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哭了(馬可福音14:27-31,66-7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經文的兩難


今天的經文跨越兩段,第一段是馬可福音14:27-31,第二段是馬可福音14:66-72。這兩段都以耶穌的門徒彼得為主角。


第一段,耶穌對門徒們預言:「你們都要離棄我。」彼得當場回應:「即使別人離棄你,我也不離棄你!」耶穌卻提醒彼得:「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兩遍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儘管如此,彼得依然堅決地說:「即使我必須跟你同死,我也絕不會不認你!」其他門徒也同聲附和。

 

隨著故事的發展,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的那天,所有門徒都離棄他,逃跑了(可14:50)。然而,彼得並沒有立即遠離耶穌,而是跟隨耶穌來到大祭司的府邸。當耶穌正在接受審問時,彼得混在人群與警衛中,坐在院子裡靠近火取暖。


一名大祭司的婢女看見他,便說:「你也是跟拿撒勒的耶穌一夥的。」彼得立刻否認:「我不知道,也不懂得你在說些什麼。」說完後,他避到前院,這時雞就第一次叫了。過了一會兒,婢女又再次看到彼得,便對旁邊的人說:「這個人是他們一夥的!」彼得再次否認,這是他第二次否認。

 

又過了一會兒,站在旁邊的人再次指著彼得說:「你沒有辦法否認你是他們一夥的,因為你也是加利利人!」(耶穌和彼得同樣來自加利利。)聽到這話,彼得有些惱羞成怒,便賭咒說:「我不認識你們所講的那個人!如果我說的不是實話,上帝會懲罰我!」他用賭咒來否認自己認識耶穌,既顯示他的決心,也顯示他很害怕被認出是耶穌的門徒。


就在此時,雞第二次叫了。彼得於是想起耶穌先前對他說過的話:「雞叫兩遍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想起這句話,彼得就忍不住哭起來。

 

當我們初次閱讀這段經文,或許會先想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這類教導;進一步思考後,則可能認為它在鼓勵我們「要勇於承認所信的耶穌」,不要成為懦弱的小孬孬。然而,這兩個方向對我而言都顯得太過八股,似乎沒有深入到經文真正的張力與反思。如果我講道只是不斷強調「做人要謙卑,不要太自滿」或「要堅持所信的耶穌」,我自己都覺得良心過不去。

 

其實,經文中的彼得正面臨一個兩難:到底該承認耶穌,還是該否認他?如果承認,會不會跟耶穌一樣被判死刑,甚至成為殉道者?如果否認,或許能保全性命,但又要背負否認主的罪疚感。


事實上,彼得並非毫無掙扎,否則他就不會在耶穌被捕後,仍跟著耶穌到大祭司的府邸。可見,這段經文描繪的是彼得內心的劇烈衝突,而不只是一句「話不要說太滿」或「要勇於承認所信的耶穌」這麼簡單。

 

人性的抉擇


在基督教文化中,殉道一直被視為一件光榮的事,殉道者甚至會被教會封為聖徒。神學家特土良曾留下一句名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歷史上,真正自願殉道的人雖然不多,但許多基督徒是在受到國家政府強制逼迫下而殉道。即便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殉道者的犧牲在教會歷史中確實扮演了激勵人心的角色,推動福音向世界各地傳播,也吸引了許多信徒歸向基督。


例如,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安(Diocletian,285-305年在位)在西元303年對基督徒展開了史稱「大逼迫」的鎮壓行動。儘管他明白大量產生殉道者可能引發反效果,卻仍堅持執行迫害。雖然基督教曾經遭遇大逼迫,但這並沒有熄滅基督教的火,反而促使教會的思想更廣泛地傳揚。


神學家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提到:

「殉道者的死是為信仰作見證,而不像那些狂熱的極端分子;殉道乃是一種堅定不移、並且理智的熱誠表現,是為神而死。」(《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54)


對基督徒而言,殉道長久以來被視為堅定信仰與熱誠的最高象徵。不過,世上並非所有基督徒都有機會或情境能殉道。那麼,那些「無法殉道」或「不願殉道」的基督徒,難道就沒有對信仰的熱誠嗎?這也引發我們對「殉道」意義更深層的省思。

 

日本作家遠藤周作在1996年寫下小說《沈默》,後於2016年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其中部分海景取景於花蓮壽豐與豐濱。這部小說/電影的情節,聚焦於基督徒面對「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以及「是否願意為基督而殉道」的兩難。


劇中有一個關鍵場景:逼迫者要求基督徒踩踏耶穌的聖像。若拒絕踩踏,便等同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將被處死;若踩踏,則表示自己不信,得以保命。由於故事中的基督徒大多是天主教徒,他們通常會使用聖像作為敬拜的象徵,因此踩踏聖像被視為褻瀆上帝的行為,令他們陷入痛苦的抉擇。

 

在《沈默》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中,天主教高度重視殉道者的血,而踏聖像則被視為背棄信仰,猶如猶大出賣耶穌一般。試想,若你身處電影情節之中,你會選擇踩踏耶穌的聖像來保全性命,還是堅持信仰、面臨殉道的結局?


《沈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彼得的內心掙扎:該承認耶穌並有殉道的覺悟,抑或否認以保住性命?電影裡,不少角色和彼得相似,最終決定否認自己是基督徒,藉由踩踏聖像來逃避迫害。

 

倫理的張力


對基督徒而言,彼得的否認象徵背棄了耶穌;但從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彼得或許只是個背離師恩、違反倫理的學生。這種矛盾正是影片與經文所揭示的深層張力。


依據日本哲學的解釋,「倫理」一詞中,「倫」代表「同輩」或「同伴」,「理」則指「原理」。因此,「倫理」就是「同伴之間應共同遵守的理性規範」。(《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2019,博客來電子書)


如果套用這樣的觀點,彼得否認耶穌的行為便被視為嚴重違反「同伴之間的理性規範」。然而,我們又該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倫理」的意涵呢?

 

讓我們進行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你擁有一枚戒指,戴上它後便能隱身。除了不會被人看見,你的聲音也不會被人聽到,但你仍可移動物品並自由行動。(參考:《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新版)》,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黃煜文譯,麥田,2019,博客來電子書,〈75.透明人〉)


設想你已經測試過這枚戒指整整一天,完全不被任何人發現,也確信自己處於絕對安全的狀態。那麼,你接下來會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更進一步地想:你是否會因為「沒有人會知道」的安全感,而嘗試一些見不得人的事,甚至做出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

 

這個思想實驗有助於我們反思倫理道德的根源:當一件事完全不會被他人發現時,我們似乎就不必擔心別人的評價或指責。換言之,如果「被看見」是影響人們遵守道德的關鍵因素,那麼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倫理道德似乎就失去了約束力。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言:

「人性最深刻的法則,就是對被肯定的飢渴。」(《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鄭煥昇譯,台北:李茲,2022,p.84)


人性極度渴望被肯定,重視身份地位與面子,於是形成了一套倫理道德的規範。當這種外在的注視與肯定消失時,我們才會面臨「道德底線究竟源自何處」的深層拷問。

 

舉例來說,人們對牧師通常有很高的倫理道德期待。因此,當我站在信徒面前時,就會表現出堅守信仰、寧死不屈的姿態;可若身邊沒有任何信徒,我可能就會選擇踩踏耶穌的聖像。也就是說,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有道德操守,往往要看他在人前人後是否同樣堅持。

 

回到彼得身上,人們對他最大的批評,正是他「人前人後不一致」。在第一段經文中,彼得在耶穌和眾門徒面前堅定表態,願意與耶穌同死,也絕不否認耶穌;但在第二段經文裡,他卻接連三次否認耶穌,甚至發誓若不是實話就請上帝懲罰自己。這樣的對比,正顯示出彼得前後言行不一的矛盾與掙扎。

 

信念的不一


其實,人性本來就帶有某種「不一致」的成分,人前人後往往會戴上不同的面具。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人類是具有情緒的生物,會因應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行為和想法。人畢竟不是理性的電腦,無法像程式一樣維持自始至終的單一系統、信念或價值觀。

 

接下來要分享一個故事,讓大家判斷誰的行為更具道德或良知。(參考:《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新版)》,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黃煜文譯,麥田,2019,博客來電子書,〈80.理性與感性〉)


春嬌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每次看見乞丐或受傷的人,她都於心不忍,於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朋友們雖然稱讚她的善行,卻也提醒她,有時候善意可能帶來負面效果,例如:若乞丐拿她的施捨去買毒品,該怎麼辦?然而,春嬌並不在意這些顧慮,她認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就理所當然應該伸出援手。

 

志明則是一個非常理性、冷靜的人。他既不特別喜歡人,也不厭惡人。遇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也會出手相助,但並不是因為「於心不忍」,也不覺得幫助人會帶來快樂或溫暖。他單純認為,幫助有困難的人是一種責任,無需帶有情緒或感性的理由。


那麼,春嬌與志明,誰更符合「道德良知」的標準呢?這個問題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道德的真正基礎,是發自真誠的情感,還是出自冷靜的理性?

 

要判斷誰更符合道德良知,的確不容易。究其原因,人性常在感性與理性間搖擺,因應不同情境會做出不同決定。就像在愛情裡,一開始熱戀時,常會說出「天荒地老、海枯石爛、愛你一萬年」「我會永遠守著你」等各種浪漫承諾。可是一旦激情退卻,新鮮感消失,先前的承諾也可能化作一紙空文,毫無著落。


然而,我們是否能因此就斷定對方是「騙子」,或者說他「背叛了感情」呢?事實上,當人深陷熱戀時,的確可能真心相信自己能實現那些承諾;只是在感情推移、環境改變後,人的情感和想法也跟著轉變。

 

用政治來做例子更能看出人性中「不一致」的表現。選舉時,候選人會提出許多政見與口號,但選後卻不一定能全部實現。儘管如此,我們往往在下一屆選舉中,依然願意支持他們。更何況,選舉造勢需要煽動情緒、打出響亮的口號,才能吸引選民目光;如果候選人講的全是學術分析、科學數據或理論邏輯,群眾反而聽不下去,難以產生熱情。

 

在宗教信仰中,也是相同的道理。殉道者的血可以激發人熱血沸騰,更能鼓舞信徒勇敢前行。如果我們只是逐章逐節、仔細理性分析經文,雖然深度較足,但可能會讓人昏昏欲睡。此外,聖經內容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我們在不同年紀、經歷或環境下,對同一段經文也會有截然不同的體會。過去看不懂的經文,或許過幾年就能豁然開朗,明白其中奧秘。


所以,我們的信念與價值也會隨時間與情境而改變,這正是人性「不一致」的另一種體現。

 

彼得的眼淚


這種「人性不一致」其實是信仰成長的關鍵。當彼得想起耶穌對他說過的話後,經文提到「彼得忍不住哭起來。」(可14:72)這句話是文本中的關鍵。彼得為什麼哭?或許他恨自己為何無法堅定地承認耶穌;也可能是想起了耶穌的話,因而感到悲傷、無助。


事實上,我們都有「哭」的經驗。哭泣既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也是壓力的釋放,更能成為一種昇華的契機。當我們一帆風順、生活幸福時,信仰與能力往往停留在原有的層次。然而,只有當我們面臨困難,願意在上帝面前哭泣、破碎時,對信仰的體會才會更深刻。

 

正如英國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所言:

「一個人透過眼淚所看見的,能比望遠鏡還要遠。」(《月光下的十字架》,荷西.路易斯.那瓦荷(José Luis Navajo),梁麗燕譯,台北:啟示,2013,p.128)


我們在追尋信仰的旅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也不應該過於順遂。因為沒有經歷過眼淚與傷痕的信仰,難以真正體會信仰的深度。雖然我們人性上會傾向避苦趨樂,但上帝往往會透過各種方式,帶領我們經歷祂的真實。彼得的故事正是如此,他原本是堅定跟隨耶穌的門徒,卻在試煉中否認了耶穌,最終哀傷悔改,深刻體驗了信仰的內涵。

 

畢德生牧師在他的著作中指出:

「教會的獨特,在於既有人性、又有神性。······不過,同時接受這兩個看似牴觸的事實,也是教會會眾高難度的挑戰。」(《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181)


教會雖然是上帝的教會,但終究由人來管理;因此,神性與人性的價值往往會產生衝突,也就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在「神性」與「人性」的拉鋸之中,堅守信仰正是一項高難度的課題。舉例而言,當你進入教會的權力核心,卻發現牧師或長老的行為、價值觀與信仰有所落差時,很可能會因此受傷、失望,甚至選擇離開教會或放棄基督信仰。

 

我在講道時,很少強調教會的美好,反而更多談及教會的黑暗面。這是因為我想提醒大家:我們都活在人性不一致的現實裡。在這樣的處境中,信仰所面臨的掙扎與矛盾是必然的,但正是這些過程,可以使我們的信仰更加深刻。


宋泉盛牧師在他的著作《孟姜女的眼淚》中提到:

「經由我們的眼淚,我們可以不斷保持這個世界流露著人性與神性。」(《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94)


眼淚,象徵我們沒有放棄在「人性」與「神性」之間的掙扎,反而仍堅定地走在信仰的道路上。因此,不要因為流淚而感到羞愧,因為眼淚往往正是基督徒力量的泉源。

avatar-img
10會員
55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馬哥的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神學家齊克果:「作為一個基督徒,他得到一種屬血氣的人不知道的勇氣,他因為學會畏懼那更加可怕的事物而得到這種勇氣。」 (《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丹麥神學家祈克果:「禱告並沒有改變神,而是改變了禱告的人。」 (《禱告》,楊腓力(Philip Yancey),徐成德、黃梓恩、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08,p221)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大家通常會認為,叛徒比敵人還要可惡多了。」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姚怡平譯,台北:大塊,2020,p216-217)
「沒有收益的時間就是浪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劉思潔譯,出版社:游擊文化,2024,博客來電子書。)
天主教修士大衛.斯坦德拉(David Steindl-Rast):「人不是因為快樂才感恩,而是因為感恩才快樂。」(《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過於沈溺短暫快樂或安全感,卻忽視警醒,最終帶來的是無法承受的後果,而非真正的喜樂。
神學家齊克果:「作為一個基督徒,他得到一種屬血氣的人不知道的勇氣,他因為學會畏懼那更加可怕的事物而得到這種勇氣。」 (《致死之病:關於造就和覺醒的基督教心理學闡述》,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社:商周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丹麥神學家祈克果:「禱告並沒有改變神,而是改變了禱告的人。」 (《禱告》,楊腓力(Philip Yancey),徐成德、黃梓恩、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08,p221)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大家通常會認為,叛徒比敵人還要可惡多了。」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姚怡平譯,台北:大塊,2020,p216-217)
「沒有收益的時間就是浪費。」(《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劉思潔譯,出版社:游擊文化,2024,博客來電子書。)
天主教修士大衛.斯坦德拉(David Steindl-Rast):「人不是因為快樂才感恩,而是因為感恩才快樂。」(《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過於沈溺短暫快樂或安全感,卻忽視警醒,最終帶來的是無法承受的後果,而非真正的喜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春夏必備的超透氣洞洞鞋! Q彈厚底可以無痛增高 走起來也更舒適~ 還能一秒變換涼鞋、拖鞋! 鞋身用造型和紋路去展現質感 讓素色鞋面更百搭! 隨意簡單的搭配就很好看 就連休閒洋裝打起來也無違和! 這個夏天一定要擁有一雙洞洞鞋吧✌︎(°͈ꆚ°͈)ว 📣Crocs洞洞鞋限時下殺只要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讚美之泉29-我敬拜祢,耶穌 在祢腳前我敬拜 我放下我自己 等候祢的心意 快要放棄那瞬間 我看見祢雙眼 堅定永不改變 現在起 每個決定 我學會了安靜 等候祢的帶領 祢的話語是生命 我緊緊抓住祢 每天與祢靠近 在祢光中 我得見光 在黑暗中 我不再徬徨 耶穌基督
Thumbnail
Jesus Keep Me Near the Cross 十字為我榮耀 中文版本+羅馬拼音 1) 求主使我靠十架 在彼有生命水  Qiú zhǔ shǐ wǒ kào shí jià zài bǐ yǒu shēngmìng shuǐ  寶血由十架流下 白白賜人洗罪 bǎo
讚美之泉-29-我揚聲敬拜 敬拜祢 全地都敬拜祢 敬拜祢 全地都高舉祢 敬拜耶穌 至高的名 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主耶穌 全地都敬拜祢 主耶穌 全地都高舉祢 呼喊耶穌 全地的主 萬國萬族揚聲敬拜祢 我揚聲敬拜 我敬拜耶穌 所有的榮耀權柄 全都歸於祢 我高舉雙手 我敬拜耶穌
讚美之泉29-只願有耶穌 我渴慕祢 我的耶穌 深願時刻在祢同在裡 何等喜樂 在祢腳前 傾倒我所有的愛慕 我敬拜祢 我的耶穌 生命中所有的冠冕 都獻給祢 不要世界 只要耶穌 全心 全人獻上 只願有耶穌 我敬拜祢 我的耶穌 十架上為我捨命 愛我的耶穌 不要世界 只要耶穌
Thumbnail
díscite a me, quia mitis sum et húmilis Corde  你們跟我學,因為我是柔和的,我的心是謙下的  瑪竇福音十一章29節 
Thumbnail
他為受屈的伸冤, 賜食物與飢餓的。 耶和華釋放被囚的 ‭‭詩篇‬ ‭146‬:‭7‬ 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篇 146:8-9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 147:3
Thumbnail
Pietá,一般翻譯做〈聖殤〉,不過陳茂生譯做〈憂傷、憐憫〉。 今天(3/15)練歌結束前,薛牧跟大家分享說一般基督教受難周的敘事不會談到馬利亞,但這首詩卻是以馬利亞為中心,在描寫馬利亞將耶穌的身體取下後的那種悲傷跟疼惜。
Thumbnail
牧師一再強調「我們不要埋怨、反擊」,但這也成為我今天聽講道時,最在意的部分,因為我必須指出:「若是佇苦痛、壓迫的中間的人,甘袂當埋怨?」
Thumbnail
祢再如此牽掛之下~ 祢又落入輪迴了! 之前的承擔都白受苦! 師父雙手牽起 跪在佛膝前的她⋯⋯ 師父看盡眾生看著眾人 眼裹盡祇有是受苦的靈魂 天、鬼、人三界 對於祂~眼前的她 徘徊遊魂的她 沒有任何對與錯 戓許 需解開內心的枷鎖 或許 需不再強求 也或許 需擺脫這一世⋯
Thumbnail
我不再需要另一把湯匙; 我不再需要另一本聖經; 所需要的,只是些許耐心。 因為:「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春夏必備的超透氣洞洞鞋! Q彈厚底可以無痛增高 走起來也更舒適~ 還能一秒變換涼鞋、拖鞋! 鞋身用造型和紋路去展現質感 讓素色鞋面更百搭! 隨意簡單的搭配就很好看 就連休閒洋裝打起來也無違和! 這個夏天一定要擁有一雙洞洞鞋吧✌︎(°͈ꆚ°͈)ว 📣Crocs洞洞鞋限時下殺只要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讚美之泉29-我敬拜祢,耶穌 在祢腳前我敬拜 我放下我自己 等候祢的心意 快要放棄那瞬間 我看見祢雙眼 堅定永不改變 現在起 每個決定 我學會了安靜 等候祢的帶領 祢的話語是生命 我緊緊抓住祢 每天與祢靠近 在祢光中 我得見光 在黑暗中 我不再徬徨 耶穌基督
Thumbnail
Jesus Keep Me Near the Cross 十字為我榮耀 中文版本+羅馬拼音 1) 求主使我靠十架 在彼有生命水  Qiú zhǔ shǐ wǒ kào shí jià zài bǐ yǒu shēngmìng shuǐ  寶血由十架流下 白白賜人洗罪 bǎo
讚美之泉-29-我揚聲敬拜 敬拜祢 全地都敬拜祢 敬拜祢 全地都高舉祢 敬拜耶穌 至高的名 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主耶穌 全地都敬拜祢 主耶穌 全地都高舉祢 呼喊耶穌 全地的主 萬國萬族揚聲敬拜祢 我揚聲敬拜 我敬拜耶穌 所有的榮耀權柄 全都歸於祢 我高舉雙手 我敬拜耶穌
讚美之泉29-只願有耶穌 我渴慕祢 我的耶穌 深願時刻在祢同在裡 何等喜樂 在祢腳前 傾倒我所有的愛慕 我敬拜祢 我的耶穌 生命中所有的冠冕 都獻給祢 不要世界 只要耶穌 全心 全人獻上 只願有耶穌 我敬拜祢 我的耶穌 十架上為我捨命 愛我的耶穌 不要世界 只要耶穌
Thumbnail
díscite a me, quia mitis sum et húmilis Corde  你們跟我學,因為我是柔和的,我的心是謙下的  瑪竇福音十一章29節 
Thumbnail
他為受屈的伸冤, 賜食物與飢餓的。 耶和華釋放被囚的 ‭‭詩篇‬ ‭146‬:‭7‬ 耶和華開了瞎子的眼睛;耶和華扶起被壓下的人。耶和華喜愛義人。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詩篇 146:8-9 他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詩篇 147:3
Thumbnail
Pietá,一般翻譯做〈聖殤〉,不過陳茂生譯做〈憂傷、憐憫〉。 今天(3/15)練歌結束前,薛牧跟大家分享說一般基督教受難周的敘事不會談到馬利亞,但這首詩卻是以馬利亞為中心,在描寫馬利亞將耶穌的身體取下後的那種悲傷跟疼惜。
Thumbnail
牧師一再強調「我們不要埋怨、反擊」,但這也成為我今天聽講道時,最在意的部分,因為我必須指出:「若是佇苦痛、壓迫的中間的人,甘袂當埋怨?」
Thumbnail
祢再如此牽掛之下~ 祢又落入輪迴了! 之前的承擔都白受苦! 師父雙手牽起 跪在佛膝前的她⋯⋯ 師父看盡眾生看著眾人 眼裹盡祇有是受苦的靈魂 天、鬼、人三界 對於祂~眼前的她 徘徊遊魂的她 沒有任何對與錯 戓許 需解開內心的枷鎖 或許 需不再強求 也或許 需擺脫這一世⋯
Thumbnail
我不再需要另一把湯匙; 我不再需要另一本聖經; 所需要的,只是些許耐心。 因為:「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