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先前已經寫了不少關於職涯的內容,不過目前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朋友在面臨中年轉業的問題,所以就想寫點對於目前30~40歲的朋友都滿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在這個年紀之間,我們倒底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因應人生職涯下一階段的發展。
先說說我在30歲的狀況好了,那時我和現在的太太剛交往第一年,那時本來已經存了一筆錢,準備在股市做一些投資,同時因為只有二專學歷,所以同時也考慮進修在職碩,不過這一切就在隔年太太有了身孕後,準備結婚、準備新房…等,我個人的相關計畫也只能暫停,調整以家庭為主的模式。
而在第一女兒出生之後一個月左右,我面臨的職涯的第一個重大抉擇,那就是上級指定要我接外派的任務,我的學長已經在越南外派第五年了,大約半年後就要回台,而我要去接他在越南的工作。
那時我其實也沒思考太多,認為應該以家庭為重,畢竟留太太一個人照顧小孩我會不放心(她那時產後憂鬱症很嚴重),所以就和上級說我沒辦法配合外派,想不到後續在公司的日子就開始不順,而且當時已經購屋在桃園,每日要通勤到新竹上班,種種的因素讓我產生轉職的念頭。
所以在那之後我陸續在桃園的傳產轉職了幾份工作,但總是無法在薪資上有所突破,不管工作內容是辛苦或輕鬆的,在我30~40歲的職涯之後竟然年薪都沒超過我當年在新竹工作的薪水,這真的對我是一項很大的打擊,我一直認為我的學經歷是有價值的,但現實就是無法找到更高薪的工作。
也因此在接近40歲的我,當時已經發現繼續待傳產會很危險,隨著家庭開銷日益增加,所以把找工作的目前光放在外商、電子業的工作,除了主要的人力銀行網站外,我也在以外商、電子業為主的領英(Linkedin)註冊個人資料,準備相關的履歷、簡報。
在研究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也尋問已經在電子產業工作的同學,得知在學歷上只有專科已經有所不足,有些電子公司要求的學歷門檻就是碩士,我最後才真的狠下心和家人溝,所幸家人也很支持(剛好2個小孩子也都上陸續上幼稚園、小學),我也花了二年半在當地的老牌私立大學完成了在職碩,畢業後剛好40歲也找到了台北的新工作,正式從傳產進入電子業的工作。
時至今日,我已經在電子業工作了近5個年頭,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發現重點就是必須認清事實,自己身處在什麼產業?專業在這個產業是處在什麼位置?未來還能有什麼發展?為了這些發展還需要付出什麼?
首先是產業定位、職務定位的問題,這個各位一定要認真找個時間好好思考,因為這關係著個人未來十年的發展。以我為例,雖然30歲初期我已經組成了家庭,但是我仍然在本業上思考著還能有什麼能發揮的?
我當時學歷和專業都是模具,所以自然會以模具產業去思考怎麼精進,但當時我擔任模具製造、設計的工作已經接近8年時間,可以再發展的就是模具3D拆模、分模的技術,而那時的公司基本上只有畫2D圖和簡單的3D,對於切複雜的產品分模都是外包的,而我當時就在下班時間研究怎麼拆模,而我在後續的轉職雖然薪水都偏低,但是我還能用這個技術接案賺一些錢補貼家用。
不過接案其實帶來另一個問題,也就是超時工作其實身體會吃不消,有時我為了一份緊急的接案工作,必須在下班在家畫圖畫到凌晨3、4點,一早八點又要準時去公司上班,一個案子大約是3~5個工作天,這樣的狀況發生了幾次後,我就發現這樣消耗健康去賺錢,連家庭也無法顧好,也就讓我想脫離傳產的念頭正式付諸實行。
機械領域中的模具專業是個很特別的存在,他介於研發與製造之間,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都會需要模具才能達成量產的規模,但是在這個之前,產品要能真正開模到量產,往上需要與產品相關的設計(ID、ME)討論,往下要和射出成型、後加工製程、生產線夾治具…等討論,其實專業的跨度是很大的。
於是我在離開新竹之後,並不是都完全在模具業工作,我也做過產線的製程工程師,以及機車產品的機構設計工程師。
於是一項產品從上到下大致上的主要工作單位我都有過實務經驗,但這些資歷並不能讓我的薪水真的明顯增加,所以我才會需要在這些工作外接模具設計的案子,在嘗試了這麼多之後,我才真正發現學歷的必要性,也才在40歲前進入研究所,也順利地拿到了碩士學位。
也因此在我選擇轉入電子業的過程,其實是沒有太大的專業銜接問題,除了工作用的軟體從UG變成了CREO,也開始實際操作模流分析軟體(先前都只有看廠商提供的報告),產品從車用變成了消費性電子產品,以及產品的開發周期由2~4年變成1左右,而電子產品的生產、開發技術其實是不斷地在推陳出新,身在電子業之後,其實還要有終生學習認知,每年的工作都是要研究業界的最新發明和技術,以及真正可具備量產的時機。
在上述說了這麼多,我想要傳達的一個重點就是,千萬不要浪費30歲前累積的專業!
這幾年在網路上也看了很多3X、4X歲轉職的問題,其實根本的問題就是在當下的本業,是否已經能完全掌握工作內容?本業在這項產品是在哪個位置?業務、研發、開發、模具、製程、生產線…等,整個產品開發流程裏實際接觸過哪些?就算是服務業,也是有類似的架構,這裏就不特別說明。
其實很多想要轉職的朋友,在面臨了被資遣、轉行的問題時,都要想清楚在本業之中是真正的專業人才,還是打混摸魚過一天算一天的人?在工作學習是持續精進?還是學到一招半式就停在舒適圈?說穿了很多在網路發問的人都沒有為了下一份工作在準備,都是事到臨頭才在四處問人找解答,就像不習水性的掉到海裏,只能慌亂地找浮木,運氣好的抓到了或是搭到了搜救船,運氣不好的就原處溺死了。
想要獲得更好的工作,就必須提早五年、十年之前就開始做準備,這是免不了的過程!
一個專業要從入門到專精、熟練,一般來說都需要長足的時間,市面上所有強調速成的語文、電腦、專業課程,不能說都是騙人,只能說那裏能學到的都是專業能力裏的部份技能,而這些技能在實際專業的工作裏,有可能只是類似基礎知識的東西,所有入行的人都要具備的東西,真正能讓你有價值的是負責過的專業經驗,累積的越多就是讓自己未來在接觸新案子的時候,有能力去找方法解決由概念到實際、由試作到量產的大量問題。
能夠解決的問題越多,就越能顯現個人的專業價值。
上面這句話是我超過25年工作經驗的總結,一個始終帶著許多問號與主管、同事相處的人,必然早晚會被該職場淘汰(有背景的除外),越是專業的工作,就越不該有太基礎的問題,對於太基礎的問題有問題的人,應該在工作之餘快速提升自己的不足,越快跟上同事平均水準的程度,對自己的工作越有利。
回到開頭的題目“30~40歲間的職涯該做什麼準備?“,我的建議是從現在就必須替未來的自己做準備,現在所浪費掉的時間越多,未來在轉職上的不穩定因素則越高,想要高薪、舒適的工作環境,就必須要去研究、調查哪些公司可以給你這些,而這些公司是否也剛好有符合你專業能力的工作。
這些都只要付出時間去觀注,就能得到回報的動作,但若是一直處在舒適圈過一天算一天的話,就算有人主動說可以朝哪個方向前進時,也會因為半信半疑而不敢行動,幾年過後苗頭不對想轉換時,可能就已經錯過最佳時機了。
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抉擇,都會深深地影響著未來的日子,但只要能接受決定後的結果,就算是錯誤的決定也是寶貴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調整方向繼續努力,一定能等到適合自己的機會,獲得人生更大的成長及發展!
感謝閱讀到這邊的朋友們,2025年先以此文與各位朋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