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移動與轉換:理解相對人的情緒與需求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語言的移動與轉換

要談這個議題之前,我想,仍還是從「語言」的角度出發,因為語言的調整,真的能夠改變對於整個事件的焦點。目前在警察機關、衛生機關等單位,大多用「加害人」這個詞彙來形容施予暴力或侵害的人,這樣的語言很容易使得觀點停留在「暴力、問題、錯誤、破壞」等等層面,當我們把視野停留在這些狀況時,我們也只會在「審判、對錯、好壞、評價」的角度內堅持,也是因為這樣的停留,使得這群人們更容易去否認狀況(Salter,1988),而更不容易走過這個歷程,也不容易真正的幫助他們(S c h l a n k &  S h a w , 1 9 9 7 )。因此,我更喜歡使用社政機關使用的語言-「相對人」,這樣的詞彙可以更中性的看待整個事件,並且把事件中的倖存者與相對人都視做需要幫忙的人,並且介入許多資源來協助他們改變與走過。


在正式介入文章之前,我也想要先說明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幫相對人洗白,更沒有要去說相對人沒有錯誤或逃避應負的責任。然而在他們接受懲罰及承擔責任過後,有機會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群體,而不是用一次的錯誤來定義一生的價值。華人常說『人發聖賢,孰能無過』,我相信這件事情放到相對人身上更是如此!期待大家在看這篇文章的同時,可以先放下「法官」的眼鏡,我們沒有要審判對錯,而是使用更理解的視角來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


看待錯誤與否認

華人社會常常會有一種思維,覺得「做錯事的人,憑什麼難過,憑什麼有情緒,憑什麼失落,憑什麼......」,覺得只要做錯事情,似乎就沒有資格擁有各種情緒和感覺,甚至把那些情緒視做「逃避」、「沒有悔改的心」等。然而,卻忽略了當我們去否定他們的這些情緒,他們也就困在那些事件當中無法走出。王郁文、修慧蘭(2008)也指出,當相對人不斷否認與抗拒,治療就不會發生。因此,想先帶大家看看,相對人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情緒與失落呢!


相對人的情緒反應

黃雅羚諮商心理師在報導中指出,相對人在事件爆發的時候,會有以下的情緒反應(吳儀文,2023)。

  1. 長期建立的人設崩壞:可能在事件爆發後,會讓人驚慌失措,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甚至覺得沒有希望感。
  2. 自責、恐懼又鬆口氣的矛盾狀況:一方面對倖存者有高度自責,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他。但內心可能也有一種不用再繼續隱藏這件事情與罪惡感的鬆一口氣。
  3. 否定:可能會僵硬的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並且說服自己「這件事情又沒什麼,只是輕輕破一下而已啊」,可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降低自己內在的罪惡感。
  4. 不知如何面對家人,也害怕家人受牽連:擔心家人的觀感以及整個社會的觀感影響到家人。


過去許多研究指出,過去如果曾為倖存者,沒有經過良好的面對與治療,有很大的機率成為相對人(Welldon, 1997; Craissati & Beech, 2004),許春金、馬傳鎮(1992)的研究也發現,過去遭遇到性虐待烙印影響的人,未來會有較高的情緒低落或人際問題,也有可能成為相對人。這樣的研究告訴我們,受創的人,過去也可能有創傷經驗。這不能免除他的錯與罪,但卻可以增加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嘗試用更涵融的眼光看待他們。


當我們看見這些人事物的脈絡
了解這些人事物的需求
我們更能對他的內在有所理解
看見屬於人共同的憐惜
發展出我們的涵容
而這些涵容並非讓更多人開脫罪責
而是讓改變能夠發生
因為當我們能在涵容之後放下指責和審判
才能避免悔恨和痛苦讓人無法發現自己的力量
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有機會改變的未來

延伸閱讀

價值觀衝擊的時刻:理解與接納的旅程


參考資料


Salter, A. C. (1988). Treating child sex offenders and victims. London: Sage.

Schlank, A., & Shaw, T. (1997). Treating sexual offenders who deny: A review. In B. K.Schwartz & H. R. Cellini (Eds.), The sex offender: New insights, treatment innovations and legal developments (pp. 6-1-6-7). Kingston, NJ: Civic Research Institute.

王郁文、修慧蘭(2008)。性侵害加害人否認行為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77-211。https://doi.org/10.7082/CJGC.200803.0177

吳儀文(2023)。黃子佼爆性騷「玉石俱焚」 專家曝5步驟正確面對錯誤、了解受害者4期望


We l l d o n , E . V. ( 1 9 9 7 ) . F o r e n s i c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approach. In E. V. Welldon, & C. V. Velsen (Eds.), A Practical guide to forensic psychotherapy(pp.13-19).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Craissati, J., & Beech, A. (200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ographical sample of convicted rapist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9, 371-388.


許春金、馬傳鎮(1992)。強暴犯罪型態與加害者人格特性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20會員
22內容數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2/12
敘事治療是一種基於後現代觀點的治療方法,其知識背景融合了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個學科。文章推薦多本相關書籍,並根據難易度分為入門款、進階款和地獄款,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學習敘事治療。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29
本文探討實證主義與後現代生涯輔導的差異。實證主義生涯輔導強調特質因素論,透過量化工具協助個人生涯決策。然而,後現代生涯輔導則重視個人生命故事與主觀經驗,強調敘事與對話,協助個人探索自我價值觀、動機、能力與興趣,創造屬於自己喜愛的人生藍圖。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臺灣生涯教育現況,說明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的六大特性:方向性、時間性、獨特性、現象性、主動性及向死而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如何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以策略性和非情緒化的方式有效表達自己的立場。 透過建立良性溝通管道,重建自尊,並善用變革力,達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判斷衝突成本、設下底線及控制期望等策略,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溝通技巧,表達信念並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如何在面對人際衝突時,以策略性和非情緒化的方式有效表達自己的立場。 透過建立良性溝通管道,重建自尊,並善用變革力,達到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 判斷衝突成本、設下底線及控制期望等策略,提升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溝通技巧,表達信念並維護自身權益。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及其訓練方法。首先解釋了同理心的定義,並指出大部分人在傾聽他人時往往傾向於尋找解決方案,而缺乏真正的情感理解。接著,透過提高專注力及模仿他人的表情,來提升我們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力。文章還提供了三個具體的同理心實踐例子,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以促進社會和諧。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及其訓練方法。首先解釋了同理心的定義,並指出大部分人在傾聽他人時往往傾向於尋找解決方案,而缺乏真正的情感理解。接著,透過提高專注力及模仿他人的表情,來提升我們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力。文章還提供了三個具體的同理心實踐例子,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技巧,以促進社會和諧。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憤怒情緒的作用及如何適當表達和管理這種情緒。憤怒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幫助我們建立界線。透過理解憤怒的來源和反應,我們能更有效地與他人互動,避免情緒的累積帶來的潛在破壞力。同時也探討職場中權威與下屬之間的動態關係,並強調情緒對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憤怒情緒的作用及如何適當表達和管理這種情緒。憤怒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幫助我們建立界線。透過理解憤怒的來源和反應,我們能更有效地與他人互動,避免情緒的累積帶來的潛在破壞力。同時也探討職場中權威與下屬之間的動態關係,並強調情緒對話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策略性同理心」概念。這種溝通技巧不僅要理解對方情緒,還要明確指出,以幫助對方從情緒狀態轉為理性狀態。文章解釋了這種方法的原理,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的具體建議,強調了在溝通中既要理解對方,又要保持自己立場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策略性同理心」概念。這種溝通技巧不僅要理解對方情緒,還要明確指出,以幫助對方從情緒狀態轉為理性狀態。文章解釋了這種方法的原理,並提供了在工作中應用的具體建議,強調了在溝通中既要理解對方,又要保持自己立場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在人際互動中,認知差異常常引發衝突。每人獨特的思維和內在地圖,造成看法多元,但亦可能導致誤解。本文將探討認知差異的成因,並分享以尊重、好奇和同理,化解衝突的方法。通過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我們可以在溝通中建立更深的連結,促進和諧關係的建立。
Thumbnail
在人際互動中,認知差異常常引發衝突。每人獨特的思維和內在地圖,造成看法多元,但亦可能導致誤解。本文將探討認知差異的成因,並分享以尊重、好奇和同理,化解衝突的方法。通過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我們可以在溝通中建立更深的連結,促進和諧關係的建立。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書,從作者認定的溝通定義開始,溝通不是要控制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了解對方。除了常見的溝通行為釐清,作者也提供了以對方情緒或是以對方人格特質為基礎的溝通方式。使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更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溝通的書,從作者認定的溝通定義開始,溝通不是要控制或是討好對方,而是要了解對方。除了常見的溝通行為釐清,作者也提供了以對方情緒或是以對方人格特質為基礎的溝通方式。使用對方樂於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更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Thumbnail
言語是內在本質的外在表現,儘管說話的技巧可以培養,但是一個人的心性,卻是用再美的巧語包裝,也終究會隨著時間顯化。
Thumbnail
言語是內在本質的外在表現,儘管說話的技巧可以培養,但是一個人的心性,卻是用再美的巧語包裝,也終究會隨著時間顯化。
Thumbnail
面對他人針對別人的憤怒,過去我會習慣要他:「好啦,不要生氣」,但這個習慣讓我反思,為什麼要別人不生氣,但別人開心我們卻不在意?我們在刻意閃躲別人的憤怒或是悲傷,我們容易感到措手不及、無可奈何,其實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同理對方的憤怒點是什麼。
Thumbnail
面對他人針對別人的憤怒,過去我會習慣要他:「好啦,不要生氣」,但這個習慣讓我反思,為什麼要別人不生氣,但別人開心我們卻不在意?我們在刻意閃躲別人的憤怒或是悲傷,我們容易感到措手不及、無可奈何,其實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同理對方的憤怒點是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