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喜歡那個沒有情緒的自己。
看著眼前的一切,觀察著,研究著,等待最適當的時機再行動。
但這個社會,似乎不是這樣運轉的。
當有人在你面前哭泣,你必須同理他;
當有人在你面前發怒,你必須與他爭論;
當你選擇保持平靜,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冷酷無情。
小時候,我經歷過一場成年人的嚴重爭吵。
那是在一次父親的員工聚餐上,大家本來只是喝酒閒聊,氣氛輕鬆。可隨著酒精在血液裡發酵,原本的家常話題逐漸變質,變成不滿的發洩,甚至是壓抑許久的怒火。最後,一句不合適的話,成了點燃導火線的火花。
下一秒,兩個男人拳腳相向。
家人和其他同事急著將他們拉開,混亂的空間裡充斥著怒吼、推擠、杯盤碰撞的聲音,整個場面失控不已。
而我的父親,也仍然無法冷靜下來。
12 歲的我,站在騷動的邊緣,看著這一切。
我沒有哭鬧,也沒有跟著大人們拉扯。
我只是默默地走向爸爸的辦公桌,拿起一個馬克杯,裝了一些溫熱的水。然後,我從混亂的人群中穿過,走向那個仍然憤怒的男人。
「爸,要不要喝點水?坐下來休息一下。」我對他說。
這時,媽媽的怒氣突然轉向了我。
「妳剛剛跑去哪裡?!怎麼不幫忙拉著你爸,還一副無關緊要的樣子!」
我沒有回答。
我也很害怕。
可是一個喝醉了的人,真的能因為拉扯而平靜下來嗎?這麼多人已經在試圖控制局面了,我還能做什麼?
這個問題,在我心裡留了很久很久——
「我是冷血嗎?」
「我真的不在乎嗎?」
「還是,我只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去面對?」
長大後,我發現這樣的情境不只存在於童年的回憶裡,而是充斥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社會對情緒的期待很高,
它希望我們在特定時刻表現出「適當的情緒」,
它希望我們提供滿滿的「情緒價值」,
讓別人覺得——「這樣才是對的反應。」
但,為什麼我們「必須」表現出來?
當我選擇不掉入情緒的漩渦時,為什麼人們會認為我沒有溫度?
冷靜,不代表沒有感覺,而是學會不被情緒操控。
冷靜,不代表不理解,而是選擇用更清晰的方式應對。
有些人習慣在情緒裡與人共鳴,而有些人,則選擇在情緒之外保持平衡。
兩者都沒有錯,錯的只是社會對「正確情緒表達」的刻板期待。
我們可以選擇提供情緒價值,也可以選擇細細感受其中,然後用溫柔而真誠的話語回應對方。
✔ 不迎合、不解釋,學會自我接納
「我是這樣的人,這樣也很好。」這句話,並不是冷漠的藉口,而是一種內心的安定。
✔ 學習在共情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我願意理解別人的痛苦,但不代表我要把那份痛苦背負在自己身上。」
倘若當你看到一個選擇沉默或冷靜的人,
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
他真的無情,還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不被情緒淹沒?
他真的冷酷,還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溫柔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