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官偏頗時,當事人該如何自保?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近年來,法院審理案件時法官偏袒一方的現象時有耳聞,讓許多當事人陷入困境。特別是在民事訴訟中,若法官不當分配舉證責任,將被告的舉證責任轉嫁給原告,無疑大幅增加原告的訴訟難度。以下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探討法官偏頗的情形,以及當事人該如何自保。

律師不會告訴你的事

律師不會告訴你的事



案例還原:法官偏袒被告,原告陷入不利

某起民事案件中,被告聲稱原告生前曾向其已故父親借款,並以此為由要求原告償還。然而,被告未能提供任何借據或借款相關證據,法官卻未要求被告舉證借款事實,而是將舉證責任轉嫁給原告,要求其證明自己未向亡父借款,甚至要求原告說明償還資金的來源及負債狀況。

此舉明顯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中「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的原則,也將原告置於極其不公平的地位。該案件引發外界關注,並再次提醒人們,面對法官的偏頗行為,當事人應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法官偏袒行為的具體表現

  1. 錯誤分配舉證責任
    • 應由被告提出的借款事實,卻要求原告舉證反駁。
    • 忽視被告未能提供初步證據的事實。
  2. 濫用程序權力
    • 將無法證明的要求強加於原告,如要求其調查資金來源。
    • 未對被告提出足夠的質疑或進行調查。
  3. 程序不公
    • 法官未能依公平原則進行審理,對一方當事人明顯偏袒。


當事人該如何自保?

1. 熟悉法律,據理力爭

當事人應熟悉《民事訴訟法》第277條的規定,明確指出舉證責任屬於主張有利事實的一方。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原告可強調被告需提供借據或其他證據,以證明借款事實的存在。

2. 提出程序異議

當法官偏袒時,當事人應即時在庭上提出程序異議,要求法官說明其分配舉證責任的法律依據,並要求庭審筆錄記載相關爭議點。

3. 申請調查命令

若被告聲稱的證據掌握在第三方手中,例如銀行或其他機構,當事人可向法院申請調查命令,迫使被告提供相關資料,進一步壓縮被告虛構事實的空間。

4. 記錄偏頗行為,為後續救濟做準備

庭審中的筆錄、裁定書、法官的言辭紀錄等,均可成為日後上訴或申訴的重要證據。當事人應確保完整保存這些材料,必要時可透過專業律師協助整理。

5. 啟動申訴機制

若法官行為嚴重偏頗,當事人可向法院監察單位、監察院或司法機關提出申訴,要求調查法官的不當行為,甚至啟動彈劾程序。


司法透明與公平的重要性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官的公正性直接關係到當事人能否獲得公平對待。法官偏袒行為不僅損害當事人權益,還會削弱人民對司法體系的信任。為此,應推動以下改革:

  1. 提升司法透明度
    設置公開監察機制,確保法官的裁判行為受到監督。
  2. 強化舉證責任原則的執行
    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細則,明確不同情況下的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減少法官自由裁量空間。
  3. 完善申訴與懲戒機制
    確保當事人能有效申訴法官的不當行為,並對違法違紀的法官進行嚴厲處理。


結語

當法官偏頗時,當事人需善用法律工具保護自身權益,同時社會各界應積極監督司法運作,確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公平正義的框架下獲得審理。透過案件的揭露與制度改革,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司法公正。

觀點:

正義不是輕易就能夠獲得,不公才是現實的常態!我們都知道民事訴訟法第277 條(舉證責任分配之原則). 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法官知道大家都知道但是有權力的法官想要將舉證責任放在誰身上卻是他說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5會員
517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當司法天秤偏斜,法官偏袒一方該怎麼辦?本文以真實案例剖析法官如何錯置舉證責任,讓原告陷入困境,並提供五大實務策略,教你如何反擊,保障自身權益,同時探討司法透明與改革的重要性。 案例還原:法官偏袒被告,原告陷入不利 某起民事案
Thumbnail
當司法天秤偏斜,法官偏袒一方該怎麼辦?本文以真實案例剖析法官如何錯置舉證責任,讓原告陷入困境,並提供五大實務策略,教你如何反擊,保障自身權益,同時探討司法透明與改革的重要性。 案例還原:法官偏袒被告,原告陷入不利 某起民事案
Thumbnail
一、「證據」勝於雄辯 許多當事人被告之後,沒有及時委任律師,等到一審敗訴,才趕緊找律師協助上訴。這樣的案件,往往在閱卷後,才發現當事人根本沒提出任何證據,都「天真地」以為用口頭講出事實,法官就會判贏。 殊不知,法律根本不是這樣運作的
Thumbnail
一、「證據」勝於雄辯 許多當事人被告之後,沒有及時委任律師,等到一審敗訴,才趕緊找律師協助上訴。這樣的案件,往往在閱卷後,才發現當事人根本沒提出任何證據,都「天真地」以為用口頭講出事實,法官就會判贏。 殊不知,法律根本不是這樣運作的
Thumbnail
從之前的文章,我們一直提及有關於在刑事訴訟的進行,必須先「認定犯罪事實」,再進而適用法律做成起訴或裁判。而在認定犯罪事實上,視證據資料所體現的內容如何。「證據資料」依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必須以特定的方法呈現作為探求證據資料內容的調查手段,即為證據方法。而法定證據方法有五種,分別為「被告」、「證人」、「
Thumbnail
從之前的文章,我們一直提及有關於在刑事訴訟的進行,必須先「認定犯罪事實」,再進而適用法律做成起訴或裁判。而在認定犯罪事實上,視證據資料所體現的內容如何。「證據資料」依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必須以特定的方法呈現作為探求證據資料內容的調查手段,即為證據方法。而法定證據方法有五種,分別為「被告」、「證人」、「
Thumbnail
很多民眾對於民事和刑事案件分屬不同審判系統這件事,好像很模糊,我們上次所講的民事訴訟事件日常較容易發生的類型諸如租賃、債權債務、婚姻、遺產分割等事件,當發生這樣的事件時,別急著去警局報案,警察不會受理的,不是因為警察吃案,是因為本來就不是他們管的事情,別誤會了!
Thumbnail
很多民眾對於民事和刑事案件分屬不同審判系統這件事,好像很模糊,我們上次所講的民事訴訟事件日常較容易發生的類型諸如租賃、債權債務、婚姻、遺產分割等事件,當發生這樣的事件時,別急著去警局報案,警察不會受理的,不是因為警察吃案,是因為本來就不是他們管的事情,別誤會了!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迴避」,延續前面所講的「管轄」,當案件繫屬到某個法院後,法院的分案是會進行分案,將案件分配給某一個股別,由該股的法官進行審判的工作。但若是案件分配到有些特殊關係的法官手上,恐怕對於案件的審理有所影響,所以就有了「迴避」的制度。在刑事訴訟法第17條各款可能發生偏頗的情況時,可以以迴避
Thumbnail
本話所要介紹的是「迴避」,延續前面所講的「管轄」,當案件繫屬到某個法院後,法院的分案是會進行分案,將案件分配給某一個股別,由該股的法官進行審判的工作。但若是案件分配到有些特殊關係的法官手上,恐怕對於案件的審理有所影響,所以就有了「迴避」的制度。在刑事訴訟法第17條各款可能發生偏頗的情況時,可以以迴避
Thumbnail
遇到難題有負面情緒想找人抱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如果想要「用法律來解決問題」,那可千萬不要只想著把律師拉攏到站在自己這邊,請盡可能從客觀的角度將事發經過據實以告,若自己是錯誤比較大的一方就更應該如此,知道的狀況越詳細越能解決問題。
Thumbnail
遇到難題有負面情緒想找人抱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如果想要「用法律來解決問題」,那可千萬不要只想著把律師拉攏到站在自己這邊,請盡可能從客觀的角度將事發經過據實以告,若自己是錯誤比較大的一方就更應該如此,知道的狀況越詳細越能解決問題。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Thumbnail
「法院」在查明檢察官所起訴的犯罪事實,可以依職權調查證據的權限,縱使當事人(公訴人、自訴人或被告)沒有提出調查證據的聲請,法院仍得調查的意思。會有這樣的主義,就是賦予法院有澄清事實的義務,以達到發現真實的刑事訴訟目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