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病人說:
「接下來應該要運動了!」
「保持這個運動可以改善」
「教你的運動要做喔」
有一半的時間會看到病人以一種「啊?!沒有更高明的東西嗎」的表情說:「運動簡單啦!」
「我以前是打籃球的」(高中體育課嗎)
「我以前是海軍陸戰隊」(阿杯五十年前的不算耶)
「我家隔壁就是大公園」
⋯⋯
然而,不止一半的病人是沒有維持合適且規律的運動習慣!
運動很簡單
買房子的時候我們會選公設維持良好,有跑步機交叉機瑜珈教室...難的是一次也沒有踏進去過。
運動很簡單
健身房運動中心教練工作室如雨後春筍,難的是,我們一直覺得要運動哪裡都可以,不用特地去那裡。
身為一個每天都在叫別人(尤其是老人、病人)運動的治療師,我經常在接受拒絕。不論是出院之後持續運動、參加病友團課、甚至是說服他們做健康行為的改變,充斥著滿滿的拒絕。
最難的是,對方對眼前狀態無能為力,而無法想像別人口中描繪的未來。當心衰竭的病人因為低血壓頭昏腦脹;當開刀的病人因為傷口痛到生無可戀;當洗腎的病人被宣判從此之後要每週到院三次...已經不能光靠口號、溫情讓他們相信始於足下,就可以抵達千里之行。
如何讓家中的老人、沙發馬鈴薯開始運動?我常用以下四個tips:
*帶他去做,而不是叫他去做
幫他找好、陪他一起,如果能跟他一起做那就更棒了!
我經常鼓勵家人接送幾次之後,就陪伴老人家坐他們熟悉的大衆運輸工具,然後才漸漸讓他們自己來。
偶爾會遇到一些家庭,因為家人忙於工作,趁此機會才有相處的時間,平時見不到小孩一面的老人家們,重新有了相處的時間,這倒成了他們願意出門的動力來源!
*沈浸式體驗
如果可以的話,讓他們在開始運動治療前,到場地實際感受一下,最好可以看到跟他相同處境的人在運動的情境,讓他感受「原來是這樣」,一點也不可怕,同時減少因為焦慮而造成的排斥;因質疑造成的猶豫。
跟他相同處境的人也可以看起來這麼有活力,那麼他也十分有機會!
*易子而教
改變自己的家人很難,不論對方是你的父母或是小孩。所以自古就有易子而教這樣勸世的成語,連孟子也建議你要找其他賢達來教家裡的那個!
*不要用未來威脅他,而是解決他現在的問題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成功下定決心做出改變的是什麼?是因為未來的憧憬,亦或是現有的問題?
例如,決定戒掉含糖飲料,是因為研究告訴你,少喝的人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以少20%,還是因為發現櫃子裡的牛仔褲突然穿不下?
又例如,報名健身房課程,是因為你知道30年之後可能會肌少症,還是因為你報名了年底的馬拉松大賽?
未來的風險很難想像,但現在的問題卻是歷歷在目,另一方面,人們也比較喜歡解決問題,而不是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