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日本三大車廠:本田,日產,三菱,宣布合併成立一家新公司, 未來將要推出單一品牌的日本汽車跟電動車。對於昔日的日本三大車廠的合併,市場充滿了期待,合併之後三大車廠的銷量將會超過900萬輛,ㄧ舉成為全球第三大車廠。
不過,合併之後是否ㄧ切順利,未來整合後對於營運的挑戰是加分還是扣分,有待觀察。那麼,日本車廠的強強聯手對於未來汽車產業會有什麼改變?對於日本引以為傲的汽車工業會重回領先集團嗎?
我認為,合併後如果本田佔有比較大的主導權,將會對於本田有加分的作用,等於『如虎添翼』。但是日本過往整合的能力不佳,是否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阻礙,拖累本田成為未來的絆腳石。
首先,我想先從日產跟雷諾的恩怨情仇說起。
1.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雷諾。
過往,日本的汽車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汽車集團,在二戰之後透過強大的工業能力加上很好的SOP規範,很快地在亞洲帶出一波炫風,成為亞洲的汽車強權,跟歐洲的德國互別苗頭。
也因此,日本產生了許多強大的汽車公司:豐田,本田,日產,三菱,一眾品牌在市場推出。而日本汽車強大的部分在於『省油』跟『穩定』,對於汽車的長途使用妥善率高,成為許多消費者的首選。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車廠投入,開始瓜分日本的汽車市佔率,日本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股市跟經濟的崩盤,也影響到了日產的經營。身為日本第三大車廠的日產不得度尋求援助,但是當時的日本企業都自身難保,所以只能接受來自法國的車廠『雷諾』的補助。
當時,雷諾入股擁有43%的股權,日產只有15%,而且沒有否決權,所以等於被雷諾牽著鼻子走。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雷諾開始把日產東京跟京都工廠縮編,減少車款的日產,開始出現獲利。
2.不甘心當小弟的日產。
但是,日產並不是這樣想的。被併吞之後的日產,沒有表決權,也把許多日本員工開除,都與日本政府保障員工的政策相反,讓日產對於驕傲的汽車工業卻被外國人指手劃腳感到相當反感。
因此,日產一直想要擺脫雷諾的控制,只是苦無機會。2018年,拯救日產的法國CEO戈登,被日本爆出『低報薪資』跟『挪用公款』,遭到開除,甚至一度傳出被日本政府監禁,最後戈登逃到黎巴嫩,才得已脫離日本控制。
這個事件,也讓後來雷諾發現到無法真正『掌握』日產,加上在疫情後,日本在電動車佈局緩慢,導致虧損,最後雷諾在2023年把持股從43%降低到15%,換取日產未來跟雷諾合資電動車公司。
3.日產重回大哥的懷抱。
很快地,經過一年後,2024年日產就傳出『經營不善』需要援助,在日本政府有意的協調下,日產跟本田進行整併。即便這次,鴻海再次表達意願想要『購買』日產,但是在日本的文化下,日本並不願意把企業交到外國人的手裡,即便過去鴻海曾經買下『夏普』,但是日本政府並不能接受外國公司的管理方式。
所以,自此之後,不論是記憶體的鎧俠,或是車用電子的瑞薩,都在日本政府『刻意』的主導下,並且投入國家資金,守住『日本製造』的最後一道防線。
而本田是目前日本第二大車廠,但是在全球排名只有第八名,完全無法跟歐美車廠競爭,但是透過併購之後,可以迅速成為全球第三大車廠,對於本田來說,有好無壞。
4.日本整併危機重重。
本田併購日產之後,連帶獲得子公司三菱,三強聯手,預計2026年成立新品牌上市,將會結合本田的油電混合,日產的純電技術跟三菱的機電能力,成為互補的效應。
整合後的新公司,將會在2030年切入純電動車的市場,也意味著要把雷諾完全排除在日本的電動車合作計畫外。
但是,從過往日本的公司整併計畫來看,日本公司時常『合而不併』,『各自爲政』,變成互相拉扯,最後一事無成的例子極為常見。如果沒有真正的關閉工廠,適度解散車廠員工,甚至是資源共享,未來都有可能是新車廠的困境。
不過,難就難在,日本政府極度保障車廠員工,不會輕易讓車廠員工被資遣,加上未來三間公司的派系鬥爭,很有可能本田不會獲得太多主導權,最後只能相互協商,成為『弱化版』的豐田,如此一來反而會讓整體的汽車銷量下滑,才會迎來二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