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開冰山下的大門《讀書心得》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書對於情緒的描寫,我感覺自己在讀此書前已經有一些基礎認識了。例如:情緒不能壓抑、情緒需要疏導,有情緒不是不好的事、允許情緒穿透來去,把情緒跟自我分開來,這些我都已經了解。

最大收穫大概是,藉由本書稍微認識什麼是「薩提爾理論」,讀完此書後發現好像沒有解決到我的問題,所以接下來我可能會去尋找針對「母女關係」為核心的薩提爾書籍來閱讀,也許會比較符合我的需求。不過還是很感謝自己遇見此書,開啟了對薩提爾的認識。


我認為本書適合:

想要更了解自己產生情緒背後原因的人

對他人情緒常常感到很莫名難以理解的人

生活中經常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到困擾

情緒有影響到自己人際關係跟行為模式

想知道如何改變自己想法與行為的人

想要打破自己既有的慣性以及學習如何轉念


我最認同的地方:

意義是認識並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維持親子關係跟建立孩子的自信,是父母養育小孩過程中最重要的優先事項

有好的親子關係比讓兒女聽話更重要

對兒女有正向的期待,他們往正向發展的機率就比較大

悲傷需要花費最久的時間才能疏導


我認為對一般人來說最困難之處:

不覺得自己需要改變 認為該改變的是別人

不願意承認自己有情緒 因為太過習慣壓抑

沒辦法發現自己有沒發現的盲點

不願意承認自己其實還不夠認識自己


對我來說最困難之處:


1.面對不同的場景、人事物,會出現不同的模式,因此在生活中四種行為模式,以及六種渴望有無被滿足,好像會有點交叉混合出現,我有點難以歸類自己屬於4種模式中的哪一種,也有點難以分辨6種渴望我是哪一種比較缺?因為在不同的場景裡都會出現不同的情形。事實上我覺得人的行為也難以只用4種方式來區分。

像是:我有些時候會出現檢討自己、有些時候會指責別人、有時候則太過理智,也許大多數時候是討好型。也許我可以先做的是,在上述情況發生時,先提醒自己要兼顧到「自己、他人、情境」平衡這三個方向。


2.對於我所困擾的母女關係,好像還是有點難帶入解決辦法,例如我可以透過書中提到的模式、情緒、觀點、渴望、期待,梳理出自己的現況,但我發現在「期待」的關卡會難以找到一個可以具體執行的方法,無論怎麼做都會出現問題,好像沒辦法達到真正的「歡喜做、甘願受」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都是被迫的

模式:討好型

情緒:我很害怕媽媽生氣

觀點-想法:因為我的日子會很難過、很煎熬、很痛苦

觀點-假設: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因為我必須依賴媽媽才能讓我正常過生活

觀點-信念:我必須無條件承擔媽媽的所有情緒,我過去曾表現出與我無關的樣子,結果造成拉長戰線,媽媽生氣的更久更大

渴望:生存

期待:採取讓媽媽不要生氣的生存策略,因此做出聽話順從、願意被控制的行為

結果:期待如果付諸實施,會產生的後果是,因為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過生活,儘管我已經盡力配合演出,但還是沒有辦法事事都順從媽媽,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想做我自己。

如果期待難以實現,我要改變成:

做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不順從媽媽,跟媽媽的情緒建立界限,做課題分離

那就會變成:但是媽媽無法接受上述做法,如果我要實現做法,可能必須暫時先離開媽媽(就像是小猴子去找布偶媽媽)或是表面順從聽話,但自己內心承受痛苦(這就是我目前的做法,我沒辦法認同這是我自己“選擇“讓自己痛苦的)


3.鬆動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之所以為價值觀,就是信念無比堅定,且非常重要,能有例外的時候,但也大多是不太重要的小事情,真正重要的大事情上,是很難給予這個例外的。因為我自己是屬於這類型的人,所以鬆動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對我而言是很困難的。


我期待本書可以更好的地方:


1.六種渴望應該要加上第7種「生存」,因為人常常面臨為了生存,必須做出各種不得已的決定,因而造成痛苦,不見得是為了滿足六種渴望,只是單純為了要過日子、活下去、有地方住、有食物吃、有安穩的環境、不至於顛沛流離,就像書中小猴子的例子,如果只有1位鐵絲媽媽,沒有布偶媽媽,小猴子也別無選擇無處可逃。而且生存正好就是對應「懼」,也就是我要講到的第2點。

而書中博志向主管反應後,依然沒有得到升遷,因為需要這份收入養家,因此做出逆來順受的行為,應該也不是為了滿足愛人的渴望,而是符合「生存」要活著、有地方住、有東西吃的渴望。


2.四種情緒中對於「懼」的描述似乎不夠多,而我認為現代人有許多源自於「害怕」的情緒,例如:焦慮、憂鬱、不安全、擔心、著急、沒耐心。而我剛好就是四種情緒中,經常出現「懼」這類情緒的人,依照書中理論,出現此種情緒是為了讓你產生逃跑、準備的演化動作,但是當現實情況不允許你做出這些舉動時,又該如何面對跟處理這種「懼」的情緒呢?如何可以不再讓自己害怕呢?我至今還是找不太到解法。


3.書中對於「如何覺察自己的期待是不切實際的」好像也比較少著墨,或提到如何定義什麼樣的期待叫做不切實際?如果指的是「難以執行」的方法,應該還是會有比較堅信自己觀點的人認為「這不會難以執行、一定要用此方式才能滿足我的渴望」

例如:宜君的哥哥言語上不尊重媽媽的信仰,代表平常也不尊重其他家人,而宜君與一個不尊重他人的家人同住,日常生活肯定會遇到更多困擾,舉例:哥哥也不尊重宜君的想法、未經同意擅自動宜君的東西、不問宜君就代替宜君做選擇。所以宜君必須改變哥哥,才能保護自己的界限 (被尊重)。

她在第二輪的覺察,如果因為擔心說不過哥哥又搞得全家不開心,期待的做法可能會變成「提升自己的口條與辯論能力」讓她成為一定要說贏哥哥的人,讓自己用此方式來改變哥哥,滿足「被尊重(保護自己界限)」的渴望。如果宜君的個性就是天生言語笨拙,使得期待無法實現,換一個期待可能就是搬離家裡、遠離哥哥,但又會無法與父母同住(無法滿足被愛的渴望),或是可能因為年紀還小無法離家。宜君在書中雖然選擇為了全家人開心,忍讓自己的不舒服,但如果哥哥有發生上述行為,擴大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影響,會使得自己感受到被侵犯,長期便難以繼續忍受。如此便找不出一個可執行的期待了。

雖然書末有舉了幾個「常見六大渴望的不切實際期待與務實期待」但情境有限,篇幅亦有限,讀完後還是有點難以判斷,自己的期待是務實的或是不務實的?有時真正問題就在於難以體認到「自己用錯方法」以為是對的方法,自始至終都無法發現方法是錯誤的。例如:父母認為小孩聽自己的話,長大當醫生/老師就是出人頭地。夫妻雙方認為對方的愛之語一定要跟自己相同,才是適合結為夫妻。或是對於自由的不切實際期待「雙方都期待另一方先改變」。至今在生活當中各種不同的情境下,應該還是存在著許多的死結,這卻是難以邁向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4.沒有提到如果歡喜做但是「不甘願受」該怎麼處理?意即我的選擇一定要帶來好結果,如果帶來壞結果,我就不願意承受。例如:哥哥再隨意批評家人,宜君還是會感到很不舒服,而且難以忍受。這時又該怎麼辦呢?如何「甘願」應該是化解掉情緒的關鍵步驟。


5.書中只有講到缺乏某一種情緒時的影響,沒有提到如果一個人總是經常充滿著「怒、哀、懼」該怎麼”疏導”這些情緒?尤其是「哀、懼」這兩種。因為情緒是會累積的,缺少某種情緒不見得會馬上出事,但從書中舉例可以看到,當某種情緒累積到滿溢時,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例如受不了考大學的壓力而自殺)。後續有提到「表達」情緒往往就已達到「疏導」情緒的效果了。哀傷的疏導方式:時間。恐懼的疏導方式仍不明。


我看完書後可以做哪些事:

1.找針對母女關係的薩提爾主題書籍來讀

2.出現慣性模式時,提醒自己兼顧三種平衡 (例如:是否過度檢討自己)

3.繼續走在更深入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道路上

4.推薦不太認識情緒為何物的理工直男,看這本書

5.思考「歡喜做、甘願受」我是不是正在做我自己選擇的事?

6.我可能比較缺乏被愛,被尊重,所以先愛自己、尊重自己、以自己為主是正確的

7.暫停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多想一下這個情境可以是例外的嗎?

8.原來我的工作,有讓我找到書中描述的意義,難怪我做到停不下來,還覺得挺有成就感

9.試著改用不同的方法,一樣可以滿足同一個渴望


購入日期:2025/1/29

閱畢日期:2025/2/1

閱讀時數:5.8

平均每次閱讀分鐘:19

平均每分鐘閱讀頁數:1.8

電子書頁數:580

出版:天下雜誌

初版日:2020/9/30

同時間看的書: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

女子の理想人生目標 《哪裡幸福,就往哪裡去,哪裡舒服,就在那裡躺平》 做自己熱愛的事,也熱愛做真實的自己,在這裡分享日常生活與人生體悟,但八成都跟工作沒關係。 - 練習中🌿 自我覺察 | 閱讀成長 | 原生家庭 | 身心靈療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是針對書籍《內在原力》所寫的讀書心得,文內分享了閱讀此書的契機以及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反思與觀點。文章內容包含了對於書中觀點的認同與質疑,以及自身在職場與人生中的經驗分享。文中也提出了一些關於利他主義、人生規劃、自我經營等議題的思考。
揮別2024年,2025年全新版本的我,終於真正開始經營自媒體啦!開始朝向成為創作者的路上出發,應該是我2025年最有成就感的第一件事情了!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的2024年度覆盤,回顧自己在2024年的高光時刻...
這篇是針對書籍《內在原力》所寫的讀書心得,文內分享了閱讀此書的契機以及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反思與觀點。文章內容包含了對於書中觀點的認同與質疑,以及自身在職場與人生中的經驗分享。文中也提出了一些關於利他主義、人生規劃、自我經營等議題的思考。
揮別2024年,2025年全新版本的我,終於真正開始經營自媒體啦!開始朝向成為創作者的路上出發,應該是我2025年最有成就感的第一件事情了!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的2024年度覆盤,回顧自己在2024年的高光時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之前看到有人推薦,看了一下簡介,引號裡的對話簡直就句句刺在心上,馬上就決定借來看了。 這本書提到常見的10種內在黑洞的主題,利用薩提爾連結溝通與自我覺察,以及書信問答往返的方式,來幫助人們走出人生困境。 每一個內在黑洞主題多少都有刺中自己的點,有一種情緒翻湧,千頭萬緒但又沒辦法好好化成文字輸出的
Thumbnail
邀請薩提爾夥伴分享自我覺察的過程,以及薩提爾教練模式的運用。夥伴 Jack 在異鄉求學的經歷成為他探索自我的催化劑,並描述了在自我覺察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和啟發。並介紹了『課題分離』的概念來源和其在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中的作用。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冰山對話》是本在引導讀者具備與人溝通的方法,以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為基礎進行延展。冰山理論是用來隱喻一個人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從直觀上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上的部份,就像冰山一樣,只顯露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下看不見的部份才是人的內在,而這些在水平面之下的內在,需要透過對話、核對才有機會進行深層的挖掘。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最有感覺的其實應該是「放下」,把空間留給奇蹟發生,鬆開手,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性,享受當下。接下來將會分為四大部分跟大家分享: (一)自處、冥想與活在當下 (二)接受原始的樣貌(自己與他人) (三)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四)學會放下 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篇先跟大家介紹第一部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介紹薩提爾溝通模式的書,冰山探索技巧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重新發現及深入瞭解感受和需求。文章中提到,好奇心是溝通的動力,而冰山下的各層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層面,透過與自己或他人的對話,可以逐層挖掘內心最隱藏的記憶和感觸。
Thumbnail
本書架構 簡評 本書以『收穫心態』和『落差心態』瞭解自己與理想的距離,看完這本書,感受非常深刻。尤其『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異。覺察到自己的落差心態,並從中認知到正確衡量心態的方式。並非用未來來衡量自己,而是由過去的事實來衡量自己的進步。這種想法,是基於認知到現有手上的東西,然後不要花過多時
想讀這本書是偶然間借閱過[超越人性的弱點],稍微了解一點卡內基,覺得關於情緒與轉換心態上能從中獲得成長,於是再借閱同類型的書籍來閱讀。 書中除了調節情緒與轉換心態,還提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以及如何設立並完成目標。 關於轉換心態,書裡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妻子陪丈夫駐紮在沙漠的軍事
Thumbnail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自己是個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的人,也常常陷入沒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陰霾中。但慶幸的是,漸漸地會去意識到這些負面想法帶給我的感受是不開心的、會讓我疲憊的,也更是讓我越來越厭惡自己的根源,於是帶著淨化自己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之前看到有人推薦,看了一下簡介,引號裡的對話簡直就句句刺在心上,馬上就決定借來看了。 這本書提到常見的10種內在黑洞的主題,利用薩提爾連結溝通與自我覺察,以及書信問答往返的方式,來幫助人們走出人生困境。 每一個內在黑洞主題多少都有刺中自己的點,有一種情緒翻湧,千頭萬緒但又沒辦法好好化成文字輸出的
Thumbnail
邀請薩提爾夥伴分享自我覺察的過程,以及薩提爾教練模式的運用。夥伴 Jack 在異鄉求學的經歷成為他探索自我的催化劑,並描述了在自我覺察過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和啟發。並介紹了『課題分離』的概念來源和其在自我成長和人際關係中的作用。
Thumbnail
有些書其實不適合「重點摘錄」。很多大師的教導,就算是散文式的書寫,其實有「進程」,他知道一般人常有的認知痛點,先處理下針,Guru級的,甚至會在實體書中佈下療癒能量,雖然他一句話都沒說,也可能他不是有意去這樣做,卻幫助了人。 但現在人很忙,普遍喜歡重點式的瀏覽,網上文章隨便掃過,這樣會很可惜。
Thumbnail
《冰山對話》是本在引導讀者具備與人溝通的方法,以薩提爾的冰山理論為基礎進行延展。冰山理論是用來隱喻一個人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從直觀上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上的部份,就像冰山一樣,只顯露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下看不見的部份才是人的內在,而這些在水平面之下的內在,需要透過對話、核對才有機會進行深層的挖掘。
Thumbnail
這幾年很喜歡閱讀一些關於「後設」的書籍,例如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閱讀、如何體驗生命等等,我覺得這些書能夠幫助我把自己歸零,重新檢視長久以來靠著自身經驗和直覺慣性建立的行為模式,這往往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且懂得放下一些無意義的堅持,用更好的方法來做各種事。
Thumbnail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最有感覺的其實應該是「放下」,把空間留給奇蹟發生,鬆開手,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性,享受當下。接下來將會分為四大部分跟大家分享: (一)自處、冥想與活在當下 (二)接受原始的樣貌(自己與他人) (三)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四)學會放下 為奇蹟留下空間 這篇先跟大家介紹第一部
Thumbnail
這是一本介紹薩提爾溝通模式的書,冰山探索技巧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重新發現及深入瞭解感受和需求。文章中提到,好奇心是溝通的動力,而冰山下的各層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層面,透過與自己或他人的對話,可以逐層挖掘內心最隱藏的記憶和感觸。
Thumbnail
本書架構 簡評 本書以『收穫心態』和『落差心態』瞭解自己與理想的距離,看完這本書,感受非常深刻。尤其『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異。覺察到自己的落差心態,並從中認知到正確衡量心態的方式。並非用未來來衡量自己,而是由過去的事實來衡量自己的進步。這種想法,是基於認知到現有手上的東西,然後不要花過多時
想讀這本書是偶然間借閱過[超越人性的弱點],稍微了解一點卡內基,覺得關於情緒與轉換心態上能從中獲得成長,於是再借閱同類型的書籍來閱讀。 書中除了調節情緒與轉換心態,還提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以及如何設立並完成目標。 關於轉換心態,書裡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位妻子陪丈夫駐紮在沙漠的軍事
Thumbnail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自己是個容易產生負面想法的人,也常常陷入沒自信、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陰霾中。但慶幸的是,漸漸地會去意識到這些負面想法帶給我的感受是不開心的、會讓我疲憊的,也更是讓我越來越厭惡自己的根源,於是帶著淨化自己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