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生涯輔導因為實證主義的影響,特質因素論一直佔有主流的位置,也在特質因素論的影響下,生涯輔導一直透過增進個體自我與職業的知識,透過各種量化量表與分類(Holland碼、18學群等),來引領著人們進行生涯決策。
然而,逐漸走到了後現代,人們也發現,即使同樣的職業,在不同人的生命脈絡當中,也活出不同的職涯路線,也是我們上次提到生涯的『獨特性』。因此,後現代的生涯諮商更著重在於探索個體生命故事的脈絡,嘗試讓當事者敘說自己的故事,並且從敘說和對話當中,嘗試聚斂與萃取屬於當事者的真實,並且在那段真實當中,使當事者的生涯逐漸開展,其具有的能量和勇氣也得以開顯。
在後現代的生涯輔導當中,「說故事」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語言已經從過去呈現客觀真實的功能,逐漸轉變為表達內在主觀意義的符號,當事者可以透過敘說過去生命中重要的故事,並且找到其中重要的價值觀、動機、能力和興趣,並以此為基石,來看到對於未來的渴望與期待,並找到其中最具有能量的部分進行賦能強化,這樣一連串下來,可以看到一個活生生,充滿能量與勇氣的生命在譜出樂章。
後現代的生涯諮商與特質因素論最大的不同便是不強調『適配性』,不強調要把個體放進整個以主流文化為本體的主流社會當中最適合的位置,而是重視當事者的能量與能動性,由當事者選擇並創造自己喜愛的生命與人生藍圖,也是這樣的觀點,讓我們的社會逐漸從『大熔爐』走向『大拼盤』,各式各樣的人如同不同的菜色放在一起,既有混合的美,亦有各自的好,層層疊疊交交替替,為我們的世界賦予了多元性的色彩。
與其去找到『適合』的位置,還不如在生命脈絡中找到自己『喜愛』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