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下半年找到經營方格子的目標和方法、加上今年在職場上的平穩與順利,前進的道路比較明朗了,今年也算是達成寫作上的階段性目標「能穩定持續產出」。
回顧之前都還是要回歸到原點——甚至每次動筆前,也會提醒自己——我在方格子上以「台灣旅遊」為主題,是希望台灣人玩台灣時不只是走馬看花、知道哪裡適合拍美照,還能在旅遊的同時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是個浪漫又理想的目標,其中包含兩個難題:產出上,要寫出屬於自己的旅遊內容,以及如何創造影響力、被更多讀者看見,也就是行銷。
回顧2024年:環島、燒王船與登頂失敗
因為喜歡拍照跟機車旅行,「要去哪裡看新東西」對我來說一直都不難,難的是怎麼跳脫鏡頭的框架去說故事,這也是這兩年我一直在學習的。喜歡拍照是因為可以拍下自己喜歡的畫面,但是別人不見得有一樣的喜好,而且只是為了拍美照而去一個地方在本質上來說,也還是很走馬看花,並不能創造出深度跟差異。
所在在產出的選題上,我的處理方式是:
- 列出夢想清單:列出新的一年自己想去哪裡,就是一份毫無壓力的夢想清單
- 出發前的研究:這是最重要的也最難的,必須挖掘出自己到底為什麼想去?為什麼想拍這個畫面?這件事情(或畫面)對於「認識台灣」的意義在哪裡?
舉例來說,今年特別指名要去的就是東港迎王祭了,因為是三年一科、而且也是重要的台灣民俗文化活動,所以「過年可以不回去,但迎王絕對不能不回家!」小琉球迎王祭初體驗 這篇的內容,我自認為是今年的代表作;再來還有台灣也產石油!曾經的「亞洲第一」就在苗栗出磺坑,這篇則是因為讀到別人分享的故事,才知道台灣原來也產出石油,因此特別跑了一趟去認識一下;最後就是環島了,這是我每年都要執行的事情,今年給自己的目標是尋找那些電影取景地,以意外的環島特別篇:電影中的台灣 做為結尾。
當然,夢想清單之所以為「夢想」清單,就是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像是另外規劃的馬祖行今年就因為天氣不佳直接取消了,因此如何從日常中取材也很重要。平常的小旅行大多只有半天一天,老實說很難寫出太深度的故事,但今年嘗試跳脫這個限制,加上「過往經驗」或者「心情體悟」,讓文章的調性變成「透過旅行跟自己對話」,算是成功把過往只會在Instagram上發佈的照片與心情小語成功延伸成為一個「冒險故事」,例如力霸產業道路:蘭陽平原盡收眼底和爭議不斷的水泥礦坑 這篇,舊地重遊與登高望遠,讓我在那段低潮時期重新拾起了自我,挑戰谷關七雄八仙山:學會自我和解 這篇,則是我第一次認真看待「失敗」這件事情,更體會了到底為什麼會有人說「旅途的風景是更重要的」這句話:失敗不可恥、成功也不代表結束,失敗是為了讓我們學習,而成功後則祖勝有下一座山峰,起起伏伏的路途,自己得到了什麼?
最後就是心得類型的內容。天氣、工作,都可能是影響自己長時間無法出門旅行的因素,所以適時撰寫一些影評或書評,除了可以產文,也是增加自己思考、吸收新知的重要方式,再讀《白日夢冒險王》:尋找夢想之前,先認識自己、【讀書筆記】布列松《心靈之眼》:對「決定性瞬間」的3個提問、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從「無法規模化的事」開始思考 這幾篇,也標誌著今年在寫作上的一些養分和思考。
拆解「懷仔」: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好的,開開心心回顧了這麼多美好的過去,還是要來檢視一下今年的成績單。除了數字外,先回憶一下年初給自己設定的目標:穩定雙週更產出、增加評論與閱讀心得的比例、內容專業度的提升、增加與其他自媒體管道的串接,看看數字是怎麼說的。
篇數比較:2024年的雙週更目標,有達成嗎?
- 2020年:37
- 2021年:8
- 2022年:9
- 2023年:17
- 2024年:30(讓我加上本篇灌水一下)
以雙週更來說,一年至少要產出26篇,2024年在量化目標上是成功的。不過這裡也要定義一下,我並沒有特別把「貼文」算入這個範疇,因為貼文我都拿來發發即時廢文,長篇文章才是我最要求的部分。

今年雖然出產量還是有高低起伏,不過平均來說還是有達到平均雙週更。
自從去年找到穩定產出的大方向後,「固定頻率更新」這個檻對我來說算是已經邁過去了,基本策略就是以「遊記為主的內容,加上圍繞旅行相關的書評、影評和時事評論」展來。
接下來看看那這30篇的內容屬性分佈。
內容分佈:今年玩了很多地方?
- 旅行遊記:21篇(70%)
- 閱讀心得:3篇(10%)
- 議題評論:2篇(7%)
- 工具教學:1篇(3%)
- 主題活動:1篇(3%)
- 年度回顧:2篇(7%)
今年文章數的提升,全部來自「旅行遊記」這個主題,相比去年佔比多了11%,所以也可以說,去年給自己設定的「增加評論與閱讀心得的比例」這個目標是沒有達成的。
那為什麼都多在「旅行遊記」?其實也不是今年玩了特別多地方,而是扎扎實實將每一次出遊都變成一篇出遊的長文,哪怕只是短短的半日遊,這在前面也分享過做法了。另外8月份環島的行程非常豐富,所以直接將4天的行程差分成4篇加上一個特別篇撰寫。
另一個嘗試是工具教學,那時候寫了一篇讓方格子輪播圖片功能有新變化:實用工具Grid Post,不過只寫一篇就知道,一來我不擅長、二來可能也不是讀者愛的?未來大概不會是經營方向上的主力了。
最後則是滿感謝方格子的用心經營,今年有超多主題活動可以參加,確實減少了一些撰稿題目上的壓力,雖然今年只寫了一篇蘭嶼打工換宿二三事,不過未來會多多利用。
互動數據:目標有達成⋯⋯吧?
- 追蹤者:132(+25)
- 平均留言數:4.3(+2.7)
- 平均收藏數:0.83(+0.13)
- 完讀率:35%(+4%)
- 即時精選:10篇(-2)
- 方格嚴選:0篇(持平)
去年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內容專業度的提升」,代表在「寫自己想寫的內容」以外,也要達到「讀者想看的資訊」之間的平衡,我認為最直觀可以反映的就是兩個指標:收藏和留言。滿開心看到這兩項指標有所提升,不過也必須說,大概是今年持續在線下和格友認識的關係,所以在線上還是可以和大家繼續互動。

今年下半年的文章表現比上半年好很多。
比較難過的是產量較去年大幅增加,入選精選篇數卻是減少的。不過沒關係,方格子上的好內容真的很多,不要為了因為外面的評價而忘記自己寫作的初衷!
期待2025年的到來:創造影響力
最後一個檢視目標「增加與其他自媒體管道的串接」一直都沒提到,是因為今年根本沒做⋯⋯但仔細思考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這算是行動方案而不是目標,位階放錯了,自然難以實踐,而且心裡可能一直期待「文章發不出去就好,等待自然滾動」,這樣的心泰時在不行啊⋯⋯所以2025最大的目標是「創造影響力」(文章開頭時我也只說了「產」,卻沒有說「銷」)。
行動方案
既然目標是「創造影響力」,希望明年可以多加利用這些管道跟資源:
- 多多利用貼文:一魚多吃的概念,長文精華可以發布到貼文創造話題
- 社群行銷:多利用個人IG、臉書創造更多的個人影響力
- 與格友互動:社群的力量,是我在新創圈工作中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
量化指標
去年設定目標時,比較沒有量化指標的概念,可能也是難以追蹤或確認成長幅度的原因。
- 貼文數量:明年除了文章的雙週更,貼文希望可以至少達到週更的比例
- 社群行銷數量:在社群上的宣傳量,至少跟文章量達到1:1
- 互動數量:一樣每週至少跟格友們有一串留言互動
新嘗試:數位化商品
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一直不確定我去的地方、拍的照片、寫的遊記是否具備商品化的價值,但是喊了這麼久不如直接放手一搏,明年將會規劃一些新東西,敬請期待。
對於商品化跟行銷的部分,我真的很菜,以上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歡迎不吝指教,另外喜歡看風景美照的也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 @huai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