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後,你坐在辦公室,心裡充滿憤怒。員工再次沒達標,而你已經提醒過不下三次。壓力、失望、挫敗感翻湧而來,你忍不住想大聲質問:「到底要我說幾遍?!」
但你真的只是在生氣嗎?還是,這份憤怒裡藏著更深層的委屈?
Ray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部門主管,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耐心、理性的人。但最近,他對團隊已經失去耐心。上周有一位資深員工提交的報告錯誤百出,Ray當場發火:「這麼多年了,這種錯誤還會犯?你到底有沒有用心?」
在通過諮詢後,他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情緒並不只是「生氣」,而是:「我已經給了這麼多支持,為什麼你還讓我失望?」這份無奈與委屈,才是他爆發的根源。
其實,主管的憤怒,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偽裝」。在它之下,可能藏著這些情緒:
情緒如水,擋住它,只會讓壓力越積越多,最後爆發。但如果能疏導,憤怒就不會變成失控的洪水。
怎麼做?情緒命名法
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生氣時,不妨試著問自己:「如果不是生氣,那是什麼?」
在諮詢後,Ray 發現,當他對員工生氣時,他其實是在說:「我希望你能更好,因為我相信你的能力。」這讓他在溝通時,能從指責轉為支持。
「你不需要壓抑情緒,但你需要理解它。」—心理學家 Marshall B. Rosenberg
怎麼做?從「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變成「我需要你這部分再細緻一點。」
與其說:「你怎麼還會犯這種錯?」
不如說:「這件事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這樣的轉換,能讓對方更願意接受,也能減少自己的挫敗感。
怎麼做?找到出口,而不是壓抑
「壓抑情緒,不會讓它消失,只會讓它變成內耗。」——心理學家 Carl Jung
憤怒本身沒有錯,它是一種訊號,提醒你有未被滿足的需求。但作為主管,你可以選擇讓它變成破壞性的情緒,或轉化成推動團隊進步的力量。
✔ 憤怒的背後,藏著期待和委屈,先理解自己的真正情緒
✔ 換句話說,把指責變成具體的期待
✔ 適當釋放情緒,避免累積成爆發點
情緒就像水,試圖堵住它,只會讓壓力增加;但學會疏導,你會發現,它能成為推動你前進的力量。
現在,回頭想想,你最近的一次憤怒,背後藏著什麼情緒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感受!