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關係中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你是否總是盡力滿足他人的需求,害怕拒絕別人的請求,深怕因為表達自身需求而被討厭。明明知道事情沒有想像中嚴重卻還是無法拒絕。到底要怎麼擁有被討厭勇氣?關於這個議題,可以從人際界線開始談起。
人際界線是人際關係中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的界線。缺乏人際界線或界線較為模糊的人則容易在關係中不自覺地討好或滿足他人需求。這裡舉幾個常見的界線跨越例子:
覺得以上的場景似曾相識嗎?當雙方的需求有落差,但你卻常常配合對方而感到不舒服,你可能就屬於人際界線較模糊的類型。
人類在面對壓力時,會有和其他生物相似的反射性求生反應: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這是在多數生物上都會見到的模式。而人類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多了另一種常見的生存策略,也就是和人際界線最有關的討好(Fawn)。這四種面對壓力或威脅時的典型反應,即為人類求生時的「4F模式」。
在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往往受到內在反射式求生模式的驅動。請你試著回想那些無法拒絕的情境是否如此:關係中被要求但感到不願意而產生焦慮感,為了快速消除焦慮而不假思索地答應─反射性的討好即是這樣發生。
反射性的討好行為通常在童年時期便已形成,應對童年時的環境壓力,這種模式幫助當時的我們「存活」下來。當我們成長並進入新的環境時,這些人際模式卻一直延續。即使環境已然改變,我們仍然依賴舊的模式來處理新的人際關係和情境,導致我們難以突破討好他人的慣性。
「討好」做為其中一種人際策略,本身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身為一名成年人,我們確實需要在某些情境中客氣,甚至是恭維。當我們能彈性地選擇在不同情境中要使用的人際策略,其實是健康的。但如果討好是「跨情境」且「反射式」地發生,那可能就要小心是不是討好地內在模式在作祟了。以下也針對這兩個特性做更深入的說明:
跨情境:無論關係的親疏遠近、事情的重要性,討好行為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中都會出現。例如不管面對工作上司或至親;即使這些請求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或不堪重負,理性上知道拒絕也不會怎樣,但討好者都可能不會拒絕對方的請求。
反射式:不假思索地答應。明明對方就有留給自己思考以及再想想的餘裕,自己也感受到些許的不願意,但為了減輕關係中的張力以及內在焦慮,反射式地答應對方的要求。如此一來,尷尬的局面解除,同時也封鎖了自己選擇的可能性。「那就這樣辦吧。」─這樣的無法選擇雖然有點不舒服,但常是讓討好者鬆一口氣的。
當我們總是順從他人的要求,隨著時間的累積反而會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首先,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會逐漸降低,因為我們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只為了取悅他人。長期的界線被跨越會使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感降低,更加不相信自己能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做決定。另外,長期壓抑需求會導致內心的疲憊和不滿。雖然是為了維持關係而忍耐,但這些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最終還是會爆發,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也破壞關係。
《豐盛心態》一書裡提到:「如果要在惹惱他人和惹惱自己之間做選擇,永遠都要選擇惹惱他人。」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驚人,但作者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如果你惹惱自己,最終你還是會大發雷霆,激怒每一個人。」照顧好自己,或許才是對身邊的人最終極的照顧。
這時,我們需要催生「被討厭的勇氣」,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要故意與人對立或製造衝突,而是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且能夠接受他人可能的負面反應。被討厭的勇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真實的自我,在關係中設立健康的界線。
如何實現被討厭的勇氣,並設立健康的界線呢?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
勇敢地成為真實的自己,並不意味著要故意挑起衝突或引起他人的反感,而是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嘗試溝通。被討厭的勇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真實的自我,提升自我價值感,並且在關係中設立健康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