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籤-卷一道德部(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老君戒文》云:老君生玄洪聖堂。爾時未有天地日月,手無所攀,足無所躡,懸身而處,不墮不落;身著三光之衣,照於虛芒,如今日月之光也。   

老子(老君)誕生於玄妙浩大的聖堂之中。當時,尚未有天地、日月存在,無處可攀扶,亦無處可站立。他的身體懸浮於虛空之中,不會墜落,也不會消失。他身穿由「三光」(日、月、星)光輝所化成的衣裳,光芒照耀虛空,就如同今日的日月之光一般明亮。


《混元皇帝聖紀序》曰:原夫大道玄寂,理極無為;上德沖虛,義該眾妙。

探究那至高無上的大道,其本質是深邃而寂靜,其道理達到了「無為」的境界;至高的德行則是虛懷若谷,包含了所有的精妙之義。


是以精凝真一,非假物以稱生;形結九空,不待有而成體。

因此,精氣凝聚於「真一」的境界,不依賴外物而生;形體存在於九重虛空之中,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實體便能形成其本體。


含神太混,毓粹幽原,恍惚帝先,希微至極。

它蘊藏著神妙的本質,孕育出最純粹的幽深根源;在朦朧與無形中,為天地萬物之先,微妙而極致。


故能真融金闕,教逸不言;惠渙玉京,慈光有物。

因此,它能夠真實地融入天界(象徵金闕),以無言的教化超越一切;將恩惠灑向玉京(象徵仙界),以慈愛之光滋養萬物。


二儀持以覆載,萬品賴以滋榮。

天地二儀(天與地)因「道」而運行覆載,萬物都依靠它而繁榮滋長。


神冠陰陽,功成造化。先天地而獨立,後塵劫而無昧。

「道」的神妙本質掌控著陰陽之氣,完成了造化萬物的偉大工程。「道」在天地生成之前便已獨立存在;在無數的劫難之後仍然清明不滅。


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曰: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

從前在上古的元聖(指老子)時代,特意撰寫了《道德經》這樣的深奧言論,揭示了真宗(大道)的根本原理,為後代啟發了智慧與方向。


遺文誠在,精義頗乖。

雖然這些經文依然流傳,但其中的精義已經有所偏離,不完全被人正確理解。


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提取其中的主旨,儘管像蜀地的嚴君平(道學家)一樣用心解釋,仍然有些不足;至於河上公的註解,則有遺漏和簡化的地方。


其餘浸微,固不足數。

至於其他零散的解釋,更加淺薄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一提。


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

那麼,這玄妙的元始之道的深意,難道會因此而失傳嗎?


朕誠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

我(皇帝)自認學識淺薄,但常常對《道德經》的智慧深有感觸,慶幸能夠繼承這份文化遺產,但也擔心偏離「無為而治」的核心道理。


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

每當在清閒的時候,我便思索玄妙的道理,隨著自己所領悟到的內容,寫下了註解。


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

我的註解並不算是獨特的學說,只是用來補充經文中一些被遺漏或不完善的部分。


今茲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

現在,我已停止撰寫,向文武百官、普通百姓以及道教與佛教的學者們請教。


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

若有人能像卜商(孔子的弟子)那樣提出啟發我的意見,或像左丘明(《左傳》的作者)那樣針砭我的不足,


渴於納善,朕所虛懷;茍副斯言,必加厚賞。

我非常渴望接受這些建議,並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有人能切合我的意思,我一定重重地獎勵他。


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

至於那些阿諛奉承的臣子,幸虧我並不屬於這樣的人;那些在市井間賣弄小伎倆的人,也屬於旁門左道。


懸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既然我毫無隱諱地表明心意,所有人都可以坦率直言。希望大家不要讓後人譏笑這一舉措,而增加我作為皇帝的缺點。


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反映了當時儒、道思想的融合與實踐,同時也體現了皇帝希望通過學習與理解《道德經》,來指導治國理政的意圖。他謙虛求教、開誠布公的態度,既展現了治國者對思想文化的重視,也反映了唐代文化對《道德經》的推崇與尊敬。


唐吳筠《玄綱論·道篇》曰:道者何也?

那麼,什麼是「道」呢?


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是虛無的根本聯繫,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根基,是神明存在的根本,是天地運行的起源。


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際。

它的廣大無邊,沒有外部的限制;它的精微至極,沒有內部的窮盡;它浩渺曠遠,沒有開端,也沒有盡頭。


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

它深幽到無法被察覺,卻能放射出光芒;它安靜到沒有任何心念,卻能使萬物各得其位。


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它渾然無形,寂靜無聲;萬象因此而生,五行因此而成。


生者無極,成者有虧。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

生命的生成是無窮無盡的,而成形的事物則會有損耗。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從古至今從未改變。這就是「道」。


德者何也?

那麼,什麼是「德」呢?


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

「德」是天地的賦予,是陰陽運行的依托;它以五行為經,以四時為緯;以君主來治理,以師者來教化。


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

從幽暗到光明,從植物到動物,萬物都因此各得其宜;恩澤無窮無盡,群生卻不知感謝其功勞;恩惠無邊無際,百姓也未必知道自己依賴於它的力量。


此之謂德也。

這就是所謂的「德」。


然則通而生之謂之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謂之德,德固無稱焉。

因此,能夠生成萬物的稱為「道」,「道」本來就是無名的;能夠養育並完成萬物的稱為「德」,「德」本來就是無稱的。


嘗試論之: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

嘗試著論述它:天地、人類、仙靈、鬼神,沒有「道」就無法生成,沒有「德」就無法完成。


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探奧索隱,孰窺其宗?

生命的生成,人們無法知道它的起點;生命的完成,人們也無法看見它的終點。即使深入探究隱秘的本質,誰又能窺見它的根源呢?


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

它始於有形的極限,超越無形的起點。無法窮盡其跡象,這便稱為「自然」。


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所謂「自然」,是道與德的恆常之道,也是天地運行的根本綱領。


又曰: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

進一步說,「道德」是天地的祖先;「天地」是萬物的父親;「帝王」則是天地人三才的主宰。


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澆淳之異,堯桀理亂之殊者何哉?
既然「道德」、天地和帝王本質上是一體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古代純樸和當代浮華的不同,以及堯(聖君)與桀(暴君)治理或混亂的差別呢?


夫道德無興衰,人倫有否泰,古今無變易,情性有推遷。

其實,「道德」本身沒有興盛與衰敗之分,而人倫關係卻有興盛與衰退之別;古今的「道德」未曾改變,而人們的情感與性情卻會隨時間而推移。


故運將泰乎則至陽真精降而為主,賢良輔而奸邪伏矣;

當運勢處於亨通昌盛(泰)之時,純正的陽氣降臨並成為主導,賢能之人輔佐治理,而奸邪之人被壓制。


時將否乎則太陰純精升而為主,奸邪弼而賢良隱矣。

當運勢陷入閉塞不順(否)之時,純正的陰氣上升並成為主導,奸邪之人得到權勢,而賢能之人隱匿不顯。


天地之道,陰陽有數,故理亂之殊也。

天地的運行之道,陰陽的變化自有其數理,因此才會有治理與混亂的不同。


所以古淳而今澆者,亦猶人幼愚而長慧也。

古代的純樸與當代的浮華,正如人從幼年時的天真逐漸成長為成年後的精明一樣。


嬰兒未孩,則上古之含純粹也;漸有所辯,則中古之尚仁義也;
嬰兒還未懂事,便如同上古時代的純真無瑕;逐漸懂得區分事理,便如中古時代崇尚仁義。


成童可學,則下古之崇禮智也;壯齒多欲,則季世之競浮偽也。

童年時可學習,便如下古時代重視禮智;成年後慾望增加,便如末世的爭名逐利與虛偽。


變化之理,世俗之宜,故有澆淳之異也。

萬物的變化是自然的規律,而世俗的需求和習慣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會出現淳樸與浮華的不同。


核其所以,原其所由,子以習教而性移,人以隨時而樸散。

探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受習教而性情改變,人因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純樸消散。


雖然,父不可不教於子,君不可不理於人。

即便如此,父親仍不能不教導子女,君主也不能不治理百姓。


教子在於義方,理人在於道德。

教導子女要以正義的方式為基礎,治理人民要以道德為根本。


義方失則師友不可訓也;道德喪,則禮樂不能理也。

如果正義和正道的教育方法被忽視,那麼師生和朋友之間的教化就無法實現;如果道德喪失,那麼禮樂的規範也無法起到治理的作用。


雖加以刑罰,益以鞭楚,難制於奸人賊子矣。

即使施加刑罰,增強鞭笞懲治,也難以有效約束那些奸邪小人和盜賊。


是以示童兒以無誑,則保於忠信;化時俗以純素,則安於天和。

因此,教導孩童不要欺騙,就能讓他們養成忠誠和誠信的品德;使社會風氣返璞歸真、回歸純樸,就能使天下達到自然和諧的狀態。


故非執道德以化人者,未聞其至理也。    

如果不以「道德」來教化人心,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至理。


吳筠在《玄綱論·道篇》中以哲學化的筆調,深入剖析了「道」與「德」的本質,並討論了其在人倫、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他認為道德是天地萬物的根基,是治理與教育的核心原則,並強調只有以道德教化人心,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穩定。這段文字展現了唐代道家思想對社會、教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序》曰:大道隱,世教衰,天下方大亂。當是時,天必生聖人。

當大道隱沒,社會教化衰敗,天下陷入大亂之際,這時上天必然會降生聖人。


聖人憂斯民之不底於治,而扶衰救亂之術作,週之末世其幾矣。

聖人憂慮百姓無法走向安定的秩序,因此創立了扶助衰敗、挽救混亂的方術。這種情況發生在周朝末年的亂世之際。


於是仲尼闡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據三皇之質以救其亂,其揆一也。
於是,孔子發揚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制度來扶持社會的衰敗,而老子則依據上古三皇的樸實精神來挽救亂世,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蓋仲尼之術興於文,文以治情;老氏之術本於質,質以復性。

孔子的治術源於文教,以文化制度來調理人們的情感;而老子的治術根基於樸質,以樸素本性來恢復人的天性。


性情之極,聖人所不能異;文質之變,萬世所不能一也。

天性與情感的本質是聖人所不能改變的,但文化與樸質的變化卻是歷代無法統一的。


《易》曰:顯諸仁。以文為教之謂也。文之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坦然明白,則雅言者詳矣。

《易經》中說:「仁德昭彰於世。」這說的是以文化制度為基礎進行教化。以文化為教化手段,其行事清楚明白,因此坦誠且透明。坦誠透明,就使得正確的言行得以詳細展現。

顯諸仁,藏諸用,出自易經繫辭傳。


《易》曰:藏諸用。以質為教之謂也。質之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識。深不可識,則妄作者眾矣。

《易經》中又說:「隱藏於實用之中。」這指的是以樸質為基礎的教化。以樸質為教化手段,其原理深奧難測,因此深邃到無法認識。由於無法認識,便導致妄加揣測的人變得很多。


夫惟老氏之術,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於皇極者也。

老子的學說,以「道」作為根本,以「名」(言說和表達)作為應用。他提倡「無為而無不為」,從而達到了最高的治理境界。


楊硃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

楊朱推崇老子的「體」(根本原則),卻過於不及,導致他主張珍惜自身而輕視萬物。


莊週術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務欲絕聖棄智。

莊周研究老子的「用」(應用方法),卻過於極端,因此主張徹底拋棄聖人與智慧。


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

申不害與韓非曲解了老子的「名」(法則與表達),結果導致苛刻嚴苛的法治。


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於虛無放誕。

王弼與何晏誤解了老子的「道」,最終陷入虛無飄渺與不切實際的放任。


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

以上這六位學者,都可以說是曲解了老子的「罪人」。


而世因謂老氏之指,其歸不合於仲尼。

世人因此認為老子的思想旨趣與孔子的理念並不相符。


故訾其名,則曰槌提仁義,絕滅禮學;

所以批評老子的名聲,認為他打擊仁義,徹底否定禮學。


病其道,則曰獨任清虛,不可以為治。

責難老子的道理,認為他過於推崇清靜與虛無,無法用來治理國家。


於戲!世之迷,其來遠矣!

唉!世人對老子的誤解由來已久。


是使老氏受誣於千載,道德不行於當世,良有以也。

這使得老子在千年以來受到誣蔑,他的道德思想無法在當世廣泛推行,這確實是有原因的。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

其實,老子的思想是從天地生成之初的本源出發,詳述了古今的變化。他先闡明了道德的根本意義,接著才談到仁義的次要性,最後指出了禮學的弊端以及刑政的煩瑣。他的主張是依照自然的順序而來,並非刻意全盤否定。


其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

老子的思想重點在於抓住事物的核心和根本,特別是在探究人的情感與本性的極致上。


故其道,始於身心,形於家國,終於天下,如此其備也,而惑者尚多雲云,豈不謂厚誣哉!

因此,老子的「道」從修養身心開始,進一步表現在家庭與國家的治理上,最終落實於天下的和諧統一。這樣完整的思想體系卻仍被許多人誤解甚至誣蔑,難道不是極大的冤枉嗎?


昔伏羲氏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

早在上古時代,伏羲氏通過繪製八卦來象徵萬物,探索生命的本質與規律,並順應道德的和諧。


老氏亦先天地,本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原也。

老子的思想亦源於天地生成之前,以陰陽為根本,推究生命的極致,探尋道德的深奧本質。這與伏羲的思想同出一源。


文王觀太《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

周文王觀察《易經》中九與六(陽爻與陰爻)的變化,崇尚剛健並重視變化,但最終以中和為核心原則。


老氏亦察太《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織以大。

老子亦觀察《易經》中七與八的陽柔之正,崇尚柔順並保持安靜,並以此統合萬物,達到廣大的和諧境界。


此與文王通其宗也。

這表明老子的思想與周文王的核心理念相通。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之教。

孔子繼承堯舜的治國理念,效法文王與武王的制度,以仁義之教化導引人民。


老氏亦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與孔子合其權也。

老子則參照伏羲的理念,統攝黃帝的思想,通過道德教化影響天下,這與孔子的思想在治理原則上是一致的。


此三君子者,聖人之極也。

這三位偉大的君子(伏羲、文王與孔子)可以說是聖人中的最高典範。


老氏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者矣。

老子對這些思想進行變通與融會貫通,從相對立的理念中找出統一點,深入研究變化的關鍵,探索事物的本質,這可以說是極其神妙的智慧。


而王弼以為聖人與道合體,老氏未能體道,故阮籍謂之上賢亞聖之人,蓋同於輔嗣。

然而,王弼認為聖人應與「道」完全合一,但認為老子未能完全做到;因此阮籍稱老子為「上賢」和「亞聖」之人,認為他的地位次於聖人,類似於蜀漢的輔嗣(次一等的地位)。


豈以老氏經世之跡未足充其所言耶?斯不然也。

難道是因為老子的實際行為和治世的事跡不足以支持他的學說嗎?並非如此。


於戲!聖人之在世也,有有跡,有無跡。

唉!聖人在世時,有些是留下行事足跡的,有些則選擇無跡可尋。


故道之不行也,或危身歷聘,以天下為其憂;或藏名飛遁,示世故不能累。

因此,「道」不能廣泛實現,有些聖人會冒著生命危險輾轉各地,為天下的安定而憂心;有些聖人則隱藏姓名、遠離世俗,表明自己不受世事牽累。


有跡無跡,殊途同歸。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

有跡與無跡,看似不同的方式,實際上殊途同歸,最終都通向「道義」的大門。它們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表現。


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

因此,孔子選擇現身於世,積極推行仁義;而老子則選擇隱遁於世,默守大道。老子的沉默與孔子的言說,正是「屈伸隱顯」的兩種極致表現。


二子安能識之哉?司馬遷統序眾家,以道德為首,可謂知本末矣。

孔子與老子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但兩人未必能完全了解彼此的選擇與深意。司馬遷總結了諸家學說,將老子的《道德經》列為首位,這可以說是深刻理解了學說的根本與全貌。


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詘老氏於第三品。雖其名可詘,而道可貶乎哉?

班固在《古今人表》中將老子排在第三等次。老子的名位或許可以被低估,但他的「道」又怎麼能被貶低呢?


於戲!老氏之術,見棄於當代久矣,斯數子者之由也。

唉!老子的學術思想早已被當時的社會所遺棄,這正是那些誤解和貶低老子之人的原因。


且仲尼親見老氏,嘆其道曰「猶龍乎」。從之問禮。

孔子親自拜見老子,並感嘆道:「老子的道就像一條龍啊!」並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問題。


誠無間然,著在紀傳,後世不能探其意,是以異端之說紛然,蓋迷之者不窮其源,故非之者不盡其致。

孔子對老子的敬仰與求教是真誠無可挑剔的,這在歷史記載中有明確的記錄。然而,後世的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導致各種偏離真義的異端說法層出不窮。迷惑於此的人不了解老子的根本思想,而批評他的人也未能深入探究其精髓。


噫!斯傳之不作,則老氏之旨或幾乎息矣。

唉!如果這種傳承不被記錄下來,老子的思想或許就幾乎要消失了。


今故極其致,顯其微,使昭昭然與群聖人意相合。

因此,現在應該極力闡明老子的深刻思想,顯示出那些微妙的內涵,使它清楚明白地與眾多聖人的思想意旨相通。


有能體其道,用其名,執古以御今,致理如反掌耳。

如果有人能夠體會老子的「道」,運用他的理念,憑藉古代的智慧應對當代的問題,那麼治理國家就如同翻掌一般輕而易舉。


自昔言老氏術者,獨太史公近之;為治少得其道,唯漢文耳。

自古以來能準確理解和闡述老子思想的,只有司馬遷較為接近;而在實際治國中稍微採用老子之道的,唯有漢文帝而已。


其他皮傅詭說,皆不足取。

至於其他那些表面附會或曲解老子思想的言論,完全不足以採納。


這篇序文是對老子學說的全面闡釋與辯護。陸希聲既批判了對老子學說的誤用,也肯定了老子的學術價值與歷史地位。他強調老子與孔子、伏羲的思想淵源,試圖通過融合儒道,重新確立老子在思想史中的核心地位。同時,他也指出了老子思想對治國理政的現實意義,為後世學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卷一至此結束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紀錄一下自己看了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朱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搜尋道家、道教典籍等等入門不外乎道德經(老子)、南華真經(莊子)、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典籍,於是無意間搜尋到雲笈七籤,初讀後發覺內容豐富,且完整的說明道家(教)的世界觀等,有趣。再者透過ChatGpt等AI的輔助,自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不再是難事情,於是想著透過vocus紀錄,順便統整、逐句翻譯以及心
搜尋道家、道教典籍等等入門不外乎道德經(老子)、南華真經(莊子)、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典籍,於是無意間搜尋到雲笈七籤,初讀後發覺內容豐富,且完整的說明道家(教)的世界觀等,有趣。再者透過ChatGpt等AI的輔助,自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不再是難事情,於是想著透過vocus紀錄,順便統整、逐句翻譯以及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比較上中下的水平差異,何為「有道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比較上中下的水平差異,何為「有道人跟你想得不一樣」。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師與資為學習成長不可或缺的兩類人,需在能相互對照的環境方能識別。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將全文八十一章分類九篇,每篇九章。 已完成章節可點連結至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