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麽因素使一位生理學博士在不良少年中間工作? 韓寶璉為什麼選擇與她同時代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涯 ? 她為何不留在安定繁榮的美國,卻到大陸和台灣 ,經歷許多危險和艱難 ?只因神把她從自殺的邊緣解救出來,並赋予她生命的意義 ,所以她順服了神的呼召,發現祂的信實超乎所求所想 。 」
這是韓寶璉宣教士(Dr. Pauline G. Hamilton)自傳封面頁的介紹語,當我從台中思恩堂長者團契的林惠玲小組長獲得這本贈書時,立即吸引我的視線,強烈引發我閲讀的熱情。
韓寶璉(1915-1987)宣教士是美國賓州人,年輕時曾因被醫學院退學並失落感情而走上自殺之途,但是神出手挽救,使她得以繼續作生理學研究,在疾病之中獲得博士學位。二戰結束之後,在麻省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學院任教三年。《耶利米書》45章引發了她要「圖謀大事」的思考,《路加福音》14章33節「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引發屬世還是屬神的抉擇,最後,她順服了神的呼召。
1946年11月,她得到波士頓公園街的著名教會資助,在密西西比河一港口乘船來到中國,當時她才32歲。1948年,韓寶璉隨同工艾得理牧師離别牯嶺來到南京工作。1949年5月國共內戰,上海淪陷共軍之手,宣教工作也完全癱瘓。直至1950年12月,中國内地會正式撤出中國,韓寶璉及其他地區的宣教士,也全部撒退至香港,等候回國。
1951年6月,她搭乘飛機到倫敦轉乘輪船返回美國。1952年3月,韓寶璉又經香港來到台灣,進入計志文牧師所創辦的聖經學校任教,並從台中思恩堂為起點,開展長達32年福音宣教士的生活。
自傳從第五章起記錄她展開服事,鉅細靡遺地記錄她受到文化衝擊,努力克服語言學習之困難,在中國內地經歷種種考驗。其中,有高山有低谷,有軟弱也有得勝。自第十三章起,詳實記錄她在香港接受來自台灣的徵聘。她的文筆細緻,呈現了她在聖經學校任教的甘苦,也看到她福音事工的逐步開展。
自十七章起,記述神為她展開校園福音的新領域,她當年連繫全台各大學,為大學生舉辦夏令營會,掀起全省性的風潮,甚至也將福音傳入新兵訓練中心。她在青年人的宣教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大家都暱稱的「韓婆婆」,堪稱是台灣早期校園團契的拓荒先峰,對於台灣學生的福音工作,奉上不可磨滅的貢獻。
自傳中對校園事工,也着墨最多。其中不少年輕人其實是「不良學生」、或是「問題青少年」,然而,在她的関懷、照顴、愛心琢磨下,由頑石變成鑽石。最令她感到欣慰的也正是:台灣基督徒學生工作,在她的推動下,最終成為「全國性的運動」。
拜讀這本自傳,我們看到一個充滿愛心的美國宣教士,放棄學者身分,投入聖經教育及福音傳揚,大大扭轉早期台灣年輕學生的靈命。整本自傳的筆觸樸質,却顯明了她平凡却偉大的服事。
感謝主使用韓寶璉宣教士,當年因著韓寶璉宣教士的教導而入信的年輕人,現在也都年逾古稀,我們在書中看到鄭昌國、周神助及沈柏松,都已成為知名的牧者。受到韓婆婆影響的還有李秀全牧師等多位校園同工們。至今,她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仍然無比鮮活。
■附記:韓寶璉宣教士是在1983年完成自傳,書名《祂是!-韓婆婆傳》(To A Different Drum)。潘燕翻譯。校園書房出版社1995年第七版。此書2000年版本更名為《韩婆婆傳- 不同凡響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