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並不是生來就如此:內向、不擅交際、過度檢討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本職是經營社群媒體,不免需要在各個社群平台,尋找熱門的話題。我發現,社群媒體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會自稱為:「內向者」。

記得MBTI 人格剛興起的時候,說明當中寫INFJ 人格只佔所有人格的 1%,但在這幾年,網路上到處都是INFJ,或是INFP。

測驗之後,我也從第一次測INFP,變成現在的INFJ,都是屬於測驗說明當中,佔比人數較少的族群。

這讓我警覺到:說不定,自認為內向的人,並不是真的內向。



為什麼?因為:

你不是生來就內向,而是環境把你變得內向了。


撇除天生極為內向的人,我認為,大部分自稱「內向者」,都是因為環境造就了內向的個性,為了方便代稱,我暫時定義此為「後天型內向者」。

後天型內向者就像一隻原本活潑的小狗,因為被訓斥、被忽視,最後選擇安靜地待在角落,不再主動示好,甚至對於他人的主動接近,感到懼怕。

就像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其實很愛說話,但後來逐漸不太敢表達,吃虧了也不敢爭取。


後天型內向者,可能會有怎樣的特點?

  • 過度在意他人看法,做事畏首畏尾。
  • 膽子小、怕事,以和為貴,卻又經常有“委屈”的情緒。
  • 社群平台上經常自動推送“精神內耗”、“高敏感”、“不再討好”等關鍵字的內容給你。


那為什麼有這些特點,就有可能是「環境把你變得內向」呢?

有句話你一定看過/聽過,就是:「你是你最常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


以一個年紀30、至少到大學都經常與家人來往的人來說,人生至少有1/3都與家人密集相處。

若是家人、往來的師長,甚至同儕手足,在你提出任何意見,小至晚餐要吃什麼,大至要考什麼學校/夢想是什麼,都予以激烈的批評、否定,要你認為,他們的觀點才是為你好、才是對的,但凡一個「自我」的沒那麼強烈的人,都容易形成這種過度討好他人、檢討自己,卻又經常內耗的習慣。

這不是個性,也不是心態,而是習慣。

因為是習慣,才會有“委屈”的情緒常存。



接下來我會陸續書寫,關於我是如何將自己從這種狀態拉起,如果對這篇有共鳴,就不要錯過接下來的文章喔。


推薦自救書單

對於剛開始發現,自己可能是「後天型內向者」,經常感到焦慮、惶恐不安者,以下是我推薦給你,在我極為低潮的自救書單,剛好這幾天台北國際書展,一起去把他們帶回家閱讀吧。


1.《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













2.《象與騎象人》












3.《內向者的溝通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ra 已上線
0會員
4內容數
生而為人,應當成為你自己的主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來我不是不如人,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這樣類型的人。」 習慣安靜的人有些是天生的,屬於內向性人格,有些是後天的,因為某些事情而導致變得安靜,但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其實沒有人是完全內向的,每個人本身都有內向和外向的存在,只是佔比的關係。
Thumbnail
「原來我不是不如人,而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是這樣類型的人。」 習慣安靜的人有些是天生的,屬於內向性人格,有些是後天的,因為某些事情而導致變得安靜,但不管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其實沒有人是完全內向的,每個人本身都有內向和外向的存在,只是佔比的關係。
Thumbnail
內向的個性限制了自己,走向邊緣人的命運 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
Thumbnail
內向的個性限制了自己,走向邊緣人的命運 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一個內向人,我最常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放空,我的表情就像看著遠方,但我的心總是能翱翔到各地,身體與心靈似乎沒有辦法融合一樣,到了最近幾年很火紅的「脆弱的力量、高敏感是種天賦」以及影音平台上「內向者、高敏人、共感人」,我才知道原來我不孤單,也才更了解自己。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一個內向人,我最常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放空,我的表情就像看著遠方,但我的心總是能翱翔到各地,身體與心靈似乎沒有辦法融合一樣,到了最近幾年很火紅的「脆弱的力量、高敏感是種天賦」以及影音平台上「內向者、高敏人、共感人」,我才知道原來我不孤單,也才更了解自己。
Thumbnail
引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懂得找話題與人聊天,不擅與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樣融入大型團體。也試著讀一些教人聊天,教人交朋友的相關書籍,但實在不想勉強自己去實踐書中理念,也自覺做不到。但是在朋友眼中都覺得我說話挺幽默,在初次見面的團體中也能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從來都沒有人
Thumbnail
引自博客來書籍介紹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有社交障礙,不懂得找話題與人聊天,不擅與人相處,不知道該怎麼樣融入大型團體。也試著讀一些教人聊天,教人交朋友的相關書籍,但實在不想勉強自己去實踐書中理念,也自覺做不到。但是在朋友眼中都覺得我說話挺幽默,在初次見面的團體中也能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從來都沒有人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