪情水平」產生巨大差異,也是必然。
既然你知道你一生都不會停止磨練你的絕活,你只能選擇「自己的天賦」——你天然就喜歡鑽研的東西,樂此不疲的東西,而且會隨著年齡的累積,越來越熟練,也就越來越自信。
神奇的是,當我找到自己的天賦,並學會聚焦後,我很少再因其他人做了什麼事,取得了什麼成就,而感到「焦慮」了。
缺乏聚焦的能力時,我會因為別人做了什麼,而我知道自己也能做的事情,而感到「焦慮」,因為我怕落後「少做了這件事,會不會導致我缺乏競爭力?」(過去教育的思維——不斷補短)
懂得聚焦之後,我清晰知道,多做某一件事情,代表我在「真正擅長的事情」上的時間與精力會被分散,導致我的主要競爭力會減弱。(超級長板思維)
我越來越能客觀看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同樣是「寫作賽道」,有些人擅長「旅遊日記」,有的人擅長「情感抒發」,而我則是擅長「啟發式觀點」。
也就是當領域不斷細分,會發現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賽道」上努力,為世界貢獻獨特的價值。
高手會給自己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更多【職涯思考】及【自我成長】故事,歡迎查看我的新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03674?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