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種植法有什麼好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洲的原住民農業,以「三姊妹」農法著稱。所謂的三姊妹,就是把玉米、南瓜與豆類混種。匍匐在地上的南瓜,以其寬大的葉片覆蓋地面,一方面抑制雜草的生長,一方面又可以降低水分的蒸散;豆類可以固氮,提供玉米與南瓜養分;玉米高大的莖桿讓豆類可以攀爬,省略掉搭架子的功夫,真的是很方便!其實在花東這一帶的原住民,也會把豆類作物種植在高大的樹旁邊,讓豆類可以沿著樹幹往上爬喔!


但是等到歐洲人來了以後,他們對於這樣混作大感不以為然。畢竟,混作提高了照顧的人工,而且也不好收穫。特別是在農業機械化之後,為了讓機械可以有效率的處理,如三姊妹農法這樣的混作,更是不受歡迎。


但是,隨著有機農業風潮興起,三姊妹農法再次得到重視。有許多研究團隊想瞭解,到底這樣混作有什麼益處呢?過去做過的研究都發現,以產量而言,似乎沒有什麼幫助,甚至在不同的研究團隊,還觀察到豆類與南瓜產量都降低了!


最近有研究團隊想要再次深入探討三姊妹農法。畢竟,如果會帶來減產,為什麼美洲原住民會堅持要進行這樣的農業模式呢?


於是他們做了一個非常精細的研究,這次,他們還計算了「每顆」種子的產出效率,也記錄了每個環節的人力投入,並結合當地原住民的實際需求。


所以,他們計算了種下去的種子數量。他們的實驗分為「三姊妹」與「單作」。「三姊妹」組,他們種了六個種植床;單作則是每一種作物五個種植床。


結果發現,在「三姊妹」組,玉米的產量是單作的將近六倍;不過豆類與南瓜則是單作的產量較高。其中,南瓜單作是三姊妹組的4.5倍;而豆類更是驚人,單作竟然達到三姊妹的2977倍!不過,在三姊妹農法中,為了要讓玉米能生長良好,豆類作物其實是晚兩週種植的;加上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他們遭遇到了鹿的採食以及病害(豆銹病)的問題;雖然搭了籬笆也用了蘇力菌,但是仍然造成損害。


至於生長表現方面,研究團隊發現,三姊妹組的玉米長得更快、植株也更高大、存活率也更高。另外,在他們實驗的過程中遇到了風暴,他們發現,風暴對三姊妹混作組的玉米影響較小,只有48%倒伏;而單作組的玉米則73%都倒了。


由於玉米是美洲原住民的主食,考慮到這一點的話,為什麼原住民會採用三姊妹種植法應該頗合理。畢竟這樣子種田,可以生產較多的主食


至於人力的消耗方面,他們發現單作豆類需要最多人力,因為要幫豆豆搭架子。但是,整體計算下來,單作還是消耗比較少的人力。


而土地利用方面,他們發現以三姊妹組的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以「土地當量」來計算,他們發現要1.788個單作區才能達到一個三姊妹混作區的產量。考慮到隨著社群發展人口會愈來愈多,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三姊妹種植法在原住民社群中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


不過,我對於他們遇到病害這件事感到好奇,畢竟之前曾有研究發現,三姊妹種植法讓這三種作物之間建立了一種「守望相助」的關係;那麼為何在這個研究裡似乎沒有效果呢?


回顧了一下之前的文章,發現他們的實驗主要是針對害蟲而不是微生物。這樣是否意味著,三姊妹種植法並不能防禦病害呢?這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解答了。


最後,他們提到實驗的過程中遇到風暴,所以玉米倒了不少。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三姊妹種植法的玉米倒伏的數量大減,但有時風暴會因為地形而異。例如去年(2024)花蓮的颱風,有些地方沒有什麼損失,有些區域則損失慘重,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可能需要多測試幾次吧?


提到風暴,就想到他們引用的2023年的研究。那個研究遇到颶風,所以玉米全部都回去見玉米神了。做植物的研究就是這樣,好不容易要收成,要有實驗結果了,結果颶風一來,全完了...唉。所以,研究植物的人最瞭解農夫的心情啊!


參考文獻:


Cryan, T., Musselman, O., Baumgardner, A. W., Osborn, S., Beuscher, C. J., Stehn, C., Burt, A., Chaaban, R., Lopez, A., Lewis, G., Mata, G., Rothenberg, M., Plascencia-Marquez, A., Greer, R., Stremlau, R., Murphy, H., Newman, L. R., Merrill, A., & Wadgymar, S. M. (2025). Yield, growth, and labor demands of growing maize, beans, and squash in monoculture versus the Three Sisters. Plants, People, Planet, 7(1), 204-214. https://doi.org/10.1002/ppp3.1057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1/05
謝謝老師幽默分享!原來還有這樣的栽培法,兩利相權取其重,應該是利大於弊,"三姐妹"才會這般呈現吧?!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7會員
62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種植與馴化 辣椒大約在西元前7500年進入人類的飲食,大約西元前6000年在墨西哥北部有馴化種植的證據。 荷雅迪賽倫遺址(Hoya De Ceren)完整保留古代馬雅人的生活,彷彿時間暫停一樣,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日常的飲食。在保留下來的某間民居倉庫,我們就找到辣椒、可可、玉米等食物。如此,我們至少
Thumbnail
由於馬鈴薯烹飪的多元性及營養價值,在全世界被廣為栽種及食用。目前全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是中國,第二大則是印度,兩國的產量合計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馬鈴薯是繼牛奶、小麥和稻米的第四大主食。
Thumbnail
由於馬鈴薯烹飪的多元性及營養價值,在全世界被廣為栽種及食用。目前全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是中國,第二大則是印度,兩國的產量合計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馬鈴薯是繼牛奶、小麥和稻米的第四大主食。
Thumbnail
行星屬性:木星 元素屬性:土 能量:金錢 說明:花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它是南美洲的原生植物,阿茲提克人與馬雅人皆廣泛種植花生。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征服墨西哥後不久,便將花生引進西班牙、非洲、菲律賓、爪哇、中國、日本,不久花生就成為遍佈世界各地的重要糧食作物。 然而,過去在美國,人們瞧不起花生,
Thumbnail
行星屬性:木星 元素屬性:土 能量:金錢 說明:花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它是南美洲的原生植物,阿茲提克人與馬雅人皆廣泛種植花生。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征服墨西哥後不久,便將花生引進西班牙、非洲、菲律賓、爪哇、中國、日本,不久花生就成為遍佈世界各地的重要糧食作物。 然而,過去在美國,人們瞧不起花生,
Thumbnail
喜好兩極的香草 從香菜皮蛋比薩到香菜皮蛋火鍋,雖然它評價兩極,但香菜功效絕對值得肯定,其營養豐富不輸蘋果、番茄,還可能有防失智、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Thumbnail
喜好兩極的香草 從香菜皮蛋比薩到香菜皮蛋火鍋,雖然它評價兩極,但香菜功效絕對值得肯定,其營養豐富不輸蘋果、番茄,還可能有防失智、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Thumbnail
因為對植物有豐富的認識與文化,阿美族的酒麴多是採集部落附近的天然植物發酵製作而成,而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秘密配方與做法。 不過,不管是哪個部落,阿美族酒麴製作的主角都是大葉田香。 大葉田香顧名思義,它具有「大葉」,且分布於「水田」,同時具有「香味」。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註1] 採集植物 大葉田香
Thumbnail
因為對植物有豐富的認識與文化,阿美族的酒麴多是採集部落附近的天然植物發酵製作而成,而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秘密配方與做法。 不過,不管是哪個部落,阿美族酒麴製作的主角都是大葉田香。 大葉田香顧名思義,它具有「大葉」,且分布於「水田」,同時具有「香味」。這就是它名字的由來。[註1] 採集植物 大葉田香
Thumbnail
作為不同的知識類型,或者說,是不同的認知自然世界的方法,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和科學知識之間理當能夠相互啟發增益,近年來我們也偶爾能見這樣的例子。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個最新的案例:香菠蘿。
Thumbnail
作為不同的知識類型,或者說,是不同的認知自然世界的方法,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和科學知識之間理當能夠相互啟發增益,近年來我們也偶爾能見這樣的例子。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個最新的案例:香菠蘿。
Thumbnail
辣椒也是從中美洲來的植物,但因為已經到亞洲好幾百年,亞洲人類很喜歡這味,早就融入許多地方的飲食文化,甚至形成傳統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靈魂食材。品質優良的辣椒,除了辣之外,還富含多樣的香氣,採些新鮮的辣椒,日曬做乾,可以備著用,多年香氣不減。
Thumbnail
辣椒也是從中美洲來的植物,但因為已經到亞洲好幾百年,亞洲人類很喜歡這味,早就融入許多地方的飲食文化,甚至形成傳統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靈魂食材。品質優良的辣椒,除了辣之外,還富含多樣的香氣,採些新鮮的辣椒,日曬做乾,可以備著用,多年香氣不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