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四十六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2.白話文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安定而有序,甚至連原本應該用來戰爭的馬匹,也被用來耕種土地,這顯示出和平與豐盈;但若天下無道,則戰爭與混亂將隨之而來,軍馬在郊外四處游蕩。最大的災難來自於不知足,最大的錯誤來自於過度的欲望。因此,知足常樂,知足就是足夠的。 3.解釋 當天下有道的時候,社會的秩序是安定和和諧的,人們的需求也不再局限於物質或權力的爭奪,甚至原本應該用來作戰的軍馬,竟然能夠被轉用來耕地施肥,這顯示出一種平靜與繁榮的狀態。這並不是說馬變得無用,而是說在有道的世界裡,人民不再需要依賴暴力和征服,社會的需求也從侵略性變為了建設性,這是一種自然和諧的表現,象徵著人們生活的富足與安寧。 然而,當天下無道時,社會就會陷入無序與混亂。這裡的「戎馬生於郊」指的是戰爭與衝突的泛濫,當社會失去秩序,軍馬就會徘徊在郊外,意味著無休止的戰爭與暴力。這種景象正好顯示出當「道」缺失時,世界便會充滿不安與紛爭,無論是軍事還是日常生活,都會受到不安的影響。道家的觀點是,社會的動盪與暴力來自人心的失序,當人們的行為與道脫節時,暴力與混亂便無可避免。 進一步說明,最大的災難往往來自於「不知足」的心態。道家認為,不滿足現狀、不珍惜擁有的東西,將會讓人不斷陷入無盡的欲望中,而這樣的欲望往往是無法滿足的。欲望的過度膨脹不僅會讓人迷失自我,還會引發內心的不安與外界的衝突,進而帶來災禍與不幸。這段話強調的是,若人不能知足,對欲望的追逐將會成為他們的禍根。 最終,這段話的精髓在於「知足」的智慧。當人能夠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並且不再對過多的物質與欲望有所追求時,他將能夠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定。知足並非是一種消極的自滿,而是對現有生活狀況的積極接受與感恩,它讓人擺脫過度的執著與渴望,避免了無謂的煩惱與衝突。只有這樣,才是達到真正的內心安寧與長久的和諧。道家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滿足和對當下的接受,而不是無止境的追求。 總結來說,這段話強烈表達了道家對「知足」的重視,並警告人們過度的欲望會導致災難,而知足則能帶來長久的和諧。它教導我們,在追求外界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時刻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感恩,這樣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避免無盡的痛苦與衝突。


avatar-img
3會員
10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1.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2. 白話文 大成就像是有缺陷一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衰退;大盈就像是空洞一樣,但它的作用不會耗盡。大直看起來像是彎曲,大巧看起來像是笨拙,大辯看起來像是沉默。急躁勝
1.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白話文 名聲和生命哪個更親近?生命和財富哪個更多?得到和失去哪個更痛苦?過度的愛必定帶來極大的耗費,過度的積藏必定導致重大損失。因此,知足的人不會受到羞辱,知道停止的
1.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 白話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進入其中而不被其包容,這使我明白無為的行為是有益的。無言的教化,無為的益處,天下的人極少能夠
1.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2. 白話文 道生出「一」,「一」生出「二」,「二」生出「三」,然後三者生成萬物。萬物都有陰和陽
1.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 白話文 上等的學者聽到
1.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白話文 反向是道的運行方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所有的事物都由「有」生出,而「有」又源自於「無」。 3.解釋 這段話講述了道的運行和萬物的生成。道是宇宙的根本力量,所有的變化和運行都遵循著道的原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Thumbnail
介紹拮抗及損補兩種形式,辨識有餘、不足、天之道與人之道。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