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轉職策略】(01)為什麼中年人的職場危機正在加劇?——避開市場淘汰的關鍵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引言:當穩定不再穩定,中年職場人該如何自保?

許多人在年輕時,對於職涯發展懷抱希望,認為隨著年資增加,薪資會逐步提升,職位也會越來越穩固。但到了中年,現實往往與當初的想像有所出入。

許多人後來才發現,自己過去累積的技能和經驗,在市場上開始不再那麼值錢,公司不再像過去那樣倚賴自己,甚至開始有年輕人以更低的薪資取代自己原有的職務。

另外,當前的職場環境已和過去完全不同,企業用人的標準已經改變,過往「年資=價值」的思維已經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產出=價值」的競爭邏輯。這樣的變化,讓得許多中年人開始感受到職場壓力,面對薪資停滯、升遷受阻,甚至被優先裁員的風險。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年人應該如何因應?如何讓自己避免成為市場淘汰的對象?

接下來我會用幾篇文章的內容,從企業用人標準的轉變、AI 與自動化對工作的影響,以及市場對於專業性的重新定義,帶你一起深入了解中年人面臨的職場挑戰,並且我也會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 .

一、企業對「資深人才」的期待已經改變

在過去的職場文化裡,企業普遍採取「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也就是年資越長,薪資和職位就越高。這樣的模式適用於傳統產業,因為過去的企業經營模式較為穩定,市場變化相對緩慢,因此有經驗的資深員工對於公司來說,確實具有長期價值。

但在近年來,這樣的標準已經逐漸被淘汰,越來越多的企業對於「資深人才」的期待不再是「穩定性」,而是「產出效益」。

這是因為現今的企業環境變化快速,數位轉型讓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許多企業不再願意單純為了年資而支付高薪,而是更傾向於投資那些能夠帶來實際價值的人才。

這也讓許多中年人開始發現,自己的薪水雖然高於年輕人,但企業並不認為自己比年輕人更具價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企業認為年輕人更具學習力和適應能力,願意接受較低薪資,這讓許多中年人陷入被取代的危機。

企業在評估資深員工時,開始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 這位員工是否能夠持續帶來價值?
  2. 他的薪資與他的產出是否成正比?
  3. 他是否仍然願意學習新的技術與方法?
  4. 他的工作是否可以透過更低成本的人力或技術取代?


這樣的評估標準,使得許多中年人開始發現,自己過去習慣的工作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而企業更傾向於尋找具備數位技能、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且能夠為公司帶來直接效益的人才。

二、AI 與自動化正在取代中階管理與專業人才

近年來,AI(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傳統的知識型工作正在發生變化。以往許多需要人工處理的工作,例如:財務報表分析、人資管理、行銷規劃等等,現在已經可以透過 AI 工具來完成。這不只是基層勞動力受到影響,中階管理層和部分專業人才同樣面臨取代風險。

我們以「數據分析」為例。

過去企業需要聘請數據分析師來整理數據、產出報告,但現在有了 AI 工具,只要輸入關鍵數據,AI 就能自動分析市場趨勢,甚至還能給出決策建議。這讓許多本來擁有「數據分析能力」的人才,開始發現自己的技能已經不是那麼獨特。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熟悉的行銷領域

過去行銷人員需要手動分析受眾行為、設計廣告投放策略,但現在 AI 已經能夠透過機器學習,自動優化廣告(越來越無腦了),甚至能夠根據市場趨勢自動調整內容。這讓許多中年行銷人員發現,自己過去的經驗與技巧,正在被 AI 和新世代的數位行銷工具取代。

此外,企業管理層也受到 AI 和自動化影響。

例如說: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使用 AI 來進行績效評估、人才篩選、甚至專案管理,這讓許多中階主管發現,自己在公司內部的價值正在下降。

許多曾經仰賴經驗來管理團隊的中年主管,會發現企業開始尋找更懂數據管理、能夠透過 AI 優化決策的年輕管理者,這讓中階主管的競爭力受到嚴重威脅。

當 AI 和自動化持續進步,許多傳統的中階管理和專業人才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果不主動學習新的技能、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很可能在未來的職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價值。

三、你的專業正在被市場「商品化」

許多人以為自己在公司內部有一定的專業性,因此不會輕易被取代。

但實際上有太多的職業的價值正在逐漸下降,原因是這些專業技能已經變得「標準化」,市場上有太多人具備相同的能力,未來這些工作將可以透過自動化或更低薪資的人才來完成。

「人才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現象,使得企業在選擇人力時,開始以成本效益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如果一項工作沒有特殊的競爭門檻,那麼企業自然會選擇薪資更低、學習更快的年輕人才來取代高薪的資深員工。

下面我舉一些例子:

  • 行政與會計:現在許多財務系統已經能夠自動化處理發票、報表,甚至 AI 會計師也開始進入市場。
  • 行銷與公關:過去需要手動執行的行銷策略,現在 AI 已經能夠自動進行社群分析、撰寫文案,甚至自動調整廣告投放。
  • 客服與銷售: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使用 AI 客服,能夠即時回答客戶問題,甚至透過機器學習來判斷客戶需求並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當市場開始「商品化」某些專業時,這些專業的價值將會大幅下降,而那些沒有進一步提升自己價值的中年人才,將會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壓力。

四、如何避免職場淘汰,讓自己重新進入市場?

當企業開始調整用人標準,AI 和自動化逐步取代部分工作內容,中年人如果不主動應對,職場競爭力將會快速下降。但與其被動等待市場淘汰,不如積極採取策略,重新調整自己的職場定位,確保自己仍然具有市場價值。

以下我提供幾個關鍵策略,能夠幫助中年人避免被市場邊緣化,甚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重新站穩腳步。

1. 重新檢視自身的市場價值

在面對職場變動時,最重要的一步是評估自己當前的市場價值。許多人習慣於內部視角,認為自己在公司內部的貢獻應該足以確保職位的穩固,但市場的標準不一定與個人的認知相符。

因此,首先你應該要透過外部市場的視角(除了內部以外多一個視角),來重新檢視自己的專業能力是否仍然具有競爭力。

2. 如何進行市場價值評估?

  1. 查詢市場招聘資訊
    • 平時要建議習慣,沒事就查看與自己相似的職位,看看市場上的需求是否仍然穩定,薪資是否有成長,看看相關企業是否還在積極招聘這類人才。如果發現類似職位的需求正在減少,薪資也在一直在下降的話,這表示這個專業技能可能正在被市場淘汰。(比如說:我發現1~3年的數位行銷人員的薪資,近年來有越來越低傾向。)
  2. 測試市場對自身能力的接受度
    • 嘗試在 LinkedIn、104 人力銀行、接案平台(如 PRO360Tasker出任務)上發佈個人履歷,看看是否能夠獲得企業或客戶的關注。如果自己的履歷長時間沒有獲得市場反應,那麼很可能表示這項技能已經缺乏競爭力。
  3. 與業內人士交流
    • 透過專業社群、行業研討會,或是與業界朋友討論,看看市場對於這類專業的看法,是否有更高需求的技能組合,或是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方向。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市場價值正在下降,最重要的不是恐慌,而是盡快調整策略,重新建立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3. 避免成為「被動執行者」,轉型為「問題解決者」

許多中年人面對的困境在於,他們如果過去的角色多半屬於「執行者」的話,也就是企業分配任務,然後負責完成的人。這種模式在年輕時可能仍然有效,因為企業會希望透過穩定人力來確保業務的順利運行。但當企業開始強調效率與產出時,單純的執行力已經不再足夠,企業更希望員工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4. 如何從「執行者」轉型為「問題解決者」?

  1. 學會站在企業角度思考
    • 當你在執行一項任務時,不要只思考「如何完成」,而是要思考「這項工作對於公司來說,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 比方說:當你負責一項新產品的行銷企劃和廣告時,不要只關心文案和素材,而是要問:「這項行銷活動的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如何讓廣告預算花得更有效?」。
  2. 養成「數據導向」的思維
    • 在現代企業決策中,數據已經成為關鍵中的關鍵。無論是行銷、管理、業務開發,企業都希望透過數據來評估決策是否有效。
    • 如果你能夠善用數據分析,幫助企業做出更好的決策時,那麼你的市場價值將會大幅提升。例如,如果身為HR的話,若能夠分析員工流動數據,並且找出人才流失的關鍵原因,那麼在企業內的價值將遠高於單純執行人資流程的人。(這種人資其實有一堆,最容易被取代了)
  3. 主動提出創新解決方案
    • 在工作中,試著找出現有流程中的問題,並且思考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 例如說:如果你發現公司某個業務流程過於繁瑣時,那麼你是否可以提出更有效率的數位化方案?企業希望的員工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能夠帶來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的方案。

當企業開始認為你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而不只是一個只等著別人下指令的人,你的職場地位將會更加穩固,甚至能夠爭取更好的薪資與職位。

5. 透過「個人品牌」讓市場主動來找你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不再只是依賴內部人才,而是會主動尋找市場上最具價值的人才。

如果你能夠透過「個人品牌」的打造讓企業認識你,那麼你將不再需要擔心職場淘汰的問題,甚至可以讓市場主動來尋找你的專業服務。

6. 如何建立個人品牌?

  1. 專業內容輸出
    • 透過 LinkedIn、部落格、Medium或方格子來撰寫專業文章,分享你的工作經驗、產業趨勢分析、技術見解。這樣不但能夠強化自身的專業形象,也能讓市場上的企業更容易找到你。
  2. 社群參與與網絡建立
    • 多多參加行業研討會、加入專業社群,甚至參與線上社群的討論,這能夠讓你與更多業內人士建立連結,並且獲取市場上的最新趨勢。
  3. 公開演講與課程
    • 如果你的專業知識足夠紮實,可以透過內部培訓、線上課程、社群講座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當企業知道你具備專業知識並且有影響力時,機會將會主動來找你。

先前我在許多篇文章中也都曾提到,很多中年人在職場上遭遇瓶頸,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市場對於他們的認識度不夠。如果你能夠透過個人品牌的經營,讓市場知道你的價值,那麼即使企業不再需要你,你也能夠找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寫在最後:讓自己重新掌握職場主導權

中年人的職場危機,並不是來自於年齡,而是來自於市場價值的下降。

如果能夠在企業變革、AI 與自動化的挑戰下,重新定位自己的專業,並且透過問題解決能力、數據思維與個人品牌經營來提升競爭力,那麼不但可以避免職場淘汰,甚至能夠在中年時期迎來職業生涯的第二高峰。

真正決定你市場價值的,並不是你在公司待了多少年,而是你是否仍然具備企業與市場需要的能力。當你能夠轉型為市場所需的專業人才時,無論企業如何變動,你都能夠穩穩站穩自己的職場地位,甚至擁有更高的職業選擇權。


. . .

2025.02.13 (四) 19:30 - 21:00 我辦了一場「免費線上直播小講」,歡迎有興趣讀者報名參加,線上與我交流喔!

【免費線上小講】搶救"中年失業"大作戰:從失業開始180天內重啟職涯的五步行動指南


raw-image

報名連結

. . .

「中年轉型之路」讓你感到迷茫無助嗎?想要專業的指引,重新找到生涯方向?

立即預約我的轉型諮詢服務,為你的未來找到突破口,開啟全新的機會!


raw-image

預約諮詢服務


avatar-img
12會員
34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二曲線的修煉 的其他內容
首先,我們先從一個故事來談起。 【阿輝的無聲戰爭】 一張裁員通知 這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45歲的阿輝穿著熨得平整的襯衫,像往常一樣坐在辦公室裡處理著日常報表。他不知道,那封標註著「內部會議通知」的郵件將徹底改變他的生活。 會議室裡只有三個人:阿輝、他的部門主管和一名人資同事。主管有些不自
迷霧中的腳步 走到某個階段,我們都會發現,人生似乎變得不那麼急躁了。 那些過去拚命追逐的目標,逐漸失去吸引力。名片上的頭銜、存摺裡的數字,或者那曾經想擁有的某個標誌性的物品,突然間,變得像塵埃一樣輕飄。我站在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心裡問自己: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中年對女性來說,是人生中一個很特別的階段。這段時間,既承接著過去的成長經驗,也帶來許多複雜的挑戰。
一、43歲的我,全新的開始 朋友小M最近和我聊起她剛經歷的職場變化。她今年43歲,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之前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新市場開發主管,工作表現一直很優秀。可是,因為市場環境的波動,公司決定裁撤她所屬的部門。 「這真的打擊很大,當下我完全無法接受,明明一直是大家信賴的核心成員,怎麼會被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中高齡上班族離職後,平均需要花費約2.7年才能重新回到職場。這段時間對許多人來說,不僅帶來經濟壓力,也讓心態和生活受到不小的衝擊。特別是有61.07%的中高齡求職者待業時間超過六個月,平均失業週數更達29.7週,遠高於職場新鮮人的23.5週。92%的受訪者認為,重返職場的
一、引言 你可以試想下面這樣一個場景: 在一家新創科技公司的開放式辦公室裡,牆上貼滿了彩色便利貼,記錄著各種腦力激盪的點子。幾位20多歲的年輕同事圍坐在長桌前,討論著一款新產品的行銷策略。他們語速快、充滿激情,不時滑動手機查詢最新的數據,或用筆在白板上畫出大膽的創意圖案。 而同一間辦公室
首先,我們先從一個故事來談起。 【阿輝的無聲戰爭】 一張裁員通知 這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45歲的阿輝穿著熨得平整的襯衫,像往常一樣坐在辦公室裡處理著日常報表。他不知道,那封標註著「內部會議通知」的郵件將徹底改變他的生活。 會議室裡只有三個人:阿輝、他的部門主管和一名人資同事。主管有些不自
迷霧中的腳步 走到某個階段,我們都會發現,人生似乎變得不那麼急躁了。 那些過去拚命追逐的目標,逐漸失去吸引力。名片上的頭銜、存摺裡的數字,或者那曾經想擁有的某個標誌性的物品,突然間,變得像塵埃一樣輕飄。我站在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心裡問自己: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中年對女性來說,是人生中一個很特別的階段。這段時間,既承接著過去的成長經驗,也帶來許多複雜的挑戰。
一、43歲的我,全新的開始 朋友小M最近和我聊起她剛經歷的職場變化。她今年43歲,是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之前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新市場開發主管,工作表現一直很優秀。可是,因為市場環境的波動,公司決定裁撤她所屬的部門。 「這真的打擊很大,當下我完全無法接受,明明一直是大家信賴的核心成員,怎麼會被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中高齡上班族離職後,平均需要花費約2.7年才能重新回到職場。這段時間對許多人來說,不僅帶來經濟壓力,也讓心態和生活受到不小的衝擊。特別是有61.07%的中高齡求職者待業時間超過六個月,平均失業週數更達29.7週,遠高於職場新鮮人的23.5週。92%的受訪者認為,重返職場的
一、引言 你可以試想下面這樣一個場景: 在一家新創科技公司的開放式辦公室裡,牆上貼滿了彩色便利貼,記錄著各種腦力激盪的點子。幾位20多歲的年輕同事圍坐在長桌前,討論著一款新產品的行銷策略。他們語速快、充滿激情,不時滑動手機查詢最新的數據,或用筆在白板上畫出大膽的創意圖案。 而同一間辦公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轉職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論是非自願的離職或是追求更好的職涯,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改變經常讓人感到恐懼與焦慮。此文探討轉職過程中的情感支持、心理準備與社會壓力,並提供實質建議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職的艱難時刻,尋找自己的方向和力量。無論處於何種職位,都需要對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Thumbnail
做職業生涯諮詢久了,無論是中年轉職、提離職都會有一再出現的職涯難題。 完整文章 請按此
Thumbnail
安可職涯這本書針對熟齡世代提供了針對性的職涯規劃、發展策略,並強調重塑職業觀念。此外,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工作轉換策略。這本書鼓勵讀者積極面對變化,並且擁抱在職涯中後期可能出現的新機會。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不論是企業長期經營的世代交替或者是短期策略的政黨輪替,都會有一番人事的振盪;不論是良禽擇木而棲或是換血新氣象,建議你檢視自己下面幾項條件,盡早自我評估自己離震央有多近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過去的職業規劃講求的是「往上走」,可能是「升職、加薪、跨國」,然而越來越多人發現往上走反而離自己「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工時長、壓力大是原因,但在我看來也有可能是「好學生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守著一份不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新型的職業規劃應當是「在不斷的嘗試中,逐步逼近,找到自己擅長的天職工作」。
Thumbnail
轉職對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勇敢的選擇。不論是非自願的離職或是追求更好的職涯,面對未知的挑戰和改變經常讓人感到恐懼與焦慮。此文探討轉職過程中的情感支持、心理準備與社會壓力,並提供實質建議幫助人們在面對轉職的艱難時刻,尋找自己的方向和力量。無論處於何種職位,都需要對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Thumbnail
做職業生涯諮詢久了,無論是中年轉職、提離職都會有一再出現的職涯難題。 完整文章 請按此
Thumbnail
安可職涯這本書針對熟齡世代提供了針對性的職涯規劃、發展策略,並強調重塑職業觀念。此外,書中也提供了實用的工作轉換策略。這本書鼓勵讀者積極面對變化,並且擁抱在職涯中後期可能出現的新機會。
Thumbnail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Thumbnail
當年紀越長、經歷越久的時候,找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其中不乏年齡歧視的問題。在這樣的困境下,許多人選擇在職場忍耐,而不敢隨便離職。文章中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身心症狀、職場困境的掙扎,以及對人生的反思。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快樂地活著。
Thumbnail
職場諮詢由「產業分析」、「職場技巧」及「個人心理」等三層面構成,也等同社會心理學強調的三元素:「情境」、「團體」、「個人」。我不是走工商的,產業分析弱,而中年轉業我覺得「產業分析」要強。 這涉及「生存焦慮」,要顧慮的很多
Thumbnail
不論是企業長期經營的世代交替或者是短期策略的政黨輪替,都會有一番人事的振盪;不論是良禽擇木而棲或是換血新氣象,建議你檢視自己下面幾項條件,盡早自我評估自己離震央有多近
Thumbnail
轉職,是許多人職涯發展路徑的一種選擇。有些人是為了追求理想、更好的機會,也有些人是對現職的不滿,而被當成改變困境的捷徑。 以下跟大家分享常見的轉職迷思,希望能幫助正在考慮轉職的你,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轉職的真實面貌。 從薪水的盲目追求、解決問題的過度理想化,到年齡的自我設限,重新省思職業生涯的抉擇。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